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形象之“中国式嫁接”》-《中华读书报》2014 3 12
2014-03-20 07:25阅读:1,553
文学形象之“中国式嫁接”
中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一些文章,在选入课本时被编者们做了一番令人大跌眼镜的改动。
在安徒生的童话《丑小鸭》中,作者写鸭妈妈孵“丑小鸭”都孵得“不耐烦”了,她看着这个“丑陋的大个子”,觉得他“不正常”;当他的兄弟姐妹们都对他喊“让猫抓走你吧,你这个丑八怪”的时候,鸭妈妈终于下决心驱逐他了,她说:“你最好走得远远的吧!”显然,在大师的笔下,鸭妈妈并不是一个死心塌地地爱着自己孵出的这个“异类”的伟大母亲。而我们的教材根本无视原作对鸭妈妈这一角色的定位,一厢情愿地改写成了“丑小鸭来到世界上,除了鸭妈妈疼爱他,谁都欺负他……丑小鸭感到非常孤单,就钻出篱笆,离开了家。”
欧·亨利的小说《二十年以后》,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吉米和鲍勃是一对好朋友,年轻的时候,他们曾做过一个“几近荒唐”的约定——二十年之后,两个有着不同人生理想的人重新回到他们分手的地方。结果,两人都如约前来。此时的吉米成了一名巡警,而鲍勃成了一名罪犯。夜色中,吉米借着鲍勃点烟时的微弱火光认出了那张“通缉犯的脸”,却又因“不便亲自动手”,暂时离开了现场,接着便派一名便衣警察前来将鲍勃捉拿归案。作者借便衣警察的口,说出了这样一句话:“(二十年)可以把一个好人变成坏人。”在原文中,作者花了不少笔墨描写吉米巡查街道时的盛气凌人、趾高气扬。面对冒着生命危险辗转从西部来到纽约赴约且死心认定了朋友“最最忠诚、最最可靠”的一个重情重义的人,吉米的心没有被打动,职业人的他战胜了自然人的他,他不动声色地拿下了这个通缉犯。然而,这篇文章被选入《语文》课本时,编者一厢情愿地去掉了作者笔下那些有损巡警光辉形象的笔墨,将原文中的“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