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贤曹氏族谱初辨(上)
2015-10-23 15:13阅读:28
江西进贤曹氏族谱也称《豫章曹氏族谱》,是红学家胡德平先生2007年发现的。因为谱中载入了曹孝庆一支曹族人姓名。因而引起了胡德平先生的重视,进而使得进贤曹姓族人以及对此一问题感兴趣的曹、红学人予以关注。在曹雪芹祖籍研究中,曹孝庆一支是“丰润说”所确认的曹雪芹上世的江西祖先。这就使这一部曹谱与曹学、红学研究发生了联系。而此前已为红学界广为关注的江西新建县(现为南昌县)武阳曹氏宗谱中,也是因为谱中载有曹孝庆一支曹姓族人而成为曹雪芹家世、祖籍研究的一件重要文献。
一
胡德平先生发现的进贤曹谱是江西进贤县公馆曹村保存的1946年木活字版曹氏族谱。按谱中记载,此谱为南宋后期的嘉定十四年(辛巳,公元1221年),由“赐进士出身、授龙图阁学士、纂修《大宋一统志》”的曹应龙集众编修并作谱序,至1946年七百多年来共修订多次。
进贤谱的第二次修订,为清
·嘉庆八年(公元1803年),这与曹应龙第一次修谱已间隔了582年。但此前还有两次没有最终结果的修订。一次是清
·康熙五年(丙午,公元1666年),由“特授吉安府永新县儒学教谕转署永新县知县”曹钟文牵头主修并作序(《钟陵山里曹氏旧谱序》)的总修订。所谓总修订,即当时进贤曹氏四大分支:豫章山东曹氏、豫章塘里曹氏、铜岭曹氏、钟陵山里曹氏,此外还有同族迁居进贤以外地区的支系等众多宗支进行的统一修订。此次总修订,结果是只有草谱、未能付印,但这是一次重要修订。另一次是清·康熙乙未(公元1715年)至己亥年(公元1719年)的续修,因钟陵、铜岭两大柱与山东曹村、塘里等其他小支存在族内矛盾,虽修成而终未能付梓。但此次修订,自署为“端礼公位下嗣孙”的曹永誉、曹定邦于“皇清·康熙五十四年岁次乙未季冬月”所写的《豫章曹氏宗谱旧序》却保存下来。该《序》中说:“前朝谱牒仅存一二于灰烬之余。康熙丙午,简而公与予父等见谱牒未修,后世子孙何以溯流穷源,探根知本,必至昭穆混乱,尊卑倒置,因纠集附近各族贤豪,大加修
加载中...
内容加载失败,点击此处重试
辑。”这即指康熙五年(丙午)之总修订。至五十年后,即康熙乙未至康熙己亥的再次续修未果。直至清·嘉庆八年,由钟陵、铜岭两大柱合修的《钟陵山里曹氏族谱》,即进贤曹谱的第二次正式修订并付梓印出。此前两修草谱未能付印,是何原因?暂且不论。但其中有两个问题非常值得注意:一,豫章曹氏各分支族谱后来相继问世,其中大都提到康熙五年曹钟文牵头修谱之事,如在曹良显《钟陵山里曹氏族谱》二修序中说:
阅至康熙丙午,山里钟文公与予文中公,戮力同心,法欧苏之两范,开百代之洪猷,越六月。六月而始,克告成此。其于尊宗重祖之谊,不亦备哉?
《钟陵山里曹氏族谱》并载入康熙五年曹钟文所撰《豫章曹氏族谱序》,还有他撰写的《豫章曹氏分迁源流序》,其中说:
自今由曾元推至高祖,愈推愈上而必及者,统其祖宗之所由来也。自上世之高祖愈推愈近而无遗者,别其子孙之所攸分也。约万为一,联疏为亲,是在合应龙公昆季所修之谱重加参订以申明尊祖爱亲之至意。但族姓繁多,势不能合,只就近族七八柱详叙谱系,庶昭穆不淆,尊卑不混。其余族有未合者,俟渐次以会其全。是举也,岂效魏晋隋唐夸耀门第已哉。余兄钟英欲修谱而未逮,兹承厥志集族之贤者共赞,以毕其事。
又如《铜岭曹氏支谱序》说:
今本族钟文和敩与铨及选与珩、廷臣等续修斯谱,亦使孙知其祖并知其祖沿而下之,统数百代晓然于尊卑长幼之序,有裨于族,岂浅鲜哉。
《豫章塘里曹氏旧谱序》说:
今于应龙公修箿后阅历四朝,族先达钟文,恒以世远系湮,时惕于衷,集族贤若敩、若铨、若珩及廷臣等,共襄以毕其事。俾散为九族者庶归于一本,而敬祖之念,睦族之意,阅斯谱自有溢于不容己者。
《逥峰曹氏旧谱序》说:
迄今数百年矣,族先达及铨与珩与选与廷臣等,见族谱残阙,难以绵远,因集各柱重加修订。
在后三部谱序中都提到曹钟文所说的“集族之贤者”,除属钟陵山里支系的曹钟文之外,敩、铨、选是进贤曹族人,而廷臣、珩为武阳曹族人。这就是我所说的非常值得注意的问题的第二点,也就是我们所要讨论的问题之关键所在,即:武阳曹族与进贤曹族是否属于同一族系?
