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明清那点事:迷雾重重,祖大寿墓葬为何“迁居”加拿大皇家博物馆?

2017-12-17 18:59阅读:5,013
明清那点事:迷雾重重,祖大寿墓葬为何“迁居”加拿大皇家博物馆?X

明清那点事:迷雾重重,祖大寿墓葬为何“迁居”加拿大皇家博物馆?
祖大寿是吴三桂的舅舅,明末著名将领,几年前,在葫芦岛市兴城出土的352岁祖大寿墓碑再次引起了文史学者和社会的关注。在这之前,一直网传祖大寿墓迁葬加拿大安大略省皇家博物馆,这个网传如果是真的,那么,祖大寿的墓碑如今怎么又会在距离北京四百多公里以外的兴城出土呢?哪一个真正的祖大寿墓碑?明末著名将领祖大寿死后葬于何处?一时间,在文史学界,成了一个关注的话题。
一:兴城出土祖大寿墓碑
祖大寿是明清战争史上的风云人物,前后两次降清,一次是诈降,一次是投降归顺。针对祖大寿的投降满清朝廷,一直以来,大家对他是褒贬不一。
20138月,在辽宁省葫芦岛市兴城市境内发现了祖大寿的墓碑,墓碑碑刻厚度就达40余厘米,堪称为辽西之最。这个墓碑厚度就达40
pan >余厘米,高达超过3米。这是大家用锹镐并用挖掘1米多深,然后再用吊车、铲车再上场。经过人和机器努力,祖大寿残损墓碑碑身、碑座和碑头才在辽西大地里露出真身。之后,这些墓碑的石头被放在了兴城古城文庙内,最小的石头有百余公斤,最大的得也有200余公斤。残碑为青灰色石灰石材质,上面有的雕刻着清晰可辨的各种精致花纹,有些残碑上还用楷书汉字刻着一些大字。
 在发现墓碑的几天前,兴城一名市民在兴城西河筑坝工地附近散步时,无意中看见个类似龟头状的石头,于是,马上找来家人在工地乱石堆中把龟状物扒了出来,果真是汉白玉雕刻的残件。俩人继续在石堆里查找,尤其注意那种白色的石头。为方便查找,他们随后找来铁锹,几乎翻遍了工地上铲车推出的石头,最后在泥土里发现一块刚露尖的白石头,一点点挖下去,当白石头露出半尺时,用手一摸,感觉其中一面凹凸不平好像是刻了字。
  附近有人拎来一桶水,俩人边淋水边小心擦拭,发现石面上出现个“顺”字。这块残碑高80厘米,宽为60厘米;细数石碑上的文字是35个,字型正方,宽56厘米。随后他们又在附近找到7块大小不等的石碑残件。在铲车司机师傅帮助下,将发现的这些石碑残件集中存放后立即把情况反映给兴城市文管处。 兴城市文物管理处工作人员来到出土地点,将7件残碑接收运回。随后在施工单位配合下,还发现了双龙首碑额、石香炉、碑座等11个残件。在筑坝工地又出土了刻有12个字的残碑和小香炉以及庑殿顶垅瓦等几件文物。4天时间先后出土了大量墓碑残件。尤其是两块半截残碑,与前年出土的残碑相拼,几乎是完整的上半部碑身。根据《祖氏家谱》记载,兴城西河发现的石碑残件,应是祖大寿墓前的谕赐祭文碑。其碑面竖刻文字6行共计81字。
据史料记载,祖大寿于顺治十三年(1656)四月十五日病故,八月十五日,顺治皇帝派遣永平(今河北卢龙)知府罗廷屿到宁远为祖大寿墓谕祭。此祭文言简意赅,虽未提及祖大寿的功过,但对其人格给予客观评定。
二:有媒体报道祖大寿墓葬早已“迁移”到加拿大
祖大寿墓葬早已“迁移”到加拿大,一直有媒体报道,既然祖大寿墓葬早已“迁移”到加拿,有资料介绍说这是1919年(一说1920年)英籍商人从北京郊区整体运走的。那么,在兴城出土的祖大寿墓碑又是怎样一个解释?祖大寿的墓碑如今怎么又会在距离北京四百多公里以外的兴城出土呢?
葫芦岛文史学者张恺新曾在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说,祖大寿归葬故乡在旧时的地方志、《祖氏家谱》上都有记载,墓碑的碑文都收入过《兴城县志》,没有任何文字资料记载祖大寿葬于北京郊区;异国的“祖大寿墓葬”有一份资料介绍说:“除了后来修的墓穹是复制品外,其它全部都是真品,除地宫和尸骨没有搬运过来外,其余的基本维持原貌”,然而博物馆中恰恰没有该墓葬的墓碑和墓志铭,而这两样东西是证明此墓葬主人的最直接载体。
张恺新多年研究后认为,北京明清时期高官显贵的墓葬记录中,从来就没有祖大寿墓的记载,但祖大寿的儿子甚至义子大都葬在北京,而且地点确凿。张恺新分析,加拿大的墓葬应当是祖大寿儿子祖泽润或祖泽溥的。按照加拿大这处博物馆现在的文字记载,墓葬来自北京清河永泰村,而以往多写明是取自北京丰台铁匠营。祖泽润是祖大寿过继的长子,他的墓葬就在清河永泰村;而祖泽溥是祖大寿的亲生长子,他的墓志铭出土于北京丰台区铁匠营祖家庄。加拿大这处所谓祖大寿墓葬的规制,祖泽润、祖泽溥都有可能。
既然祖大寿归葬故乡在旧时的地方志、《祖氏家谱》上都有记载,墓碑的碑文都收入过《兴城县志》,没有任何文字资料记载祖大寿葬于北京郊区,那么,加大拿所收藏的墓碑是祖大寿的吗?有何证据证明祖大寿的墓碑“迁居”异国他乡?


