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依族的丧葬习俗:文化生态的载体
2014-01-25 22:33阅读:2,234
布依族的丧葬习俗:文化生态的载体
一、文化生态的含义
文化生态是指各地区各民族自然而然的原生性的、祖先传下来的文化生活,这个文化生活就体现在日常生活中。文化生态学就是以人类在创造文化的过程中与天然环境及人造环境的相互关系为对象的一门学科,其使命是把握文化生成与文化环境的调适及内在联系。文化生态划分为三个层次,即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环境和社会制度环境。文化生态三层次彼此之间不断通过人类的社会实践(首先是生产劳动)进行物质的及能量的交换,构成一个浑然的整体,同时,它们又分别通过复杂的渠道,经由种种介质对观念世界施加影响。
布依族是中国西南地区重要的少数民族之一,据2010年国家人口普查数据:全国的布依族人口为287万人,贵州省的布依族为251.05万人,为全国的87.47%
加载中...
内容加载失败,点击此处重试
,是一个以贵州省为主要分布地的中国少数民族。在贵州省的布依族人口分布中,黔西南州的布依族人口2010年的户籍人口数据显示为92.51万人,占贵州省布依族人口的36.84%。从地理区位和环境分布来说,黔西南州的布依族地区正好分布在南北盘江两江之间地带,在北盘江与南岸的黔中布依族区域隔江相望,在南盘江上游与云南的布依族关联,在南盘江下游和红水河,与贵州南部的黔南布依族区域相连,其流域文化特征明显,具有明显的族群区域文化特征和代表性。自古以来,布依族先民在这一区域及周边地区,创造、发展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布依族文化,其内涵丰富,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存续基本良好。布依族的丧葬习俗文化在黔西南州布依族聚居地区经历千年的积淀,内涵丰富,作为布依族的民族区域文化,作为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布依文化生态的载体之一,具有重要的保护价值,以及不可替代性。
二、布依族丧葬习俗文化内涵
黔西南州的布依族丧葬礼俗,主要流传于北盘江流域的布依村寨。北盘江,古称牂牁江,向北向东再折向南面,与南盘江交汇流入红水河,属珠江水系。北盘江流域自古以来是布依族聚居区域。布依族是建立牂牁古国的主体民族,经过夜郎与濮人、越人的融合形成单一的濮越民族(布依族人)。在这一区域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自然生态与民族文化生态良好。以布依族文化为主要代表的民族文化极具特色、多彩多姿,且保存完整,是中国布依族文化区域性存续不可多得的范本,也是中国南方少数民族在山地流域性文化表现上的一个重要呈现,在人类流域性文化研究和认知,以及文化多样性表现中亦有重要意义。
