新浪博客

中国戏曲的起源、形成和流变

2009-10-16 20:30阅读:33
中国戏曲的起源、形成和流变 中国戏曲是世界上迄今尚存的戏剧现象中成熟的最早的样式之一。
中国戏曲的起源、形成和流变X

中国戏曲的起源、形成和流变
中国戏曲的起源、形成和流变

中国戏曲的起源、形成和流变
中国戏曲的起源、形成和流变
中国戏曲主要是由民间歌舞、滑稽戏、说唱文学等多种不同的艺术形式综合而成的。
古代歌舞:春秋时代出现了“傩”,就是古人在每年除夕时举行的逐鬼除疫的仪式。随着时间的推移,“傩”越来越显示出娱人的特点。战国时期,巫风很盛,其中尤以楚国为最。秦汉时期,由民间艺术中的一种竞技表演发展而来的“角抵戏”(汉代散乐也称角抵戏,泛指所有的乐舞、杂技、魔术、武术等各种技艺的具有竞赛性质的综合表演,有的出自民间,有的传自域外,后世统称百戏。)传入宫廷。隋唐时代宫廷歌舞发展到很高的水平,一些用歌舞表现一定故事情节的“歌舞戏”产生了。诸如《代面》、《钵头》、《踏摇娘》等。
滑稽戏:西周末年的宫廷里,出现了专供帝王声色之娱的职业艺人—“优”,也称“倡优”或“俳优”,一般都是由男子充任。春秋时代,有关“优”的记述越来越多,优的特征也越来越明显:他们以滑稽调笑为主,说话少有禁忌,即使说错也不会受到惩罚;他们大多能歌善舞,擅长模仿。“优”能够利用其特殊的地位发挥一些积极作用,借调笑之机讽刺统治者的某些昏庸之举。诸如《优孟衣冠》。渐渐地“优”的表演系形成一种模式:其中扮演官吏的是被戏弄的对象,叫做“参军”;另一个执行戏弄任务的演员,叫做“苍鹘”。这样,这一时期“优”的表演就被称为“参军戏”了。
说唱艺术:说唱是唐代兴起的一种市民艺术,它在叙事文学和音乐上对中国戏曲的产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唐代寺庙里出现了以边讲边唱的方式讲述佛经故事和世俗故事的僧人,由于他们讲唱的技艺出色和讲唱的内容通俗,受到广大的市民的欢迎。这类讲唱的底本就是所谓的“变文”,它的文体是散韵相间,即一段散文和一段七言或五言的韵文。成为中国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长篇叙事文学形式。尽管变文属于叙述体,但在说唱过程中,说唱人为突出故事情节的生动性和效果上的逼真,常常分角色进行人物间的对话和人物情态的描摹,从而加强了代言体的成分,这对后来戏曲文学剧本的产生具有重要意义。而出现在南北朝的乐府诗被称为“大曲”,“大曲”就是以一支曲子反复演唱多遍来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大曲的前面加引子,叫做“艳”;中间是有乐器伴奏的民歌演唱,可以反复演唱若干段;后面有尾声,叫“趋”和“乱”。隋唐时代,大曲在音乐舞蹈上有很大发展,大体分为三大段落:第一段是“散序”,无节拍,分若干遍,是纯粹的乐器演奏;第二段是“排遍”,也分若干遍,有节拍并且开始歌唱;第三段是“入破”,此时舞者入场,节拍越来越紧,成为大曲演出的高潮部分;最后一遍“煞衮”,曲调逐渐舒缓下来。形成了“散板—慢板—快板—散板”的乐曲结构形式。到了宋代,为了便于叙述故事,音乐上采取“摘遍”的形式,也就是摘取慢板和快板到尾声的若干遍来叙述一个故事,从而加强了音乐的戏剧性因素。北宋时期,“变文”被“鼓子词”(又称道情,是士大夫筵席娱乐时用的,采用的是一支词调反复歌唱的方式表演,用鼓作为伴奏的乐器,有咏景抒情的,也有叙述故事的,有只唱不说和有唱有说两种)所继承,用以说唱长篇故事。由于鼓子词的音乐比较单调,一支曲子反复演奏,不能满足不同情绪的表达,“诸宫调”(唱白相间,唱多白少,唱词是长短句曲牌词格,是集合若干不同宫调的不同曲子咏诵一件事,采用多种宫调的曲牌连缀体组合成了自己的音乐结构)—一种新的说唱音乐形式产生了。他不仅能表现情节的曲折,也能表达出故事中人物复杂的思想感情。如金代出现了董解元的说唱诸宫调《西厢记》。“董西厢”是说唱艺术完全成熟的典型代表,它在剧本文学和音乐唱腔上对戏曲的产生起到了重大作用。