三:解开祖大寿墓葬“漂洋过海”之谜
葫芦岛市青年史学工作者、考古人员张恺新通过互联网查阅资料,在国内某著名网站上突然发现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祖大寿的墓葬现陈列于加拿大安大略省皇家博物馆!经过了查找和论证,张恺新终于解开了祖大寿墓葬“漂洋过海”之谜。
发现之一: 祖大寿墓葬“迁居”加拿大
张恺新看到的网上的一篇署名文章,是作者在游览加拿大博物馆后写下的,并附有“祖大寿墓葬”的照片。整篇文章近三千字,评述了祖大寿一生的功过是非。从照片上看,是一座比较完整的墓葬。张恺新非常惊讶和疑惑,因为从事文史工作以来,从未听说过中国古代官员墓葬被“搬迁”到海外展览和收藏。
通过反复搜寻查证,张恺新终于找到了著名旅美学者方舟子博士的网络版著作《网路新语丝》,其中的《博物馆中的古墓》一文印证了作者所见确实是“祖大寿墓葬”。张恺新还从网站上查到了加拿大安大略省皇家博物馆简介,其中称“馆内有着各式各样的收藏品,例如木乃伊、中国陵墓等等。它是加拿大最大也是拥有最多收藏品的博物馆……博物馆收有很多中国艺术品及古董,是全世界收集中国收藏品的大本营。”既然如此,博物馆中的“古墓”不大可能为仿制品。那么,祖大寿的墓葬是怎么漂洋过海、落户异国的呢? 明清那点事:迷雾重重,祖大寿墓葬为何“迁居”加拿大皇家博物馆?
发现之二:兴城“祖家坟”已被夷为平地
兴城是祖大寿故乡,兴城城西的“祖家坟”一直被认定是祖氏家族墓地,其中包括祖大寿墓。在兴城地方史志中也有记载。祖大寿的祖先是东晋名将祖逖,即成语“闻鸡起舞”的主人公。祖家于明宣德年间奉命镇守宁远卫,渐成望族,前后九代,武将辈出,官至将军的38人,位至一品的11人,几百年来,“祖家坟”作为尚武的象征,保持着它特有的威严肃穆,直到清末,仍是普通百姓的“禁区”。
 现如今,国内史学家包括考古工作者在研讨祖大寿墓葬时,大部分采纳和借鉴了上述口述史料。当地一些六旬以上村民还讲起“文革”中的“平坟”事件。“文革”中,“祖家坟”是还田的重点,那时人们还没有文物保护意识,坟地里的石人、石马、石龟、石碑等等都被砸毁,有的棺木被砸开时,里面的衣服还保存完好,但一见到空气就立即化为灰烬,只剩下一具具白骨;一些金银饰物出土后不知下落,而随葬陶器、玉器被认为没有价值而当场砸碎;民间传说祖大寿的真身镶有金脑壳,因此当时人们破坏了很多棺木寻找“金脑壳”,却一无所得。而祖大寿埋在西园子地下的传言流传更广。老人们讲,“平坟”前几年,祖大寿墓碑就不知何故失踪了,因为不知道“祖家坟”中哪座是祖大寿墓,所以整个坟地都被草率地平整了。“祖家坟”几经沧桑变迁,现已被夷为平地,遗址被一位村民承包为葡萄园。