生活在北盘江流域的布依族自古以来信仰多神,经历从自然宗拜到祖先崇拜的进程。布依族先民进入文明时代以后,逐渐认识到父母(尤其是母亲)养育子女的艰辛,因此死后子女必须敬孝,不让遗体遭践踏,收拾尸体装殓入棺,然后聚众安葬。在安葬过程中,有的即兴默念祝福语,有的诵念安慰亡灵的诵语等,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礼俗——丧葬礼俗文化。据清康熙《贵州通志·蛮僚》一书中说:“贵阳、都匀、镇宁、普安……丧,则屠牛招亲友,以大翁贮酒,执牛角扁饮,……主人不食肉,止食鱼虾。习阴阳家音,葬用棺,以伞盖墓上。期年而火亡,不上王冢。”随着时间推移和时代变迁,布依族丧葬礼俗经过世代摩师师徒口传心授保存并发展至今。其程序主要有:
一是报丧。布依族老人在病危或弥留之际,特在正屋中堂一侧设简易床铺,将老人移坐简铺,子女撑扶或抱住,尽量安慰和勉励老人,倾听遗言。同时尽快通知未到场子女守着垂危老人咽气时,敲击铜鼓数声向寨邻报丧,整理其衣冠,烧“落气钱”。老人辞世后,其家人要在第一时间鸣放鞭炮,随后安排人到亲属家报丧,闻者赶来与主人料理后事,左邻右舍帮助砍柴担水,做饭菜接待前来吊唁死者的亲朋好友。同时,主人派出亲友迅速带上白酒、豆腐、丧帕讣告逝者外家。报丧后,主人家请摩公主持丧事,披麻戴孝的子女男穿白土布长孝衣,女穿短孝衣。
二是入殓。众亲友闻讯后赶来帮忙,先除尘洗棺,用松香石蜡熔液涂棺,用纯净稻草烧灰筛细装在棺底。然后,用干净水将死者身体擦净,为其穿上新衣裤和鞋袜,戴上新帽或新帕,衣上不能有纽扣,以线系好。抬到堂屋中间为其洗脸。是男性的剃去头发,是女性的梳理发丝,由死者的子女用装有酒的瓶子敬酒表示敬孝,把死者放在用苦竹条铺好的中堂地上,盖上红布红绸和白布,等待吉时入棺,这个做法称为“小殓”。“大殓”是在棺木内依次铺木炭屑、草纸、白棉纸和纸枕头,将尸体放入棺里,把银饰品和几粒大米、几片茶叶放入死者嘴中,腋窝里也放银饰品,再将女儿和媳妇敬孝的红布红绸及白布盖在尸体上,脸上放一张有眼睛、鼻子、嘴巴的白棉纸,表示死者来世不会眼瞎、不是哑巴。然后盖棺用白绵纸条密封。棺木在堂屋摆放分头部朝神位,足底朝大门和顺房梁横放两种方式,女婿在灵柩头部下放一碗半生半熟的米饭,称“枕头饭”。棺柩下放个盆,盆中有一个装菜油的碗,用棉线条点亮,称“长明灯”。神龛中部斜贴一张白绵纸,再用绵纸做一串“望山钱”吊在竹竿上竖立于大门外,“望山钱”的纸张数以死者的享年为准。从入殓那天起,孝子们在棺柩前吃素食,用席子在棺柩前铺床休息。
在北盘江下游的望谟县,移棺至正堂屋梁垂直偏内位置,按不同姓氏用三根木棒或两张长凳垫棺。搁棺分横式和竖式两种,因姓氏而异。外家亲戚在场,摩师用长媳一段白布再铺棺底,并诵咒语作除臭仪式后即抬遗体入棺,同时鸣放鞭炮。子女全到场观殓,摩师诵念咒语再作除臭防腐仪式后即可盖棺。盖棺时,摩师用预制白纸剪图标签贴封棺缝、棺头、棺尾及两侧,再用三股篾绳捆扎灵柩。
三是祭奠。主人请摩公或道士做三至七天的道场法事,以超度死者。大祭前一天,房主将祭文挂在大门外一侧。大祭那天称“做客”。丧家给吊唁者发一张白土布孝帕。死者是高龄老人的,吊唁的人饭后随手拿一个碗回家,意思是能沾上宏福寿运。做客当晚,亡者亲属跟随摩公和唢呐队拄着丧棒躬身绕棺,吊孝的亲朋好友也如此,后在村寨边或河边举行度亡仪式,焚烧死者生前用过的部分衣物。
