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追《繁花》。
有些感觉如鲠在喉。但《繁花》一片誉美之辞,王家卫一出场必是好的,所以说出来还是有面对权威时自体威胁感和不确定感。
蛮喜欢王家卫早期电影《阿飞正传》,而他后期电影,总感觉音乐优于画面,画面优于故事,故事优于格局。至少没有了当年《阿飞正传》的灵气与深刻。后期电影包括《繁花》,撇开形式,都在讲同一种情绪同一件事。如同他的音乐画面一直是一样的压抑隐晦,音乐画面构图情节设计形式越来越美,美得华丽而寂寞,美到令人窒息,美的千篇一律,还要保持有腔有调!时代的深刻不重要,时代背景之下人物命运全然没有了《阿飞正传》中的重要。想而不能、爱而不得的徘徊压抑才是最最重要的。
所以看《繁花》时,总感觉不是八、九十年代,而是三十年代的上海或者是后来崛起时的香港,又或者年代不详。剧中有个情节是当宝总手拿着大哥大出场的瞬间。说有点崩溃太浮夸了,但感觉绝对违和,直到老式手拔盘电话出现,感觉才应景,心被抚慰,气才顺。
或许这也正是当下这个时代的飞速发展所带来的繁华而浮躁,所带给个体最深重的影响。当我们无法获得又无法安抚内心的渴望和痛苦时,需要用形式和极致,来烘托我们的渴望和不安,似乎只有这样才能被自己抚慰,被别人看到。
惊喜是有的,王家卫视角下的几位女性,从为别人而活到主体性的觉醒,活出自己的生命华章,即使不成功,也是一片繁花之下最令人振奋的希望之光。
当然还是喜欢看《繁花》,也依然喜欢王家卫。只是看剧的时候一直忍不住去想,如果是李安,他会怎么拍?黄蜀芹导演呢?
有些感觉如鲠在喉。但《繁花》一片誉美之辞,王家卫一出场必是好的,所以说出来还是有面对权威时自体威胁感和不确定感。
蛮喜欢王家卫早期电影《阿飞正传》,而他后期电影,总感觉音乐优于画面,画面优于故事,故事优于格局。至少没有了当年《阿飞正传》的灵气与深刻。后期电影包括《繁花》,撇开形式,都在讲同一种情绪同一件事。如同他的音乐画面一直是一样的压抑隐晦,音乐画面构图情节设计形式越来越美,美得华丽而寂寞,美到令人窒息,美的千篇一律,还要保持有腔有调!时代的深刻不重要,时代背景之下人物命运全然没有了《阿飞正传》中的重要。想而不能、爱而不得的徘徊压抑才是最最重要的。
所以看《繁花》时,总感觉不是八、九十年代,而是三十年代的上海或者是后来崛起时的香港,又或者年代不详。剧中有个情节是当宝总手拿着大哥大出场的瞬间。说有点崩溃太浮夸了,但感觉绝对违和,直到老式手拔盘电话出现,感觉才应景,心被抚慰,气才顺。
或许这也正是当下这个时代的飞速发展所带来的繁华而浮躁,所带给个体最深重的影响。当我们无法获得又无法安抚内心的渴望和痛苦时,需要用形式和极致,来烘托我们的渴望和不安,似乎只有这样才能被自己抚慰,被别人看到。
惊喜是有的,王家卫视角下的几位女性,从为别人而活到主体性的觉醒,活出自己的生命华章,即使不成功,也是一片繁花之下最令人振奋的希望之光。
当然还是喜欢看《繁花》,也依然喜欢王家卫。只是看剧的时候一直忍不住去想,如果是李安,他会怎么拍?黄蜀芹导演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