  明清那点事:迷雾重重,祖大寿墓葬为何“迁居”加拿大皇家博物馆?
发现之三:国内祖大寿墓葬不止一处!
加拿大博物馆中的祖大寿墓不可能出自兴城,这是张恺新在对兴城“祖家坟”进行考察后的直觉,最简单的证据是,搬迁祖大寿墓在小城可谓“惊天动地”,不可能不留下口碑。
加拿大博物馆展览要收藏中国明清高官显爵墓葬,中国有很多处交通更为便利地区的墓葬群可供选择,况且,加拿大方面肯定是在清末或20世纪初期进行如此庞大的“搬迁”的,当时关内王公贵族的墓地有很多无人管理,他们何必费这么大的劲呢?
一个推断在张恺新心中应运而生:祖大寿的墓地不止一处!中国封建社会高官显贵为防止墓葬被盗,建“假墓”“疑墓”者不乏其人。祖大寿随清军入关后定居北京,享受一品伯待遇,住所在今北京市西城区富国街3号。1656年在北京去世。如果祖大寿在外地兴建墓地,北京当为首选。
张恺新把目光投向北京。他在北京市发现了海淀区东升乡一处名叫“祖家坟”的地名。张恺新立即拨通了海淀区文物部门电话,得到的答复是该地原是祖氏后代的墓葬,现已仅存其名,究竟是祖家何人的墓葬,由于墓碑早已被毁,无从考证。
明清那点事:迷雾重重,祖大寿墓葬为何“迁居”加拿大皇家博物馆?
发现之四:英籍皮货商购走祖大寿墓葬
 张恺新又通过现代传媒请教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毕业并在安大略省皇家博物馆实习过的许进雄博士。许教授以学者的严谨和真诚拨开了这位年轻学者头脑中的迷雾:该博物馆中陈列的确为祖大寿墓葬,是英籍皮货商克拉虎于1919年在北京市丰台区铁匠营为该博物馆购买的,该博物馆委托克拉虎在中国采购一套完整的明清高官墓葬,克拉虎最终选择了祖大寿墓。因为当时社会动荡,可能是该地官员或村民作主卖给克氏的,也可能是文物贩子转卖给克氏的。1920年,克拉虎再次到北京丰台区铁匠营考察,买下祖大寿墓冢上的石雕壁并运到加拿大。随后,张恺新也从加拿大该博物馆的英文网站上证实了许教授的说法。(冯玉兴、 张延兵)

留言板

下载客户端体验更佳,还能发布图片和表情~

亿万博主正在被热评!
999+

给此博文留言吧! 有机会上热评榜! 攒金币兑换礼品!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发布评论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