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传承第五讲 郑培凯:汤显祖的前世与今生
2010-04-09 14:17阅读:794
昆曲传承第五讲 郑培凯:汤显祖的前世与今生
秋底山河数点烟,真人气候蔚罗天。蓬壶别贮生春酒,京洛传看小字笺。鹤唳月明珠树里,渔歌风色杏坛前。也知姑射能冰雪,谁道汾阳一窃然?
猜猜这首诗描述的什么地方的美景?不是名山大川,而是现在江西临川一个名叫“从姑山”的地方,这首诗的作者,可是文学巨匠汤显祖哟!为什么在汤显祖心目中,从姑山会有那么美?《牡丹亭》中,为何柳梦梅是位“岭南秀才”?大戏剧家李渔曾在300多年前曾对《牡丹亭》下过什么预言?经香港远道而来的郑培凯教授课上一点拨,顿时叫人豁然开朗。
远看从姑山 山不在高 有仙则名

从姑山顶,昔年里大师云集的“殿堂”
说到汤显祖的年轻时期,不能不提几个重要人物:罗汝芳、李贽、达观和尚。其中,罗汝芳与汤显祖的结缘,就与这从姑山是密不可分的。据史籍记载,明嘉靖廿
加载中...
内容加载失败,点击此处重试
四年(1545年),罗汝芳到此地读书,并创立“从姑山房”,授德讲学,著名戏剧家汤显祖曾就读于此。“魁然圆顶,若入踞而坐”,从姑山顶是汤显祖常与诸多同道之友谈论诗文、互诉衷肠的地方,在这里,汤显祖深受
“泰州学派”的影响,追求心性的自主,这对他后面的创作起到深远影响,这首小诗,不仅描绘的是从姑山风光,也寄托了他对恩师——明代著名学者罗汝芳的怀念之情。
如今临川境内“从姑山房”的遗迹还隐约可寻,浙江遂昌也保留了汤显祖的“遗爱祠”,两地都修建了汤公的纪念馆,可见后人的景仰之情。

汤显祖画像与至今保留完好的“遗爱祠”
汤显祖曾被万历皇帝流放到雷州半岛,南下的途中一路游览,经过南安时印象颇佳,故而将杜丽娘一家“安居”于此,又为了柳梦梅能北上赶考时如期经过,则把他安作了“岭南人”。实际上,柳梦梅的北上之路与汤显祖的南下之路走的是同一辙,命运不无玄机,汤显祖这一路遇见诸多恩怨情仇,让他感叹人生若梦。
《临川四梦》中,《紫》《牡》二剧表达的是人生之情,而《南》《邯》二剧探讨的是人生哲理,这其中可见汤显祖对世间事的参悟变化,一面惊叹“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一面慨叹“黄粱梦醒,是仙还是梦?”
《南柯记》与《紫钗记》
课程结尾处,郑教授谈及汤显祖文学对21世纪的影响关系,尤为有趣的是,提及350年前,李渔曾预言过《牡丹亭》是一部仅仅文辞美,却不好看的戏,特别是“游园惊梦”与“寻梦”,因毫无本色语言,不会受欢迎。而《牡丹亭》诞生的400年间,事实却与李渔说的恰恰相反,这不能不反思人与艺术之间的玄妙。郑教授由衷感慨:“艺术的高超,自然会衍生高超的观众,永远会有观众要求自己追随阳春白雪,不断提升自己的趣味。”
想想,走进昆曲欣赏课堂的每一个人,又何尝不是如此。
给此博文留言吧!
有机会上热评榜!
攒金币兑换礼品!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