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零:替人读书
陈远
李零这几年一直处于文化界的风口浪尖上:2005年,出版《花间一壶酒》,获奖无数,从那时起,李零开始走出学术圈,面向大众;2006年,出版《兵以诈立》,继续迎来掌声一片,继续获奖无数;2007年,在一片《论语》热中,李零不紧不慢地拿出了《丧家狗》,虽然李零说自己无意引发什么争论,但是书一出版,还是引起轩然大波,一时之间,掌声与板砖齐飞。
此时的李零,却躲进小楼,开始酝酿《我们的经典》。前不久,《我们的经典》推出《去圣乃得真孔子》和《人往低处走》两本。一本关于《论语》,一本关于《老子》。
我的老师曾经把藏书家江晓原的一段话会通如下:对我来说,有的人,不管写什么东西,我都愿意读。我理解老师的意思,但是却有点不同的体会。比如说,我很喜欢李零,但是对于他的书,我却不是什么都愿意读,李零早期的《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以及方术考方面的著作,我就连碰都不敢碰,看不懂。
我的体会,读书,还是依着自己的性情来,最为相得。
1
言归正传,说李零的书,先说《去圣乃得真孔子》。去年夏天,李零沿着孔子走过的路,跑了24个县市,行程6000公里。李零说,这种经历“为本书提供了很多新线索、新思路,特别是空间感和时间感”。
与《丧家狗》相比,此书的“空间感和时间感”无疑是更为凸显。上篇的纵读,就是伴随着李零在山东的行程展开,李零每至一处,必先考察此地曾在《论语》的什么地方提到过,和孔子有很联系。我读此书,就仿佛打破了时空的限制,跟随孔子故地重游。
不过,比较起来,我还是更喜欢《丧家狗》。读《丧家狗》,能从其中感受到李零鼓荡不平的心气,能从其中感受到孔子的情绪。但是这一切,在《去圣乃得真孔子》,我都看不到。如果把《丧家狗》和《去圣乃得真孔子》比喻成两幅风格各异的画,那么我觉得,一幅是泼墨的写意,一幅精细的工笔。孰优孰劣,不好评定,不过,我喜欢写意胜过工笔。工笔只要功夫到了,想做好并不难,写意则不同,需要天赋。当年白石老人作
陈远
李零这几年一直处于文化界的风口浪尖上:2005年,出版《花间一壶酒》,获奖无数,从那时起,李零开始走出学术圈,面向大众;2006年,出版《兵以诈立》,继续迎来掌声一片,继续获奖无数;2007年,在一片《论语》热中,李零不紧不慢地拿出了《丧家狗》,虽然李零说自己无意引发什么争论,但是书一出版,还是引起轩然大波,一时之间,掌声与板砖齐飞。
此时的李零,却躲进小楼,开始酝酿《我们的经典》。前不久,《我们的经典》推出《去圣乃得真孔子》和《人往低处走》两本。一本关于《论语》,一本关于《老子》。
我的老师曾经把藏书家江晓原的一段话会通如下:对我来说,有的人,不管写什么东西,我都愿意读。我理解老师的意思,但是却有点不同的体会。比如说,我很喜欢李零,但是对于他的书,我却不是什么都愿意读,李零早期的《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以及方术考方面的著作,我就连碰都不敢碰,看不懂。
我的体会,读书,还是依着自己的性情来,最为相得。
1
言归正传,说李零的书,先说《去圣乃得真孔子》。去年夏天,李零沿着孔子走过的路,跑了24个县市,行程6000公里。李零说,这种经历“为本书提供了很多新线索、新思路,特别是空间感和时间感”。
与《丧家狗》相比,此书的“空间感和时间感”无疑是更为凸显。上篇的纵读,就是伴随着李零在山东的行程展开,李零每至一处,必先考察此地曾在《论语》的什么地方提到过,和孔子有很联系。我读此书,就仿佛打破了时空的限制,跟随孔子故地重游。
不过,比较起来,我还是更喜欢《丧家狗》。读《丧家狗》,能从其中感受到李零鼓荡不平的心气,能从其中感受到孔子的情绪。但是这一切,在《去圣乃得真孔子》,我都看不到。如果把《丧家狗》和《去圣乃得真孔子》比喻成两幅风格各异的画,那么我觉得,一幅是泼墨的写意,一幅精细的工笔。孰优孰劣,不好评定,不过,我喜欢写意胜过工笔。工笔只要功夫到了,想做好并不难,写意则不同,需要天赋。当年白石老人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