综上所述,古代鼓舞、滑稽戏、说唱艺术构成了戏曲的主要来源。
关于戏曲的形成:
庙会与瓦舍、勾栏:南北朝时期,由于佛教、道教的盛行,从宫廷到民间,宗教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渐渐地,后世形成将各种表演等民间艺术集中到寺庙内进行演出。在庙会上最为突出的是以说故事的形式讲解佛经道理的“俗讲”。由于唐宋商业的发达和市民阶层的涌起和市民艺术的兴盛使勾栏瓦舍成为市民艺术汇集的演出场所。瓦舍是一个集中多种伎艺、供艺人卖艺、观众观看的场所。每一座瓦舍里面还有许多的“勾栏栅”,不同技艺种类的艺人在各自的勾栏里面表演。北宋末年,随着瓦舍的出现,一批专门从事各种艺术演出的脚本创作的职业作者出现了,被称为“书会先生”,“书会”是他们为保护自身权益组织起来的行会。为艺人创作了各种话本、唱本、曲词、剧本,为市民艺术的繁荣作出了贡献。
宋杂剧和金院本:
宋杂剧是继承了唐代参军戏,并且广泛吸收了许多表演和歌唱的技艺,将它们进一步综合而形成的。北宋时,“杂剧”的名称还没有严格的界限,有时也指傀儡,有时也指角抵戏,有时还特指滑稽戏。到了南宋,“杂剧”的含义有了比较严格的界定,而且成为各种技艺中的首要品类。据《都城纪胜·瓦舍众伎》所载,“杂剧中,末泥为长,每四人或五人为一场,先做寻常熟事一段,名曰艳段;次做正杂剧,通名为两段。末泥为主张,引戏色为付,付净色发桥,付末色打诨又或添一人装孤。”宋杂剧的角色体制是四人或五人制:一为“末泥”,负责计划演出,乃一班之首;二为“引戏”,负责具体安排演出;三为“副净”,即原参军戏中的参军;四为“副末”,即原参军戏中的苍鹘;当四个角色不够用时,再添一个角色“装孤”。宋杂剧在演出时,先演一节歌舞,称作“艳段”;其次演出正杂剧,或一段滑稽戏,或一段大曲。有时最后还加演一个玩笑内容的小节目,叫“杂扮”。宋杂剧有两类主要节目:一类是冠以大曲之名的,以大曲的曲调来演唱故事;一类是没有曲名的,属于滑稽戏。另外还有以“爨”为名的,是一种歌舞节目。
金院本是逐渐形成的北方派杂剧,与宋杂剧属于同一种类型的戏剧形式。它不同于宋杂剧的地方是:一是金院本中用大曲歌唱的节目很少,多数没有标明曲调,原因是大曲的音乐不适合北方听众的欣赏习惯。金院本为了适应北方听众的审美需求,在乐曲上逐步调整为北方化的特色,这对北曲声腔的形成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二是在金院本中属于艳段的节目,在形式上更加丰富。除宋杂剧里“爨”的形式仍旧保留以外,又增加了“拴搐艳段”,“打略拴搐”等形式。金院本在宋杂剧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它把原来同场演出的两段独立的节目在内容上联系起来,为后来戏曲剧目内容的完整统一起到了促进作用。三是金院本中还有一类称为“院幺”的节目,这是宋杂剧所没有的。这类节目是把以唱为主的正杂剧和滑稽戏为主的正杂剧综合起来的新形式。这样在叙事的演唱中加有代言体的演唱,体现出宋杂剧向元杂剧的逐步过渡。金院本的出现,为元杂剧的诞生提供了十分成熟的条件,它是宋杂剧的发展,又是元杂剧的孕育者。
关于戏曲的流变:
宋元南戏:
