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转载]从雅砻江路径看夜郎国背景(二)

2015-09-05 09:40阅读:263

从雅砻江路径看夜郎国背景
(二)
古滇国考古显示, 13世纪蒙古人的南征并不是一次前无古人的创举。在更遥远的年代,那些游牧于甘青地区的族类,如羌、氐、狄、杞、羯之类,他们已经无数次这样做过。他们必定也是沿着青藏高原东南缘的高山草甸南下,最终到达云南滇池地区的。
笔者以为,在这条古老通道中,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北部的“色达”县,是这条迁徙路径中的一个重要节点。色达北与青海接壤,往北偏西就是青海湖。色达东北部是甘肃的玛曲县(属于甘南藏族自治州),也有丰茂的草原。从色达顺雅砻江南下便可到达云南滇池。色达境内更是遍布高山草甸,是游牧的好地方,如图:
[转载]从雅砻江路径看夜郎国背景(二)X

色达县境内遍布高山草甸
据说“色达”在藏语里是“金马”的意思。古代色达盛产黄金,历史上曾出土过一块天然马形金块而有此名。笔者由此推测,“色达”可能是西羌“烧当”的异写。据《后汉书·西羌传》记载,西羌有“烧当”这个族名,并是汉代西羌部族首领的一个称号。笔者已经指出过,古代中亚塞尔柱
突厥人使用的首领称号“苏丹”,是由西羌的“烧当”异写而来。就是说古今中外无人能晓的苏丹本义可能就是金马。

关于中国西南地区的华夏化进程,当然不是记载全无。最早的记载是《史记·西南夷列传》。司马迁说,张骞第一次通西域失败,汉武帝得知向南通过“身毒”(印度)也可以到达西域大月氏国,就派出一支汉使队伍往西南方向寻觅而去。他们经过一年多跋涉,终于在云南滇池畔见到了当时的滇王。有言:
“滇王与汉使者言曰:汉孰与我大?及夜郎侯亦然。以道不通,各自以为一州主,不知汉广大。使者还,因盛言滇大国,足事亲附,天子注意焉。”《史记》
这就是“夜郎自大”成语的由来,后来成了自高自大或井底之蛙的代名词。
但最新考古显示,古滇国的势力范围曾非常广大,在春秋战国时代,或者更早时期,云贵地区就存在过规模很大的国家。有“滇王”不是在汉代才出现的。古滇国势力范围,就西北而言,曾深入青藏高原,就东南而言,曾扩展到中南半岛,全盛时版图可能与中原汉王朝不相上下。
据司马迁记载,汉使见到的滇王名叫“赏羌”,我们从中可以看出,司马迁认为滇王是羌人背景。笔者怀疑是“党项”的异写。而夜郎王名叫“多同”,笔者推测是“鞑靼”的异写
滇王之名由云南滇池而来,并不是真名号。司马迁说,当时滇池旁还有两个同姓方国,国王一叫“劳寝”,二叫“靡莫”,这倒是真名,但两个名字读起来极似藏人的名字。
只有这个“夜郎”是真国名,且是个族名,以族名为国名正是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传统习俗。据司马迁记载,夜郎王是“夜郎人,世居夜郎,有精兵十万”,可见不是一个小国,忽必烈的南征大军也不过十万。故后来汉武帝封其为夜郎侯并赐印绶。
到了隋唐,据史书记载,当时云贵地区有一些叫“诏”(为酋长自称)的古老方国,曾有六诏并存,但统治者都是羌人背景。六诏中以“南诏”为最强,其又称“大蒙国”,国王自称“奇嘉王”(可能是女直qu-che的异写)。
唐初,甘青吐蕃开始侵入云贵(唐代吐蕃的权力中心不是在拉萨而是在青海湖一带),不久便征服了其中五诏。吐蕃王建牙帐于洱海畔实行统治。为争夺云贵统治权,唐王朝与吐蕃王有过长期征战,公元680年唐军终于夺得吐蕃在今四川阿坝州茂县的据点(阿坝州也在雅砻江边),在那里建“安戎城”,以阻断吐蕃南下的道路,但这个军事要塞不久就被吐蕃中的生羌部攻陷。直到一百年后,公元796年,唐朝才通过扶植南诏,把吐蕃势力逐出云贵地区。唐朝加封南诏酋长为“云南王”。
史书记载,被忽必烈灭掉的云南大理国脱胎于唐代的南诏王朝,其时已历300余年。这个大理王朝的开国君王姓“段”,叫段思平,祖上为鲜卑的一支,来自甘肃武威。并且“段氏”与鲜卑“屠各氏”(独孤)有关。而据《后汉书·匈奴传》记载,屠各为“匈奴种”,且是当时匈奴的核心部族。段思平的祖上世代辅佐南诏王,高位权重937年段思平篡得南诏王位,改号“大理”。但这个国号不是段思平的发明,此前南诏王中就有以“大礼”为名的。其实以此为名的方国在先秦时代就已经出现过,如《汉书·匈奴传》言:“洛川有大荔之戎”。笔者以为“大荔”与“大理”只是同名异写。