进贤曹氏族谱至1988年,共有八次修订。胡德平先生见到的民国三十五年(公元1946
年)谱为七修谱。除这里说的第七、八两次以及前述的第一、二两次外,第三次修谱为清·道光十三年(1833),第四次修谱为清·咸丰二年(1852),第五次修谱为清·光绪廿三年(1897),第六次修谱为民国十九年(1930)。从第二次修谱的1803年至第八次修谱的1988年,后七次修谱总间隔只有105年,而第一次至第二次之间相隔却有582年之久。在这样一个漫长的年代里,该曹族谱系的记载出现涣漫、舛错在所难免,这就需要我们做一番认真的考证、辨析的工作。特别是关系到曹雪芹上世祖系的问题,更需要如此。
二
对一部宗族谱系的考证、辨析工作,首先需要有更多直接的和相关的资料作依据,而不能在资料很不充分的情况下进行。进贤曹族曾进行八次修订,历次修撰的合谱以及各分支的族谱资料很多,由进贤外迁的进贤支脉曹族的谱系资料也有不少,其他相关的史、志资料、人物传记等更难计数。胡德平先生在调查、发现、研究、考证进贤曹谱方面已经做了很多工作,并引起了曹、红学界以及社会上的更多关注,其功至伟。当然,胡德平先生虽然为这项研究开了一个好头,但其中很多问题还需要深入探讨,所以这一工作还远未终结。笔者曾经对曹雪芹祖籍问题做过一些研究,对胡德平先生发现的进贤曹谱十分关注,也愿意参与这项研究工作。但是,此前由于未能见到过相关的原始资料,连一部完整的进贤曹谱也未曾见过,所知的情况仅限于胡德平先生的文章,对胡先生的文章虽反复、认真研读,但因为缺乏第一手材料料和其他相关文献,一直不敢轻举妄动。前不久,山东菏泽曹国文化研究会的曹景观先生惠寄来该会会刊《曹风》之“曹雪芹祖籍研究与江西进贤‘山东曹村’专刊”,以及有关进贤曹谱的几张册页复印件,这对我的研究、思考来说,十分珍贵。尽管从掌握资料的角度来说仍属于杯水车薪,但在此基础上,我以为可以探讨性地谈一点初步意见了,所以开始着手这篇“初辨”文章的写作。
胡德平先生所见的民国三十五年的七修进贤曹谱,明确记载了该曹族始祖为唐代的曹端礼。谱中保存的进贤曹谱初修者曹应龙在原《序》中说:
予祖世居山东曹县之北兴隆里,延至先公端礼公者,因唐贞观庚子年(公元640年),诏天下名儒讲学于国子监,其旨有能明经博古者,皆得补官。惟先祖遂以明经授洪都学政。居任九载,远而倦归,遂同山人杨启忠卜于钟陵之西塔冈岭而家。
又有曹应龙之弟曹应凤的《跋》文中说:
予先公端礼,家于端州,仕于洪都,续居钟陵之西。未敢忘祖,仍名其里曰山东。
另有曹德珏于1946年所撰之《曹氏重修谱牒新序》(七修序)说:
惟我乔迁之始祖讳端礼公,以唐贞观庚子年,太宗募天下鸿儒讲学于国子监,有能明经博古者,皆授爵位。于是四方学士云集京兆,而端礼公以道学源远流长,畅古通今,获授洪都教授(学政)。由于羁旋豫章,原籍山东曹州曹县,遂卜居钟陵之西塔岗之麓。
关于进贤曹族始祖为唐代曹端礼的记述,在进贤各支历次所修之谱中,以及由进贤迁出外省的曹族宗谱中,记述都是一致的。如曹良显于清·嘉庆八年(1803)在《钟陵曹氏分修总序》(二修序)中说:“逆自礼公以明经授洪都教授,倦而忘归,前序已明。及十三传而生应龙、应凤……”曹良派于清·道光十三年(1835)在《曹氏重修族谱三修序》中说:“端礼公为钟陵始祖,事远年湮,昭穆难以考序。不有谱牒,何以载之?”曹祖谟于清·咸丰二年(1852)《曹氏重修族谱序》(四修序)中说:“端礼公始居洪都,后裔子孙有各迁各乡而居者,数数不一处矣。”曹常豪于清·光绪廿三年所写的《续修族谱序》(五修序)中说:“致我曹氏祥开叔振,派衍钟陵……端礼公之流芳未艾……”而曹典廉于民国十九年写的《曹氏宗谱分修序》中说得更为明白:“自刿公蔓延而至端礼公,为钟陵一世始祖,阅十三传而至应龙、应凤、应鸾、应麒、应麟兄弟。”综上所述,可知进贤曹族确认自己入赣之始祖为唐代的曹端礼。而最早作出这一记述的是南宋末年的曹应龙。以后二修至七修所记皆本于曹应龙。
