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光影志】对电影《高考1977》的思考

2011-06-07 00:00阅读:1,301
【光影志】对电影《高考1977》的思考X


有一种记忆叫一九七七
——对电影《高考1977》的思考


陈劲松


一年一度的高考如火如荼地在今天拉开了序幕,其中的主角,是一群队伍庞大的九○后青年学子。对于他们来说,十年寒窗苦读进而顺利参加高考,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但是,如果将历史的车轮倒转三十四年,回到电影《高考1977》里的那个冬天,一切将变得异常凝重而又特殊。
在中国当代历史的时间坐标系
上,1977年注定会留下一个令人挥之不去抹之不掉的印记。那年冬天,被如今的诸多评论家称之为“一个国家和时代的拐点”,盖因这一年的12月10日,业已中断10年之久的高考在这一天复苏,一代人的命运随之改变。毫无疑问,这次考试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绝后的。重新开放的高考,令千百万被“文革”剥夺了受教育机会的青年看到了希望,也为无数人的生命转折提供了巨大历史契机。当然,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次高考改变的,不仅仅是数以十万计年轻人的个人命运,对整个国家和民族而言,它尤为昭示着更具深远意义的复苏和新生。
电影《高考1977》即以30多年前“恢复高考”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叙述了在黑龙江插队落户的一群农场知青如何排除万难赶考,继而改变命运,获得自由与解放的故事。客观地说,从一部电影的创作质量来看,《高考1977》并非一部杰作,但它却无可争辩地承载了一代人的集体记忆,为今天的人们看待中国过去30年的世事变迁提供了一个特定的历史视角,因此,哪怕我们这些没有经历过那场考试的年轻人,在看完影片后也不免涌出无限的唏嘘与感叹。
而经历过那场高考的人们,绝大多数已成为今天的社会精英。但我却始终忘不了电影中那个死于非命的小根宝。与周围的知青相比,他似乎是个可有可无的小人物,然而在他身上,却代表了那一代知青中最为绝望的一种生存状态。最终虽因救人而死,带给我灵魂的触动却是刻骨铭心的。因为对于他们那一代人来说,荒唐的时代背景让他们“从小学就开始抛开书本闹革命,与真正的老三届相比,他们的青春完全被政治动荡耗费殆尽,一俟高考恢复,命运的大门洞开之际,他们忽然发现,自己根本走不动了。机会来了,可他们却无力抓住。最后只能用死于非命让自己与那个黑暗的时代一起永远地沉沦下去。”作为时代牺牲品的小根宝,无疑有着特殊的象征意义。
其中的主人公潘志友也许是个颇具争议性的人物。一方面,他有理想有抱负,追求人格的完美,敢爱敢恨;另一方面,这样一个近乎完美的人物,为了曾经许下的诺言,却不惜牺牲自己的前途,最终放弃能改变自己命运的高考,毅然留在了农场。他的这一选择,在今天很多人看来似乎难以理解。毕竟,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一辈子能有几次?孰是孰非,已然无从判断。因为,今天这个物质主义盛行的时代,价值观紊乱已是不争的事实,而善于遗忘,又是我们这个民族的一大通病。或者说,“今人的‘回忆’往往带有过滤苦难、提炼辉煌的性质;而如果念念不忘所谓的‘苦难’,又容易被人疑心为‘自恋’、‘矫情’或者是借苦难来反衬辉煌。”
历史如烟,倏然远去。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这一制度形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已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连离我自己参加高考,也已十年有余了。但关于高考及其制度的思考,仍是一个难以言说的话题

留言板

下载客户端体验更佳,还能发布图片和表情~

亿万博主正在被热评!
999+

给此博文留言吧! 有机会上热评榜! 攒金币兑换礼品!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发布评论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