南戏,又称南曲戏文、南曲、戏文。最初产生于浙江温州地区,故又称为“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宋元南戏是指自宋末叶至元末明初时期在中国南方流行的戏曲艺术。南戏最初源于我国南方民间,主要是运用当地的民间歌谣,吸收宋人词调来演唱故事。它既无宫调,又少节拍,灵活通俗,便于演唱,不为文人学士所重视。
在现存的南戏剧本中基本保持原貌或经后人修改的主要有《张协状元》、《宦门子地错立身》、《小孙屠》、《琵琶记》、《白兔记》、《荆钗记》、《拜月亭记》、《杀狗记》、《东窗记》、《苏秦》、《胭脂记》、《破窑记》等十几种。在宋元南戏的作品中一是以歌颂爱情自由、倡导婚姻自由为主旨的,二是描写婚变、谴责男子因发迹而负心的。特别是后者,也是南戏早期作品中最为突出的主题。被称为“戏文之首”的《赵贞女蔡二郎》和《二魁》就属这类作品。另外南戏剧本中也有一部分是以描写爱国的民族英雄为内容的,如《牧羊记》、《东窗记》。南戏剧本的开头设置了一种叫做“副末开场”或叫“家门大意”的形式,即让一个演员在戏一开始向观众介绍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故事情节,实际上是帮助观众充分理解这出戏所要宣扬的东西,明白故事中的人物关系和情节的来龙去脉。南戏和杂剧都是运用歌唱、念白、科介等戏剧表现手段来塑造人物形象,反映在剧本上就是曲、白、科相间的文学样式。但是与杂剧明显不同的是,杂剧一人主唱,南戏各行角色都可以唱。宋元南戏可分为两个阶段:意识早期南戏,以《张协状元》为代表;二是后期南戏,如《琵琶记》、“荆、刘、拜、杀”等。
《张协状元》是现存唯一一部南宋戏文,也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一部完整的戏曲剧本。写的是富豪子弟张协与贫女王姑娘婚变的故事。南戏关于结局的处理不外乎以下两类:一类是给负心者以严厉的惩罚。像《赵贞女蔡二郎》、《二魁》、《三负心陈叔文》,另一类是负心丈夫同受害妻子言归于好。《张》的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能够综合运用曲文、念白、科介,充分刻画人物性格,表现戏剧冲突。
“荆、刘、拜、杀”合称四大南戏。
《荆钗记》写的是南宋人王十朋与钱玉莲的婚姻故事。《刘知远白兔记》来源于民间传说,描写了五代时期刘知远人生际遇的故事。《刘》在艺术上的突出特点是保持了民间创作的质朴自然。《拜月亭记》又名《幽闺记》,1.反复曲折细腻的当行之曲,吸收了杂剧《拜》情节和曲调上的长处,但是情节结构上比杂剧反复曲折,故事也更加细腻旖旎;2.清丽流变旖旎的南土风格,语言平实,不事雕琢而文采时现,淡静隽永,剧风旖旎,情节悲若异常时也没有激怨后戾之气,处处洋溢着温婉蕴藉的美感,“哀而不伤”的美学特质笼罩着整个剧目;3.剧曲的形式美,《拜》还给我们一个重要启示即剧曲形式美的问题,善于在变化见寻求统一,更善于在规整中实现摇曳之美的追求,在四部戏中成就最高。《杀狗记》颂扬的是“兄友弟恭”、“妻贤夫祸少”,虽然有不少说教成分,但又很强的现实意义。
高明与《琵琶记》:《琵》的思想内涵比较复杂,它通过蔡伯喈、赵五娘的家庭悲剧,抨击里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毒害和上层统治者的专横。其艺术成就是结构严整和语言洗练。
南曲:词体歌曲在南戏音乐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甚至成为南戏声腔的主要组成部分。另外,大曲、诸宫调、唱赚等传统音乐成分,也是南戏音乐的组成部分。宋元以来在音乐上形成了南曲和北曲两大声腔系统的并立,北曲以遒劲为主,南曲以婉转为主,南曲的旋律多用级进节奏舒缓婉转,以清唱为主,以板点拍;北曲的旋律常用四度以上的大跳进行,节奏紧促激扬,伴奏以琵琶等弹拨乐器为主。南戏音乐在不断发展过程中逐渐创造出“南北合套”和“集曲”等新的表现形式。南戏的表演是由歌唱、念白、科介、(指在舞台上模拟生活的表演动作)舞蹈等艺术形式综合而成的一种戏剧表演形态。南戏在化妆上继承了宋杂剧的艺术传统采用洁面喝花面两种形式。宋杂剧的结构特点是“全以故事,务在滑稽”。南戏舞台以白襕、绿襕作为表现社会现实。