由山东入赣之进贤曹族始祖曹端礼,按其在世年代说,比北宋开国年代的河北灵寿魏王曹芸之子武惠王曹彬大约要早上320年,而比有争议的曹孝庆(按进贤谱应为第十五世,即曹端礼之十五世孙,按南昌武阳谱为第六世,即曹彬五世孙)年代要早上约三百六、七十年。唐之曹端礼与宋之曹彬,虽然都是山东定陶(曹国)曹姓之后裔,或者他们都可以上溯到春秋之曹刿与西汉初之曹参,但他们二人本身却并无裔传关系。所以,如果曹孝庆是曹端礼的后人,他就不可能也是曹彬的后人;反之,如果他是曹彬的后人,他就不可能又是曹端礼的后人。这就是现在我们应该弄清楚的问题:进贤曹族与武阳曹族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
首先,曹应龙在首修进贤曹谱《序》中说:“叹予于族姓繁多,时遭变迁,自北而南者不一其族政。虑族散则派混,岁久则系湮。惟是通闻各郡邑各里村,示以修明世系,联宗至意。而远迩族属各持家谱,互相参照。”于是,他得知周边曹姓并非同一族系:
始知上高、彭泽、龟山、郭墟、豫章诸族,俱属平阳公,肇基沛阳,后家真定,分徙曹州。因值兵燹,同予端礼公先后迁居于江西者。惟饶阳、信州、数十巨族,值高宗南渡而来,亦皆系武惠公嗣裔,而参公之遗支也。
这一段话怎么理解?令人关注。是不是说:上高、彭泽、龟山、郭墟、豫章诸族,都是西汉初丞相、江苏沛阳曹参一系、后有支派落户河北真定,再后来又有一支从真定分徙曹州。而曹州这一支,因为战乱,与曹端礼先后迁居到江西。而饶阳、信州几十个大族,在宋高宗南渡时,随从迁徙到江南来,这些曹族也都是真定武惠王曹彬的后裔,当然他们也就是西汉曹参的支系。
我的这种理解,可能与其他研究者有所不同。但是对于曹应龙《序》中的这段话,如何进行准确的解读,至关重要,不能忽视。前段话中“后家真定,分徙曹州”说的是有一支从真定分徙曹州、又先后与曹端礼从曹州来到江西进贤等地的曹族,但这里所说的从真定分徙曹州的曹族,是否即曹彬之后裔?如果是的话,后面何必在“惟”字之后又写一段专指真定曹彬后裔的话?如果不是,那么真定还有曹彬一族之外的另一支曹族?这一段话似乎说得很含混。而这些“后家真定,分徙曹州”又迁居江西的曹族人,是否包括曹端礼?所谓“亦皆系武惠公嗣裔,而参公之遗支”,说得比较模糊。总之,这段话比较费解。
如果我的理解可以成立的话,那么就应该认为:一,进贤曹族与周边曹姓许多都是从真定分迁山东曹州的后人,而非山东定陶曹国原有的曹姓,尽管真定曹姓当初也是从山东分迁出去的。山东曹国曹姓自春秋时代以后,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从山东分迁出去又迁回山东落居的,并不少见;二,除曹端礼来江西后繁衍的后裔外,其余大多为真定曹族,有些大族很明确的是真定曹彬后裔。
问题是,曹端礼的上世是否也是从山东迁至真定,又从真定“分徙曹州”的曹族后人呢?如果他的上世籍地与真定无关,而他却又并非从山东曹州直接迁来江西。请看曹应龙之弟曹应凤在初修进贤曹谱上的《跋》中的话:
惟我曹氏……在汉则参之功,显于开国;在魏则植之才,冠于百家;在宋则彬之烈,首于诸将。……即予先公端礼,家于端州,仕于洪都……阅十二传而予兄弟生于宋末……若经魏晋隋唐而来者,多祖刿而宗参。由宋高南渡而来者,咸祖参而宗彬。
这里,曹应凤不像其他历次修谱的《序》文那样,把曹端礼迁来之地简单地说成“山东”,而是说他“家于端州,仕于洪都”,即是说他曾家住端州(今广东肇庆),因任职才来到江西洪州(南昌)。这也就是说,曹端礼落居江西进贤塔冈岭,命名其村为“山东曹村”,只是对于远祖籍地的怀念,并非是说他直接从山东迁来。再往上推,其上世祖先西汉平阳侯曹参乃江苏沛县人,可见其上世籍贯变迁至少已有五处:山东定陶—江苏沛阳—山东曹州—广东端州—江西进贤。就像所有曹姓人都发端于山东定陶、曹州一带的曹国一样,随着历史的发展变迁,曹姓人不仅遍布华夏各地,而且籍地也还不断有所变迁,所以端州曹端礼与真定曹彬后人先后迁入江西,就很好理解了。而《跋》文中又把“在宋则彬之烈,首于诸将”列于“惟我曹氏”之中,这究竟说的是“在我们这一支曹姓族人中,包括宋代的曹彬”,还是说天下曹姓人中有个刚烈“首于诸将”的宋武惠王曹彬?似乎也比较模糊。
