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头沟区文物古迹——龙泉镇龙泉雾村瓷窑遗址
资料:
《中国文物地图•北京分册》(下):
“16-A16 龙泉务瓷窑址 [龙泉镇龙泉务村北•辽~金•区文物保护单位] 1975年发现,遗址东西长230米、南北宽150米,面积约27600平方米,文化层堆积厚0.8~2.5米。1983年出土有辽代三彩佛像三尊和一件“寿昌五年”(1099)题款的三彩器残片。1991~1994发掘,发现有窑炉、作坊、烘坯火炕、炉灶等遗迹,同时伴有大量烧过的煤渣,出土各类器物8000余件。已公布为北京市地下文物埋葬区。(《北京龙泉务窑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02年)”
《门头沟文物志》:
“龙泉务村辽金瓷窑遗址发掘
龙泉务窑是一处具有代表性的北方辽代瓷窑遗址,1993年公布为北京市地下文物埋葬区。1958年田野考古调查时发现,1975年复查确认为辽代瓷窑遗址。1983年6月龙泉务村在村北修水塔挖地基时,发现大量的瓷片堆积。地基位于村北约50米,直径9米左右,深3.5米。距地表1米发现瓷片堆积层,厚1.1米。除发现大量的瓷片外,还出土一批琉璃三彩制品,其中有三彩菩萨,莲座彩绘佛,引起学术界广泛重视。1984年春,国家文物局组织工作人员到龙泉务窑址参观。文物总店的陈华沙女士在该遗址水塔以东和以南两处地面散落的瓷片中,分别采集两片三彩瓷片,后经粘对发现有“寿昌五”铭文,推断下边应有“年”字,此应是“寿昌五年”(1099)辽道宗耶律洪基最后一个年号,属辽代晚期。1991年冬季对窑址进行了钻探。……。
……。”
(本文注:原文后长文介绍探方分布、地层堆积、典型遗址、出土遗物及分期、对龙泉务窑址瓷器的研究等,本文略。)
《门头沟文物志》——《门头沟第三次文物普查统计表》(1997年):
“1-5-4 龙泉务瓷窑遗址 区 辽、金 龙泉镇龙泉务村”
《门头沟政区通览》:
“辽代瓷窑遗址 位于村北,占地60余亩。1958年发现,1990年文物局开始挖掘。发现大量辽三彩文物,是研究辽瓷窑遗址和龙泉雾村历史的重要文物。”
《北京门头沟村落文化志》:
“辽代瓷窑遗址
位于村北公路西侧,占地60亩。1958年发现,1990年文物局开始挖掘。发掘文献中记载:共发现瓷窑1
资料:
《中国文物地图•北京分册》(下):
“16-A16 龙泉务瓷窑址 [龙泉镇龙泉务村北•辽~金•区文物保护单位] 1975年发现,遗址东西长230米、南北宽150米,面积约27600平方米,文化层堆积厚0.8~2.5米。1983年出土有辽代三彩佛像三尊和一件“寿昌五年”(1099)题款的三彩器残片。1991~1994发掘,发现有窑炉、作坊、烘坯火炕、炉灶等遗迹,同时伴有大量烧过的煤渣,出土各类器物8000余件。已公布为北京市地下文物埋葬区。(《北京龙泉务窑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02年)”
《门头沟文物志》:
“龙泉务村辽金瓷窑遗址发掘
龙泉务窑是一处具有代表性的北方辽代瓷窑遗址,1993年公布为北京市地下文物埋葬区。1958年田野考古调查时发现,1975年复查确认为辽代瓷窑遗址。1983年6月龙泉务村在村北修水塔挖地基时,发现大量的瓷片堆积。地基位于村北约50米,直径9米左右,深3.5米。距地表1米发现瓷片堆积层,厚1.1米。除发现大量的瓷片外,还出土一批琉璃三彩制品,其中有三彩菩萨,莲座彩绘佛,引起学术界广泛重视。1984年春,国家文物局组织工作人员到龙泉务窑址参观。文物总店的陈华沙女士在该遗址水塔以东和以南两处地面散落的瓷片中,分别采集两片三彩瓷片,后经粘对发现有“寿昌五”铭文,推断下边应有“年”字,此应是“寿昌五年”(1099)辽道宗耶律洪基最后一个年号,属辽代晚期。1991年冬季对窑址进行了钻探。……。
……。”
(本文注:原文后长文介绍探方分布、地层堆积、典型遗址、出土遗物及分期、对龙泉务窑址瓷器的研究等,本文略。)
《门头沟文物志》——《门头沟第三次文物普查统计表》(1997年):
“1-5-4 龙泉务瓷窑遗址 区 辽、金 龙泉镇龙泉务村”
《门头沟政区通览》:
“辽代瓷窑遗址 位于村北,占地60余亩。1958年发现,1990年文物局开始挖掘。发现大量辽三彩文物,是研究辽瓷窑遗址和龙泉雾村历史的重要文物。”
《北京门头沟村落文化志》:
“辽代瓷窑遗址
位于村北公路西侧,占地60亩。1958年发现,1990年文物局开始挖掘。发掘文献中记载:共发现瓷窑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