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高自发:孤独的诗意表达

2024-04-22 21:20阅读:
高自发:孤独的诗意表达
孤独的诗意表达

作者:高自发 原载:《今晚报》2024年3月15日第17版
  “即使最狂热最忠贞的爱情,归根结底,也不过是一种瞬息即逝的现实,唯有孤独永恒。”马尔克斯的“孤独永恒说”,让人顿生一种莫可名状的绝望与无力之感。孤独仿佛一个面目狰狞的幽灵,在人间肆意游荡,任谁都难以摆脱它的纠缠。对孤独的表达,常人不免会道一声“寂寞”或者“无聊”,而文人墨客却往往有独特的体悟,他们笔下的孤独,似乎更诗意一些。
  李清照在《声声慢》里这样描述她的孤独:“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
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靖康之变后,遭受国破、家亡、丈夫死去三重打击的李清照,郁郁寡欢,她的词里再也找不到早年清丽明快的颜色了。在某个秋日,她倚着窗默默独坐,思念如晚霞浸染整个黄昏,油然而生的孤独与痛苦之感,恰如那绵绵不绝的凄风冷雨。从黄昏到黑夜,是漫长而又漫无目的的等待,无尽的孤独仿佛慢慢涨起的潮水,让人艰于呼吸。黑夜来临又怎样呢?不过又是垂泪到天明的一夜而已!李清照“独自怎生得黑”的日子,淹没在茫茫的寂静而又孤独的大海里,彼岸都是丈夫的影子。
  李密则在《陈情表》里只用一句“茕茕孑立,形影相吊”,便把孤独写到了极致。祖母年事已高,卧病在床,既然“既无伯叔,终鲜兄弟”,李密只能亲自端汤送药了。李密对孤独的表达颇为艺术,他没有撕心裂肺地呼喊,没有低回委婉地哀怨,却只用八个字,就把自己孑然一身、孤独无助的境况写得淋漓尽致。尽管这句子有其夸大的一面,然一个人孤独到只能和自己的影子互相慰问,其凄凉境地不得不让人莫名地生出些许同情。难怪晋武帝司马炎读过《陈情表》后大为感动,准许李密先为祖母尽孝,后为国家尽忠。
  同样是表达孤独,李白竟然把孤独渲染得十分热闹,比如那首《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明明一个人饮酒,偏要说是三人,看官以为多热闹,细瞧仍然孤零零一人。诗人放浪形骸的性格可见一斑。虽然透着怀才不遇的极度凄凉,但偏偏要表现得自得其乐、狂放不羁,李白不愧“谪仙人”的称号。
  与李白“静中取闹”的孤独不同,苏轼则是“闹中取静”。有一次,苏轼与好友袁毂、刘季孙一同游山玩水,作诗唱和,他在《点绛唇·闲倚胡床》中这样描述:“闲倚胡床,庾公楼外峰千朵。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即使与好友伴游赋诗,玩得十分开心,闲下来后,苏轼仍然会陷入“明月清风我”的孤独中不能自拔。与李白举杯邀月的狂放不同,苏轼是静静地和明月清风同坐,在这寂静中,苏轼都想了什么,都跟清风明月说了什么,不得而知,但我们分明在词中看到一个孤独的灵魂。这又是一个多么有趣的灵魂啊,苏轼在词尾写道:“风月平分破。”我且把这清风明月和好友一人一半平分了吧,美景应该共赏,岂能独吞?
  独自一人,享受宁静的生活,未必就是孤独;与很多人共处,看似热热闹闹,如果不能融入圈子或者心在别处,反而会觉得分外孤独。其实,很多时候,灵魂上的孤独才是真孤独!作家毕淑敏曾说:“在生和死之间,是孤独的人生旅程。保有一份真爱,就是照耀人生得以温暖的灯。”既然人生不过是一段孤独的旅程,那么就应该积极地寻找生活的意义和价值,用真爱点燃那盏温暖的灯,先照亮自己的内心,再照亮前行的路,孤独也就变得诗意而又永恒。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