元杂剧:是在说唱艺术和金院本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在宋金形成的说唱艺术尤其是诸宫调,与元杂剧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关系。暴露上层统治者罪恶的作品和一批公诉吏治黑暗的公案戏是杂剧中的重要作品深刻揭露了元代官吏的贪赃枉法以及他们施行的滥刑虐政。有相当数量涉及有关妇女问题的内容,作家对在封建重压下的妇女命运表现了极大的关注与同情。还出现了不少历史剧,水浒戏、历史演义式作品,借古代英雄人物,抒发了一种历史情怀、故国幽思。元杂剧的结构形式是四折一楔子。关汉卿剧作的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戏剧结构的安排和文学语言的运用,如《窦娥冤》。王实甫的《西厢记》的语言在戏剧性、性格化和诗歌意境方面有着突出的成就,充分显示了元曲的当行性。
明清杂剧和传奇:是有宋元南戏发展而来,剧本及演唱体制,继承了南戏的传统。传奇的创作大致分为三个阶段:明代前期、明代后期、清代前期。明代初年,元末涌现的南戏剧目《琵琶记》、《荆钗记》、《白兔记》、《拜月记》、《杀狗记》等,经过不断改编在民间广泛流传。明后期的传奇创作可谓盛极一时,汤显祖的《牡丹亭》便是其中杰出的代表。清代时《长生殿》、《桃花扇》都以深刻的主题和强烈的现实感,表达着作者痛定思痛的历史兴亡之感。
昆山腔,简称昆腔,清以后称昆曲,现代又称昆剧,因形成于昆山,是最有影响、最为成熟的戏曲声腔剧种,其最大的成就就在于它使戏曲音乐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弋阳腔在元代后期是由南戏流传到弋阳,与当地语言、音乐相结合,并吸收北曲、目连戏演变而成的。其音乐特色体现在一是具有自由灵活的演唱特点,音乐体制属于曲牌连套体;二是带有干唱、帮腔、加滚的形式,以一人干唱为主,辅之以众人帮腔,不用管弦,以锣鼓击节;三是富有高亢、粗犷、激越、明快的演唱风格。
“四大徽班”进京:即四喜、三庆、春台、和春。
“徽汉合流”:汉调丰富了徽班的声腔内容促进了其本身二黄腔的成熟以及再一次的皮黄合流加快了京剧形成的步伐。汉调艺人的进京使观众的欣赏趣味由旦行转到老生行,激活了老生剧目。在语言上对徽班进行了改造,削弱了徽班的地方特色也打破了徽班在舞台语言上同北京观众的隔阂。
徽班最终由徽调变为皮黄再变为京剧,汉调艺人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京剧的形成:徽汉合流后,二黄和西皮经过磨合形成新的结合方式,皮黄腔也成为此时徽班的主要声腔,徽汉艺人经过实践使表演和剧目形成一定的特色和风格,京剧便诞生了。

留言板

下载客户端体验更佳,还能发布图片和表情~

亿万博主正在被热评!
999+

给此博文留言吧! 有机会上热评榜! 攒金币兑换礼品!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发布评论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
打开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