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革命样板戏京剧《红灯记》——我所看到的铁梅

2008-04-25 21:38阅读:943
文/静水流深
我所看到的铁梅
知道《红灯记》这三个字是从秦腔开始的,而非京剧里的样板戏。因为父母都对秦腔特别痴爱。每周三晚上陕西二套的“秦之声”必是他们要看的节目内容。遥控掌握在父亲手里,我也只能随他们看一段儿。记得当时《红灯记》的演唱率很高,各种各样的“铁梅”用不同的方式诉说着自己的悲惨境遇。关于铁梅,我认为这是《红灯记》中人物塑造最为成功和最为成功的一个。
首先铁梅这个名字就有很特殊的寓意。人们常用梅花来形容一个人的气节,一个人不屈的精神。所谓梅花傲骨就是这个意思。再加上前面一个“铁“字,人物未出场就先感受到了一股似乎刚阿不屈的精神气质。不知道现在人们对革命样板戏怎么看待,不过我看了之后觉得作为一个时代的产物,革命样板戏或多或少有自己的艺术价值,并不完全像一般人认为那样的缺乏艺术性而适于政治性。《红灯记》中的铁梅就是一个很明显的例子。
革命样板戏京剧《红灯记》——我所看到的铁梅X
革命样板戏京剧《红灯记》——我所看到的铁梅
其次对铁梅的服装设计显然是经过一番考究的。红上衣、蓝裤子,加之红灯照耀下身上的金黄梅花底,似乎都在刻意将铁梅这一形象正面而又特别的凸现出来。这在符合戏曲创作的同时,显然也做到了让观众激动热情的目的。如果没有红梅这一形象的活跃展示,我想,《红灯记》恐怕也“红”不起来。
再来将革命样板戏中的铁梅和我所看到的秦腔中的铁梅作一下简单的比较。印象中的秦腔似乎“吼”的地方特别多,而我看到秦腔中的铁梅则以其特有的声腔方式细腻传神的不断诉说。声腔拖的似乎有点长,和其他的短洁迅速有点不太一样。秦腔《周仁回府》中也有悲愤的唱段,可是大多却以急流般的短句呈现出来。我想,也许正是这种方式更能让观众与之产生共鸣,从而达到创作者的目的。也难怪父母一直都保持着对《红灯记》这一出戏的偏爱。而京剧中,铁梅的形象似乎也与我头脑中原有的形象不太一样,不过这个形象的塑造我同样是比较喜欢的。对革命充满热情,对党的坚定信心和充分的性格展示。有前面的铺垫,其后的遭遇才能正震撼人心。
有时我想,话剧与电影,这两者究竟谁能更好地展现人物,究竟谁能让我们从心底产生更多的共鸣。当电影中的人物从全景一下推到特写的时候,这是我们在剧场看不到的,而剧场的亲同感受班的感觉在电影中也同样体会不到。而不知为什么,看到“铁梅”,我似乎有了两者都存在的中间感受。也许,这就是我喜欢她的原因。
尹蓉老师评语:对铁梅的论述比较详细。关于京剧中的铁梅与秦腔中的对比,还没有展开,显得有点泛。

留言板

下载客户端体验更佳,还能发布图片和表情~

亿万博主正在被热评!
999+

给此博文留言吧! 有机会上热评榜! 攒金币兑换礼品!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发布评论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