胡德平先生在文章中说:“在雍正年间编修的《江西通志》中,记载了曹应龙为南宋淳祐四年(公元1244)甲辰榜进士。淳祐四年则错,进贤《曹谱》记录的淳熙九年(公元1182年)则对。”为什么呢?因为曹应龙退休(致仕)后才开始编修进贤曹谱,他为“初修”谱所写的《序》标注为“大宋嘉定十四年岁次辛巳孟冬月”,这一年是公元1221年。如果他淳祐四年(公元1244)才考中进士,那么他嘉定十四年(1221)已致仕编修族谱就非常荒谬。而淳熙九年(公元1182年)他已中进士,则他嘉定十四年(1221)致仕编修曹谱就合理了。但胡先生又指出,如果肯定了他考取进士是“进贤《曹谱》记录的淳熙九年(公元1182年)”,而此谱所“记录的曹应龙生卒年月则又错”。笔者见到的《豫章曹氏族谱世系》记载说,曹应龙为“淳祐(熙)四年进士,官居学士”,“生于嘉定乙亥年(公元1215年)八月初一日未时,殁于元大德戊戌年(公元1298年)九月廿三日卯时”。湖北江夏谱记述江西进贤“山东曹村”曹应龙的内容与此相同。按此二谱,曹应龙考中进士在他三十岁时,似乎也是合理的。如果说错,那就是他无法在“大宋嘉定十四年岁次辛巳孟冬月”为他所始修的进贤曹谱写《序》,因为这年他才六岁。而笔者所见的记载曹应龙为“宋淳熙九年进士”的曹谱,惟湖北武汉新建村曹谱,但该谱却并无曹应龙生卒年的记述。应该相信哪一部曹谱的记述呢?我以为,根据曹应凤《跋》所标注的“大宋嘉定乙未岁冬月”肯定是错误的这一点(这一问题后面还要讨论)来看,曹应龙为进贤曹谱作《序》所标注的年代问题也是需要讨论的。至于清代雍正年间的《江西通志》中记载说曹应龙为南宋淳祐四年(公元1244)甲辰榜进士,现在可以认为其所据的也是进贤曹谱,而非其他的文献、史料。
关于曹应龙的身份,按谱中记载为“赐进士出身、授龙图阁学士、纂修《大宋一统志》”,这里面也存在很多疑问。首先,查中国历代进士题名录,找不到曹应龙的名字,曹应龙“授龙图阁学士”之事,在宋、元的史书、文献上也无记载。其次,历史上根本不存在《大宋一统志》这样一本书。中国的首部《一统志》书,名为《大元大一统志》,此前并无一统志类书籍。《大元大一统志》或可简称《大元一统志》或《元一统志》,此书为元朝官修地理总志,始修于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公元1285年),前期修纂者为札马剌丁、虞应龙等。前期修纂完成于至元三十一年(公元1294年),后又由孛蘭盻、岳铉继修,至元成宗大德七年(公元1303年)全书正式告成。该书凡六百册,一千三百卷,至元顺帝至正六年(公元1346年)在杭州刊刻出版。按此书编纂年代、特别是前期编纂年代,与曹应龙在世的年代极为相近,且其编纂者中有名虞应龙者,可否为曹应龙之误记呢?查虞应龙宋时官雷州知州,入元官至秘书少监,后被札马剌丁罗致同修《大元一统志》。如果这个虞应龙是曹应龙名字的误记,那么曹应龙的职衔就应是“官雷州知州,入元官至秘书少监”,而非如进贤谱所记。他所参编的不是《大宋一统志》而是《大元一统志》。如果这个虞应龙不是曹应龙名字的误记,那么曹应龙纂修《大宋一统志》就是子虚乌有。这个问题还需进一步研究。至于清代雍正间《江西通志》记载的宋末元初人曹应龙的有关内容,仅供参考可也。
给此博文留言吧!
有机会上热评榜!
攒金币兑换礼品!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