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姚文冬:阅读评论的乐趣

2024-06-23 00:01阅读:
姚文冬:阅读评论的乐趣
阅读评论的乐趣

作者:姚文冬 原载:《今晚报》2024年6月18日第17版
  只阅读作品,不读相关评论,等于是一条腿走路,也等于丢失了一半的营养。
  有时候读小说,要么理解不透,要么“看不懂”。越是优秀的小说,越容易出现这种情况。比如有的小说,乍一读感觉平常,甚至认为糟糕,便怀疑这种“烂小说”是怎么发表、出版的呢?当然,更多的时候是怀疑自己的阅读能力。通常,我会借助文学评论来解开这个困惑。
  而以前我不喜欢看评论,认为那不过是吹捧、拔高,或者是评论者以挑
剔的方式达到论证自身观点的目的、为批评而批评,有的评论还故弄玄虚,读起来比小说本身更晦涩难懂。但现在,我阅读小说特别依赖评论。读评论的好处,一是能为自己答疑解惑,帮助吸收消化作品中的营养;二是也能获得如遇知音的快感。
  举例说第一条好处。有次读一篇小说,小说中有个情节,我感觉不合逻辑,而小说却不作任何交代,令我百思不得其解。但这是名家名作,获得了国内的顶级文学奖,不会有这样幼稚的漏洞吧?然后我去找相关评论,果然,从评论中找到了答案,看过评论才知道——“留有疑团”,是这位小说家的特点之一。评论说:“谜团在小说中留下了空白,使小说情节空旷悠远,在整个叙述环境中给人一种朦胧的诗意美。”解惑之后,也使我认识到自己固有的阅读思维有较大的局限。第二条好处,在阅读评论时,我会将自己的阅读体验与评论相对照,看一看是否“英雄所见略同”。比如,有次读了一篇不错的小说,整个阅读过程一直心怀喜悦,只是看到结尾时,觉得有些异样,仿佛从容奔跑后,撞线的刹那却有点腿脚无力。但我不敢私下定论,毕竟作者是名家。结果看到一篇评论,评论家说:“这篇小说的结尾,气力有一点软。”读到这句话,真把我高兴坏了,可以说,这种喜悦超过了阅读小说时的喜悦。
  除了阅读文学作品,欣赏戏曲时,我也养成了看评论的习惯。以前欣赏戏曲,多通过收音机、电视,进剧场的机会不多,身边的同道也少,遇到问题靠自己琢磨,心得体会也无人分享。如今媒体发达,众多平台提供了丰富的视频、音频资源,使我过足了戏瘾。而除了欣赏节目本身,看留言、评论以及弹幕,更是另有乐趣,以前,认为这只不过是网友无聊的发泄、廉价的热捧、粗俗的起哄,又费眼又浪费时间。偶尔有一次点开了评论项,并非如此,我发现戏迷的见解不乏真知灼见,颇显水准,堪比专业,而且,还都挺文明。
  譬如,有一段视频是程派“五老”(程派第二代传人的佼佼者)演出的《春闺梦》合集,将五位老艺术家的同一剧目合在一起欣赏,精彩程度就不必说了,再看那些评论,更是锦上添花。比如,有位戏迷留言说:“新(艳秋)老清新隽雅,王(吟秋)老小家碧玉,赵(荣琛)老大气沉稳。”说得非常到位,也都是我的心里话,但这几个准确的用词,却是我提炼不出来的。戏迷里果然有高人。另一位戏迷可能是王吟秋的拥趸,他针对这条评论的“小家碧玉”,在回复中辩解说:“王老是江南人,演的是温婉清秀的江南女子。”这种认真,甚是可爱。又有人评新艳秋的表演细腻:“引人入戏。”另一位跟帖回复:“戏者细也,细节见功夫。”
  这些留言的戏迷,都只是些普通戏迷,但这样的评论,让人看后大呼过瘾。说实话,我写了多年戏曲随笔文章,从没有写出过这么好的句子。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