[转载]从雅砻江路径看夜郎国背景(二)
应知有盖的鼓形器不是云贵地区特有的,上图鼓形器出土于河南新乡西周大墓中,只是上面不见有许多人物雕塑

在描述云贵古代史的时候,这“夜郎”国必然被关注,因为这是西南地区唯一被记载下来的古国名。考古学家所称的“古滇国”不是一个清晰的历史概念,不仅地理范围模糊,存续年代也不清楚,只是把那里遥远的无记载的历史统称为古滇国而已。由于“夜郎”是唯一可知的国名,考古学家习惯把发掘出来古墓葬统称为“夜郎人的墓葬”。
问题是这个夜郎侯到底是什么民族背景?这是一个特别重要的问题,事关能否正确描述中国西南地区的华夏化进程,事关华夏文明的起源机理能否被再次验证。
笔者以为,这个国名已经把答案明白地告诉我们了。“夜郎”只是汉字注音,他们不是一些“习惯在夜里活动的人”,或者“喜欢在夜里说瞎话的人”,这其实是古代阿尔泰游牧民族著名族名“挹娄”的异写。
《后汉书·挹娄传》指出“挹娄”是古代肃慎的一个别称。据《三国志》记载,白山黑水间的挹娄国后来又改号为“勿吉”(沃沮)了。但有时他们仍以肃慎自称。如公元554年(北齐天保五年),他们向中原王朝纳贡特产“楛矢石砮”时,仍自称肃慎。
对于挹娄《晋书》是这样说的:“人性凶悍,以无忧哀相尚,贵壮而贱老,父母死,男子不哭泣,哭者谓之不壮。”贵健壮,贱老弱正是匈奴的特征。又曰:“弓长四尺,力如弩,矢用楛,长尺八寸,青石为镞……簇皆施毒……中者即死。”《北史》:“(挹娄)种众虽少,而多勇力,处山险,又善射,发能入人目。”就是说他们与肃慎一样,善使“楛矢石砮”。
可惜司马迁的记载实在太过简略,没有明说“夜郎人”是什么背景,他们从那里来。笔者以为,既然夜郎是北方游牧民族族名,必然来自北方森林草原地区,必定是沿着“雅砻江路径”南下的。雅砻江也不是后来才命名的,唐代敦煌吐蕃文书中就这样称呼了。
笔者以为,“雅砻”、“挹娄”、“夜郎”三者是同名异写,雅砻江”名称本身也是古代挹娄在云贵川地区活动留下的痕迹!
可以肯定,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特别是游牧于甘青地区的羌,羯,氐之类,顺着雅砻江南下,征服当地土著民族,在西南地区建立起一个又一个奴隶制国家的情形,在远古时代就已经存在,只是没有被记载下来而已。真实的夜郎古国应有过许多次改朝换代,统治者之间可能并无血缘关系,因为他们是顺着雅砻江而来的一批又一批入侵者。
史书记载的挹娄人的人性特点,必定也是夜郎人的特长所在。游牧民族掠为奴的生存方式已经注定夜郎国将是严酷的奴隶制社会。有云南博物馆藏出土文物为证:
[转载]从雅砻江路径看夜郎国背景(二)
青铜鼓形器上有髻人正在向威严的披发人纳贡
[转载]从雅砻江路径看夜郎国背景(二)

许多妇女正向端坐着的金贵人贡献方物
[转载]从雅砻江路径看夜郎国背景(二)
各种奴仆在为金贵人打伞伺候
[转载]从雅砻江路径看夜郎国背景(二)
鼓形器上还雕塑着献祭场面,有许多人牲被捆绑或悬挂在柱子上
[转载]从雅砻江路径看夜郎国背景(二)
捆绑在柱子上将要被宰杀的人牲
[转载]从雅砻江路径看夜郎国背景(二)
血腥献祭是游牧文化的固有特征。以上图片截图自纪录片《消失的古滇王国》

在云贵地区有记载的历史里,那里的方国就没有一个是农耕百越人自己建立的。据此我们就有理由推定,在无记载的年代里,那些随葬着鼓形器的墓主人,他们全都来自遥远的北方。
不久前,考古学家又在云南澄江金莲山中发掘出大片古滇国时期非正常死亡青壮年骸骨,多达上万人,DNA分析显示这些遗骸属于古代百越人,可能是被集体屠杀或活埋在这里的,应是一次征服战争的遗迹。
所有这些真实的历史都在提醒我们,在描述云贵地区华夏文明进程的时候,不可继续秉持儒家观念,不可继续作那种诗情画意的想象,否则就是对我们民族历史的藐视了。
从华夏文明起源的角度去观察,在中国范围内,那种自北而南的华夏进程是全方位的。在华夏化机理上,中国西南地区与中原地区,长江流域是完全相同的。在中国范围内,汉民族先民的历史遭遇完全一样。要说差别,只在时间先后,深度广度,及频繁程度上。中国的华夏化进程几乎没有死角,汉民族先民无处逃避,无可躲藏——他们只能被奴役,他们命该如此!(完)



留言板

下载客户端体验更佳,还能发布图片和表情~

亿万博主正在被热评!
999+

给此博文留言吧! 有机会上热评榜! 攒金币兑换礼品!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发布评论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