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读书笔记——(2)婆罗门

2014-07-06 05:27阅读:859
《婆罗门》乃印度大诗人泰戈尔的一首故事诗。取材于印度教典籍《歌赞奥义书》。通过圣者乔答摩毅然接受出身低贱的苏陀伽摩颂习圣典《吠陀》的故事,歌颂乔答摩敢于打破种姓界限,漠视婆罗门尊严的精神,表现了诗人反对种族歧视的进步思想。
这里要说一下的是《歌赞奥义书》,它是印度古代婆罗门教和印度教的经典,产生于公元6世纪,奥义书原意为“近坐”,引申为师徒对坐秘传的“神秘教义”。作者都是一些富有改革精神的思想家,他们大多隐居森林并建立道院,研究思考问题并传授知识。
在传统的印度社会,传授和学习《吠陀》经典是婆罗门的专利,低级种姓根本无法学习《吠陀》。《婆罗门》这首故事诗,对种姓观念的批评十分深刻。在这个故事里,不以种姓出身,而以品德作为衡量人的标准,这是对传统观念的强烈冲击。出身贱民的苏陀伽摩诚实可爱,保持着人性的纯洁,而那些出身婆罗门的学生,泯灭了天性,失去了仁爱之心,两相比较,更显现了种族制的荒谬。
诚实可爱的苏陀伽摩不因出身的低贱而感到自卑,更没有用说谎来遮掩自己的出身。正是这种诚实的品质,感动了圣者乔答摩。《婆罗门》除了对诚实的品质进行了赞美之外,更对不拘一格选人才的开明精神进行了赞扬。圣者乔答摩不因为孩子出身低贱而拒绝他,相反却打破常规,以品格作为衡量标准收取弟子。这种不以出身论成败的精神,正是诗人所要追求的真正的印度精神。
“不以种姓出身,而以品德作为衡量人的标准。”“打破常规,以品格作为衡量标准收取弟子。”“不以出身论成败。”
——多好!无论哪朝哪代,无论哪国哪家,若果真以此识人、用人,世界将多
么美好。忽然有了想改写这首故事诗的冲动。且让我冲动一下:
《婆罗门》
萨拉斯瓦蒂河边的那片苍茫的林荫里,黄昏的太阳落下了。
疲倦的神牛礑动着深沉的眼睛踱进牛栏;隐士的弟子,头顶着材捆回到安静的静修林。
洗过晚澡,茅屋里,弟子们环坐在师傅——圣者乔答摩的足前。
天井里的祭坛上火光闪闪,辽阔无边的天空里坐着一列列繁星,一声不响地眨着好奇的眼睛凝望着师傅的学生。圣者乔答摩说:“喂,孩子们,现在听我讲颂圣典《吠陀》”。乔答摩声音冲破了净修林的寂寞。
这时,一个年轻的孩子走进天井,他手捧着鲜花蔬果,奉上献礼,虔诚地礼拜着圣者乔答摩莲花似的双足说:
“师傅,我住在拘尸凯德罗,我的名字叫苏陀伽摩,怀着学习《吠陀》的愿望前来拜见师傅。”他的声音清脆得如黄雀,甜蜜得如甘露。
乔答摩听了,微笑着、和蔼地说:“可爱的,我给你祝福。孩子,你属于什么种姓?你要知道,只有婆罗门才有权利诵习圣典《吠陀》。”
孩子低声说:“师傅,我不知道自己属于哪个种姓,请允许我回去问了妈妈,明天再来像您说。”
孩子告别了师傅,在浓密的黑暗里,穿过林间小路,渡过清澈的萨拉斯瓦蒂河,独自转回家去。
沉睡的村庄静卧在河滩上。庄头,母亲的破草屋灯光闪亮。门外,母亲遮婆罗伫望着儿子的归路。苏陀伽摩走进母亲的身旁,她将他抱在怀里,吻着他的头发,喃喃地说着祝福的话语。
“告诉我,妈妈,谁是我的父亲?我出生于怎样的家庭?我曾拜谒圣者乔答摩,他说,只有婆罗门才有权力诵习《吠陀》。妈妈,我的种姓是什么?”
听了孩子的话,母亲的头低下了,半晌才轻轻地说:“妈妈的青春被穷困盘踞着,我曾经做过不少男人的奴隶。你生在没有丈夫的女人的膝下,妈妈不知道你的种姓是什么。”
第二天,曙光潇洒地照耀在静修林的树梢,圣者乔答摩的弟子们早已起床了。他们,容光焕发,如晨曦中晶莹的朝露,他们,虔诚圣洁,如祈祷时留下的泪珠。晨浴后的皮肤发出红润的光泽,湿漉漉的发髻挽托在头顶。他们,环坐在榕树下,围绕着圣者乔答摩
百鸟合唱,蜜蜂嗡营,河水潺潺,映衬着弟子们有腔有韵背诵着的动人赞歌。这时,苏陀伽摩来到圣者乔答摩的身边,躬身致敬,默然不响地睁大着一双真诚的眼睛。乔答摩重复了昨晚的讯问:
“愿你幸福,善良美丽的孩子。你属于哪个种姓?”
“师傅,我不知道我属于哪个种姓。我母亲说,我生在没有丈夫的遮婆罗的膝下,妈妈曾侍奉顾不少男人,不知道谁是我的父亲。”
苏陀伽摩的话,让乔答摩的弟子们像受了惊的群蜂,张皇失措,营营不休。有的讪笑,有的替他害羞,有的骂他是贱种。
苏陀伽摩的坦白深深感动了乔答摩,他离开坐席,伸出双臂,把苏陀伽摩的抱在怀里,说:
“孩子,你不是一个非婆罗门,你属于再生种姓里最高的种姓,你生于一个从不欺骗人的婆罗门家庭。”

留言板

下载客户端体验更佳,还能发布图片和表情~

亿万博主正在被热评!
999+

给此博文留言吧! 有机会上热评榜! 攒金币兑换礼品!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发布评论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