祭奠时,各方来客的乐队吹奏唢呐长号敲击铙钹鼓钗到丧家“闹丧”。摩师主持孝子举行“家祭”,孝子跪灵,孝媳哭灵,用素肴祭奠,然后集体共进晚餐。之后摩师主持“婿祭”,众婿带上香烛、纸钱、鞭炮、白酒、豆腐等再次跪祭逝者,并将众婿带来的糯米蒸熟打成糍粑祭灵。这时,孝媳与孝婿可以进行“赎猪”、“斗墨”(用锅烟打花脸)等游戏娱乐活动。
四是出殡。出殡前,摩公在棺柩前唱古祭歌,孝子女们下跪细听。摩公唱多长时间,孝子女们就要跪多长时间,中途不能起身离去。摩师开始诵经论丧,众亲友在摩师主持下手抬灵柩出堂,暂搁屋前长凳上。同时鸣放鞭炮,宰杀出丧肥猪,并将灶锅上的饭甑子转一圈,用热水洒扫刚出丧的灵堂地面。户外众亲友用大股篾绳捆扎灵柩,上捆一根大木杠和大把点燃的灵香,拴上一只大雄鸡押丧;大杠两端捆上木环担和小抬杠,形成八抬灵柩。
灵柩起动时,再放鞭炮,孝子手捧灵位米升在前引路,另一孝子或侄子分撒纸钱,名曰“引路线”,众亲友抬起灵柩跟随,众乐队送行。
摩公发丧出殡,
由一位拿长火把的人上前引路,拿“望山钱”者走第二,边走边丢的纸钱称“买路钱”,放鞭炮者走第三。孝子们走在棺柩前,抬棺和拿花圈、祭幛的人随后,与死者生辰相同的亲人不能送葬。孝女们快到墓地时,把香插在地上就返回。那只“跳井”的公鸡拿回家由它自生自亡,丧家不能宰吃。第三天到坟上杀鸡祭奠,称为“复山”。满三十天就解素食,不再戴孝帕,满三年举行脱孝服仪式。
送行时,孝女孝媳携带逝者废旧衣物、席子、床垫等恸哭送灵,踏水过桥后烧掉就回家。灵柩送到墓地,先用高凳暂时支垫,由众亲友取土挖坑后,阴阳先生将坑底分成三段,用雄黄或朱砂粉拌米粒在中段撒画成八卦图或太极图,上段和下段写成“荣华富贵”等字样,牵押丧雄鸡下坑“跳井”啄米,将部分经幡和逝者外家的祭幛烧灰“暖井”等,下葬吉时一到便鸣放鞭炮将灵柩移放坑内。灵柩正位后,孝子持四根茅草茎跪在灵柩上口念嘱词为逝者“立柱”,并用一只小鸡击棺三下示意即起身回家。亡人适宜下葬和新坟适宜开向的,当即掩埋并用石块或石碑立成墓门。若是亡人还不宜深葬者,就用一条篾绳垫棺底,只垒圆坟或只盖土而不垒坟,到适宜日辰才抽掉篾绳并用石块垒坟开向。坟丘上插残余的经幡纸吊和寿旌纸吊,并堆放各种纸扎彩染、旗伞、灵房、车轿、牛马等。安葬完毕,孝辈及众亲友将锄头与锄柄拆掉反装,然后念“叫魂词”,返回丧家举行“洗手礼”(意为“隔丧”)。
摩师主持“隔丧”礼仪时,点香烧纸后,在煮熟的猪肉碗上口诵经文词调,众孝辈每人吃肉一片,并且默念“隔丧词”。孝子特意挽留逝者外家亲戚另进一餐,备办猪肝、猪肠、猪肾、猪肚等菜肴和好酒盛情款待,之后主宾相送道别。实行“复山”的人家,葬后一二日送宴食到新坟燃香烧纸祭祀,祭后第三天举行新坟“复山”仪式,按亡人男左女右在坟侧垒成一小灶,用煮熟鸡肉和猪肉供奉逝者,同时鸣放鞭炮。不兴“复山”的人家,多用葬日当天下午开灶祭坟,祭品及方法与“复山”相同。老人逝后百日以内,孝辈不能剃头理发和洗孝服孝帕筹,百日忌结束摩师主持众孝辈举行“脱丧”仪式(女性洗孝衣孝帕等,男性理发,逝者亲子剃光头发以示孝道)。葬后第二、三年,须在“社日”前举行新坟祭祀活动。其中,第三年最隆重,逝者外家亲戚、女儿女婿和其他亲友带鸡买酒前来参加祭坟。父母逝后守孝三年,其间不办喜事或办喜事也不贴对联。每逢春节,所有孝辈所贴春联纸张颜色有限制,第二年用黄纸,第三年用绿纸,第四年才用红纸,有的只贴紫色春联,第五年才贴红底春联。以示守孝,怀念父母的养育之恩。
