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解剖笔记之“胸腹”
2007-02-08 13:20阅读:2,098
2006年10月24日
螳螂解剖笔记之“胸腹”
一、前胸
螳螂前胸极度特化拉长,大约占体长1/3,像一把令箭,横截面是一个规则的等腰三角形。背板构成三角形的两条腰,腹板构成三角形的平底。(参看“螳螂解剖插图”)
背面观:
前胸背板长27mm,前缘圆,后缘稍显方,周缘非常锐利,前半部分背板周缘有密集的微小锯齿。背板前1/3处两侧向外突出,构成背板最宽处(7.4mm),此处的腹面,即相应腹板上着生前肢。可以以背板最宽处为界,把背板分成前后两段。背板后段左右两缘基本平行,宽为5.5mm,纵贯背板后段中央有一条锐利的“中央脊”。背板前段中央却有两条不算锐利的脊,脊之间是“中央沟”,中央沟两侧有两条很深的“侧沟”,从中央沟和中央脊的移行初朝左右两侧发出,致背板缘2/5初一直角拐向前,并渐渐终止,在拐角处和拐角之后沟刻加深。
侧面观:
高3mm,后面开可一个岔,就像旗袍那样,上岔是背板,下岔是腹板,腹板后缘比背板后缘长些。“中央脊”的起始和终结处味隆起。几乎找不到“前胸侧板”……
底面观:
腹板就是一个平坦的板子。最宽处有两个大窝,为前肢基节的着生处,其上多是软组织,是脖子的着生处。由于腹板两侧缘比背板两侧缘窄一些,所以前胸底面两侧就有双层轮廓线。下面,也就是背板、腹板分岔的位置以下,腹板变窄,左右个有一个小园点,我觉得这很像人类胸骨的剑突。
运动:
中胸和前胸之间的关节比较活跃,可使前胸做上、下、左、右的运动。由于前胸末端上下分岔后的腹板后缘
加载中...
内容加载失败,点击此处重试
长于胸板后缘,造成这样一种情况:关节上仰时该分岔角度变小,关节下折时该分岔角度变大,左右侧屈时该分岔角度不受影响。就4个方向的运动幅度而言,下、左、右都可屈40度,上仰幅度比较小,大约30度。
二、中、后胸
中、后胸长度综合大约15mm,中胸窄一些(6mm),后胸宽一些(7mm),高大约4.5mm或5mm。
中、后胸在结构上比较类似,背、腹、侧板都比较发达,整体外观近似长方体。这两体节完全就是一个载体,分别承载一对腿和一对翅,所以在结构上中、后胸极其简约,并无希奇之处。由于螳螂是一种极其灵活、迅捷的昆虫,所以其中、后胸节之间的关节运动比其它昆虫也灵活一些,且中、后胸的背、腹、侧板都比较柔软,这样虽然容易被别人攻击,但却非常利于灵活的运动,螳螂的战略一贯是“以功为守”,它的利器足以保护自己,使对手的利器几乎没有机会接触螳螂的薄弱环节。
3胸节之间的两个灵活关节使螳螂修长的躯干可以灵活地弯曲,从而提高观察、捕捉、搏斗时的效率,这确实是一张克敌制胜的王牌,以至于当遇到一只精神亢奋的螳螂时,我不敢莽撞地下手擒拿它的前胸背板,很有可能被它扭身钩住手指,当被它前肢尖锐的钩刺刺痛,不知所措地松开手指之即,随即又遭到锋利上颚的狠咬,前面我已经指出过,螳螂决不怠战……我有过血的教训。对付人都这样凶狠,更不要说与它同等大小的猎物或敌人,所以我敢断言在昆虫世界的擂台中,螳螂是不可战胜的。
