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补述陈寅恪关于狐臭与胡臭的论述

2008-05-07 21:36阅读:17,786

补述陈寅恪关于狐臭与胡臭的论述X


近期,很认真很认真地拜读了陈寅恪《寒柳堂集》。其中有一篇《胡臭与胡臭》,大师论证翔实,很有见地,通过考证“狐臭”与“胡臭”的渊源及其流变,使民族的交流、交融的历史变得更加清晰。当然,陈大师,在考证的时候,还有不甚完备的地方,其本人也有同感,“故略举事例,兼述所疑如此。”为了使陈寅恪的观点更加具有说服力,兹,加入一些自己的看法,供大家参考。
陈寅恪举了一个例子,就是“范汉女大娘子,亦是竿木家。开元二十一年,出内,有姿媚而微愠羝。”据陶宗仪《辍耕录·愠羝》:“愠羝,谓腋气也。”,就是说这位大娘子有狐臭?陈氏是通过范汉女大娘子是竿木家,竿木是一种西域传入的一种舞蹈,说明“范汉女大娘子之血统,殊有西胡人种混杂之可能。”大家注意哦,有狐臭,有会西域舞蹈,混杂的可能最大!可是这只是可能的范畴,也有不可能的情况,就是有狐臭,但西域舞蹈可以向真正西域之人学习啊!狐臭的人,不一定就是西胡人种混杂的结果啊?
在此,我提出以下几点推测,加以补充。
1)一种用法:胡与狐,本可以通用,许慎《说文》,解释“胡”,“牛头垂也,从肉古声,户切狐”根据韵切的规律,“狐”字的用法,

①陈寅恪《寒柳堂集》一四二页
②陈寅恪《寒柳堂集》一四一页
③陈寅恪《寒柳堂集》一四一页
④许慎《说文解字》 225页
一定早于“胡”。即“谓‘狐臭’之称尚先于‘胡臭’也。”黄永年先生说:“疑此腋气本由西胡种人得名,迨西胡人种与华夏民族血统混淆既久之后,即在华人之中亦间有此臭者,傥仍以胡为名,自宜有人疑为不合,因其复似野狐之气,遂改“胡”为“狐”矣。若所推测者不谬,则“胡臭”一名较之“狐臭”实为原始而且正确欤?” 他错在,(一)没有弄懂,“狐”与“胡”的切韵关系;(二)他不知道,在中国古代,一直有胡汉分野的观念存在着,“胡”,永远是指那些还没有融进大汉民族圈的那些少数民族,因为这是一种偏见?
2)一种形象:狐胡通用,“胡”字的象形文字,像一头很有肌肉的牛,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我们的祖先会用这样的字来形容西域或北域的人?因为,他们的体型很像,高大勇猛,不像是一头牛吗?
3)一种推理:为什么会高大如牛,因为与他们的饮食有关,肉食,是他们的主食,肉类食物,味道很浓,尤其是在烹饪不够发达的古代,在饮食的时候,不能将其腥味剔除,吃下去的时候,会沉积在体内。所散发出来的气味,就像狐狸身上所散发出来的一样。
4)一种偏见:《杨家将演义》:“宗保遇神授书”延显答曰:“日前圣上亲出观阵,亦不识之,彼臊奴得志,出言不逊,因此特来宣召老夫
人观阵,计议进攻之策” ,其中“臊奴”之“臊”,就是一种气味,或许,就是“狐臭”的另一种说法?

⑤陈寅恪《寒柳堂集》一四二页
⑥黄永年《唐史十二讲
⑦秦淮墨客《杨家将演义》 113页
5)一种假设:①那就是图腾崇拜,比如突厥人以狼为图腾,有可能也有以狐狸为图腾的民族存在?②狐狸在西域沙漠也有分布。
6)一种可能,“狐臭”这种毛病,可以传染,“而此气能染,易著于人,小儿多是乳养之人先有之人先有此病,然著小儿。”也就是说,狐臭能够遗传。这才是判断汉胡混杂的关键因素,不是吗?

⑧巢元方《诸病源候
写于2008年5月7日晚

留言板

下载客户端体验更佳,还能发布图片和表情~

亿万博主正在被热评!
999+

给此博文留言吧! 有机会上热评榜! 攒金币兑换礼品!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发布评论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