家庭殷实的人家,还要用牛来祭奠亡灵,成为“打嘎”。砍牛的场地是村里的公用场地,事先把牛栓在砍牛场中间的木桩上,送葬队伍来到砍牛场后,围着土地庙,沿逆时针方向三圈,一边转圈,摩师一边念经,鼓师一边击打铜鼓。转三圈后,就开始砍牛。砍牛并不是直接将牛杀死,而是先用刀背猛击牛背,牛疼痛倒地后,众人一拥而上,将牛按住,拿刀人用刀割断牛的喉,牛血喷涌而出,气绝而死,把牛肉煮熟后分给亲朋好友。
“打嘎”仪式结束,才发丧出殡。
布依族丧葬时,摩师所诵念的经文是《古谢经》,共八卷:第一卷:穆考经,也称头经,在灵堂念唱,经文叙述了布依族从远古群居生活到学会生活建房,并与其他民族经商往来,后来兴起丧葬习俗,请摩师为亡灵指路。第二卷:穆告,又称魂竿经,在魂竿念唱,经文表达对死者去世的遗憾,并向亡灵描述他要去的世界,即与祖先住在一起,但仍不能不辛勤劳动,同时也祈祷亡灵包养子孙后代。第三卷:穆翁,又称场坝经,在砍牛场上念诵,经文指点了亡魂去祖先聚居地的路线,叙述了人从生到死的经历。第四卷:穆荡,又称请灵经,也在砍牛场上念诵,主要叙述亡魂要往新地方所走过的道路。第五卷:穆近,又称转场经,是在走转场的时候念诵的,叙述布依族的习俗,并追述祖先创业的艰辛。第六卷:穆揆,又称祭灵经,在死者女婿敬祭死者时念诵,表达女儿、女婿对死者的孝心。第七卷穆稳,又称咒牛经,在砍牛之前念诵,叙述砍牛的经历习俗。第八卷:穆杂,又称过场经,习俗布依族的各种习俗和禁忌。
在贞丰县布依族聚居的乡村,丧葬习俗还要“温经”,布依族“温”,即歌,停丧期间的晚上,要温经。温经有十三节,分别为:呼吼歌、病痛歌、报女婿歌、建家歌、贫困孤寡歌、宵夜歌、送仙歌、诅咒歌、猜歌、兴情侣歌、逃婚歌、贬仰歌、分离歌。从内容看,前七节与丧葬习俗有关,如叙述死者的生老病死等,猜歌是一方问,另一方答,如生命像葛根?什么像羊角?答:灯芯像葛根,筷子像羊角。后五节讲述一对布依族男女从相识对歌,到产生感情结婚,后产生矛盾分离的过程。
总而言之,古谢经包含了极为丰富的布依族文化,既有对祖先历史的追记,对种植稻谷、酿酒等生产活动的描述,对风俗礼节的说明等现实内容,也有对亡灵的劝告指点,对死后世界的描述,对祖先神灵的崇拜等非现实内容,既反映了布依族的民族历史,生产生活,文化艺术,又反映了布依族的民族精神,伦理道德,宗教观念,是极为重要的民族典籍。
北盘江流域的布依族葬礼是布依族天人合一、人神互通的人生礼俗仪式,再现了悠久的民族历史,是布依族文化生态的载体之一,高度集中展示了布依族的民间文学、音乐、歌舞、戏剧等艺术。如立幡、司祭、奏乐、赶嘎、论丧等。同时,丧葬时的摩经、咒语及礼仪辞令是具有文学(尤其是诗歌)的形象思维,并含有史诗、神话、寓言、童话、悲剧、喜剧等亦庄亦谐的多种艺术元素。诵经,哭丧、奏乐等的音调和语感有悲欢离合及生离死别的韵味,辞灵论丧兼有朴素的人生哲理,赶嘎的形式与内容富有戏剧和舞蹈的成分,符合农耕民族的生活实际和规律凝聚了丰富的艺术成分。是布依族人民在北盘江流域独特的自然景观、文化历史环境和农耕生活习俗中形成的一种文化形式,它独具特色而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民间传承性。
给此博文留言吧!
有机会上热评榜!
攒金币兑换礼品!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