我还要申辩的是:基于螳螂桀骜的性格,我根本无法捏着它翻来覆去地看,但我为了得到详细的信息必须这样做,因为活体和尸体在体表颜色、透明度、饱满度、硬度、关节灵活度上差异极其悬殊,由于北方空气干燥,虫体一旦死亡,这些蜕变会立即发生。我研究的是活体,不是尸体,所以它们生前被蹂躏、肢解,以及最终被屠杀在台灯下的命运是再所难免的。并非我心狠手辣,而是任何科学成果的必然代价,我觉得一般老百姓在享受科学福音的同时,不要做井底之蛙,发表可笑的议论。当然,神学界以此作为攻击科学的论据,那是另一回事,关于这个我也搞不清谁对谁错,所以我的立场忽左忽右。我根据不同的情节利用不同的立场,把权宜之术玩得露骨,可谓没有原则,所以我是最虚伪也是最没有立场的人,由于我把这种朝三暮四的处事风格带到生活琐事与细节里,使得山地狼和胡萝卜,我那些好哥们在某些方面看不起我。我心知肚明,却乐此不疲,为啥呢?因为我拥有一个他们谁也企及不了的王牌: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不择手段,甚至失去原则,不顾脸面。下意识里,我把自己的处世内容分成两个方面,并给予完全不同的对待方式:1、关键的东西;2、小节。对于前者,我重如泰山;对于后者,我轻如鸿毛。至于何为“关键的东西”,何为“小节”,留给读者去品评,留给我的好朋友们去猜测……在我的理想征程中,没有任何拖泥带水的绊脚石。历史上任何行大事者都沿此规则行事,瞧不起我的人实在是没有慧眼,脑瓜不够灵活啊,呵呵……在强制与挣扎过程中,螳螂的生命力进一步被消耗,我赢得仔细观察它的权利的同时,也缩短了利用它的时间期限。
既然中胸是个长方体,那么就要明确前翅和中间步行足所着生的位置(以下内容后胸与中胸相同)。长方体有6个面、8个角、12条边,前翅翅基生在长方体的前上角,但由于螳螂翅膀内缘与胸部相连,使得长方体的整条侧上边都与翅膀连接。中足基节生在长方体的后下角,由于基节窝的开口很大,所以中足着生的位置向底面延伸,基节窝的开口是一个横放的椭圆形开口。中胸侧板以斜行向下的方式生长,和中足基节伸展的方向一致,外观上就像中足基节的延伸。
三、腹部(参看“
螳螂解剖插图”)
全长39mm。
雌姓螳螂的腹部隆起,把4条翅膀切除,从上面看腹部是枣核形,侧面看是月牙形,背侧比较平坦,腹侧凸起。腹部的背板是深紫红色,有光泽,和后翅颜色是同一套警告色,不过它的颜色比后翅更艳丽一些。腹节腹板是绿色,未发现有侧板,背、腹板之间被撑开的膜是暗粉色,肚子越大被撑开的膜的面积就越大,背、腹板是没有伸缩性的。我的观察结果是气门在背板,靠近下沿处。腹部的横截面是圆形,无论背板还是腹板都有平滑的曲面。当肚子干瘪时,其横截面变成枣核或月牙形。腹部的跟部没有紧缩,大约宽8.5mm,从中胸和前胸之间的关节处,躯干左右轮廓线笔直通下来,越靠后越宽,到达第4、5腹节时为最宽处,我量的宽为13mm。
前6腹节为“脏节”。每节的前后幅比较宽,第一腹节腹板消失在后足基节下面。
第7、8节为“生殖节”。两背板前后幅很窄,左右幅朝末端急速收窄。第7腹板非常膨大,向后突出,构成整个腹部的后尖,第8腹板大概被包裹在第7腹板之内。
第9节为“生殖后节”。仅见背板,不见腹板,末端是个小尖,构成整个腹部背板终端。第9腹节背板两侧有一对尾须,长7mm,分若干密集小尾节。背板末端和腹板末端之间的开口处大概就是肛门……
腹部的运动方式是伸缩(上下伸缩、前后伸缩)和上、下弯曲,没见过有左右弯曲,各节通力完成这些动作。上下伸缩是为了呼吸,前后伸缩和上、下弯曲是为了交配和产卵,而向上弯曲也是威吓动作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