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金刚》系列电影特效回顾

2017-03-22 17:06阅读:
​​ 作为人类影史上最成功的怪兽之王,金刚从1933年到2017年出现在了各类影视作品中。从它的英文名King Kong就可见对其形象的称呼,Kong是金刚的本名“刚”,而King是其被人类捕获并展览时所用的名字,即王者、国王之意。随着电影工业的不断突破和技术革新,它也经历了黑白无声、黑白有声、彩色有声、彩色立体声、3D电影的翻拍发展过程。
《金刚》系列电影特效回顾
1933版本的黑白影片《金刚》,融合动画、真人和模型为一体,开创了特技片的先河,当年取得了巨大票房成功并轰动一时。在当时属于早期的冒险、科幻类电影中,“玻璃接景”结合“定格动画”是导演通常会采用的动画特效技术,它采用了在透明玻璃上绘制场景,将其置于实景前,然后通过摄像机一次性拍摄而成;早期的“玻璃接景”特效技术的优点在于其低廉的成本、精准的定位以及镜头画面的即视性,但拍摄中演员走位局限、时间的局限性以及胶片冲洗的高费用和低效率决定了其被替代的命运。
《金刚》系列电影特效回顾
而2005年版《金刚》可以说是博采众长,同时运用最新动画特效制作技术为人们创造出一个视觉盛宴。虽然此时数字技术运用日渐成熟,但为了达到最佳效果,导演彼得·杰克逊在《金刚》中仍然沿用了早期科幻冒险类电影常用的特技,也就是“微缩模型”和“场景搭建”,面部表情丰富的金刚、丛林中野蛮的暴龙、充满幻想力的骷髅岛以及完全能以假乱真的纽约城市街道的场景,都是通过这类实体模型与后期数码动画特效结合的技术而实现的。
模型制作师仅对金刚的面部就制作了18个模型,在相同的骨骼组织结构上刻画不同时刻的表情,并且在细节之处精心刻画,如凹陷的额头、头部的爪痕、扭曲变形的下巴甚至眼部由于肌肉萎缩而下垂的肌肉,使得一个感情丰富的金刚呈现在观众眼前。
《金刚》系列电影特效回顾
同时,2005年版《金刚》中创新应用的一个主要技术即为“动作捕捉”技术。金刚的扮演者安迪·瑟金斯穿着大量仿生设备,以便在捕捉其运动中模仿大猩猩身体各部分肌肉组织的变化情况。电影拍摄时先将塞金斯与金刚的高度建立关系,运用52个摄像机同时捕捉塞金斯身体运动,同时用20部摄像机捕捉其面部变化,并实时记录偏差值,关键帧动画与之同步进行,然后用电脑合成,并通过数值输入进行动作调整。再有,在制作金刚的皮肤纹理时“使用‘泥盒’使得制作者将手工制作的金刚皮肤与真正的猩猩皮肤纹理相结合”,“对一只猩猩的浇铸模型进行扫描”,然后将其运用至金刚皮肤纹理的渲染中。这些新技术的运用,使得金刚的模型与演员塞金斯的表演完美结合,成功地塑造出金刚这一既原始纯粹又丰富复杂的角色。
《金刚》系列电影特效回顾
科技发展和娱乐进步促使人类发明了电影,而后随着科技的进步,电影工艺也将不断突破创新,而每一次重大的技术革新,都使电影艺术焕然一新。让我们期待2017新版《金刚》能在技术上再度突破创新。
《金刚》系列电影特效回顾

​​​​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