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怀旧京西妙峰山第一进香古道

2022-07-10 19:58阅读:2,502

怀旧京西妙峰山第一进香古道X

妙峰山古道起点


北京有句老话:官面儿的中心在皇城,民俗的中心在妙峰山。道出了自明末到民国中期妙峰山伴随着香火的风俗在“宗教学、社会学、心理学、民俗学、美学、教育学等方面”(近代学者语)的重要地位。
怀旧京西妙峰山第一进香古道

上世纪二十年代的妙峰山(网络照片)


怀旧京西妙峰山第一进香古道

 民国年间对各路进香道路的记载
《燕京岁时记》载:进香之路日辟日多。曰南道者,三家店也。曰中道者,大觉寺也。曰北道者,北安合也。曰老北道者,石佛殿也。近日之最称繁盛者,莫如北安合。人烟辐辏,车马喧阗,夜间灯火之繁,灿如列宿。以各路之人计之,共约有数十万。以金钱计之,亦约有数十万。香火之盛,实可甲于天下矣。
怀旧京西妙峰山第一进香古道
北安河村东南地的双关帝庙


北安河作为京西到妙峰山朝圣进香的枢纽、重镇,村中曾建过长明寺、玉皇庙、双关帝庙、清福观、万福寺等多座寺庙。围绕这些寺庙,村中为进香旅客配套的旅店、饭铺、轿行、赶脚行,以及以舍馒头、路灯、修路、修鞋等志愿会社聚集。很多老香客回忆,北安河村是远方来客到此暂憩,待来日天明徒步或乘轿再走五八四十华里山路的补充给养,积蓄体力之地。
怀旧京西妙峰山第一进香古道
民国36年的老地图对北安河位置标注


之所以称自北安河始、五段乘八华里,五八四十华里长的中北道为“进香第一古道”,首先是因为史书记载,有”最称繁盛者“美称。其次是这条路的建设得到了皇家的恩宠,慈禧太后曾由此上山,官家亦曾拨重金修建,可称为众多香道中的最为“豪华”之道。三是实际上此道在多代众多香客中颇具影响,很多专家学者均以此路(中北路)作为典型剖析。
怀旧京西妙峰山第一进香古道
古香道边响塘庙遗址(现为林业大学所属)


从有关碑文和史籍材料中,慈禧老太后在有生之年,多次赴妙峰山上香。如在1874年,为了给病入膏肓的同治皇上求娘娘保佑,在头天晚上路过北安河响塘庙歇息之后,于四月初一大清早上妙峰山金顶烧了“头柱香”。再如1862年4月,在她的“圣母皇太后”位子刚刚坐稳的时候也来了一次。在1892年4月,她58岁高龄的时候,也曾来给娘娘还愿。当然这里材料中也有传说成分。
话说在同治年间,慈禧太后将去妙峰进香头晚的行宫,设在北安河村西鹫峰山下一个由醇亲王府太监经管的大庙顺福寺。当夜慈禧入住行宫之后,在夜深之时,朦胧听见院中响起宫廷乐舞之声。实为住舍边的水塘哗哗作响。太后非常奇怪,问身边的太监,乐声何为?太监们讨好慈禧说;“此乃王母娘娘驾前的仙女们在演奏乐曲,以此祝福老佛爷去妙峰山进香大顺。”慈禧听了之后非常高兴,于是传旨将顺福寺更名为“响塘庙”。另外,妙峰山娘娘庙正殿前檐下挂有三块大匾,“泰云垂荫”、“功侔富媪”、“慈光普照”,亦是慈禧太后所题。
怀旧京西妙峰山第一进香古道
重修响墙茶棚一景

据有关记载,在大规模投资建设香道期间,有三位太监,操持了修进香石道之事。一是刘诚印。《妙峰山志》记载:“至光绪十八年,太监刘诚印者,号素云道人,俗称印刘,捐资修中北道,由北安河往上至涧沟,道宽七尺,砌成层磴。”二是安德海。记载称:“清同治三年,慈禧执政前期的大太监安德海,为慈禧朝顶进香曾整修进香道路。慈禧进香初由中道,光绪年间改走中北道。”三是董平喜。描写金仙庵的资料记载:“石路旁树钟粹宫太监范平喜,修整道路建立茶棚碑,同治九年四月立也。”

当然,这条道路的形成,主要还是广大劳动人民流下的血汗,是劳动人民的智慧 结晶。


怀旧京西妙峰山第一进香古道
金仙庵茶棚内景


古道修建智慧首先是沿途设立调整补充人体能量站点,八里间隔建造一个大茶棚。从北安河到妙峰山,大体是40华里山路。妙峰山繁荣的几百年间,交通主要是以借助畜力或步行为主,民国的时候虽然也通了公交汽车,也可雇佣诸如骆驼祥子那样的人力车,但这都是少数人可借助的工具。一般来讲,香客从远方乘坐汽、人力车或步行而来,到北安河都要住下一宿进行体力调整,次日徒步走上四十里进香全程。有钱的人也可雇轿,或雇脚驴或背山脚夫协助运送大件物品完成进香之旅。民初时在“香季”组织进香的“老会”“圣会”等,于京津冀散发的类似于现在广告的“告示”“妙峰山指南”等上面,对古道情况都有过详细描述。一条进香路,数万人走了几百年,不断修补这条路时,自然要把人们总结出的经验考虑在内。依照这条路的坡度和道路的难易程度,走出8里地,正是人体需要补充水分和调整心肺机能的时候,因而沿途以八里为一个节点,每个节点都建了一个提供饮水、饮食,有的还可住宿,或备有歇息座位的大茶棚。而且这条路上,自北安河至金仙庵设的茶棚较多,几乎2至3里就有一个。其后逐渐加大距离。过了玉仙台,就8里地建一个茶棚了。这种设计,可使香客们在体力上慢慢适应,渐入佳境。


怀旧京西妙峰山第一进香古道
老照片上的背山脚夫



怀旧京西妙峰山第一进香古道
金仙庵茶棚往玉仙台方向八里起始处的香道格局

古香道修建的所体现的另一个智慧就是其“道宽七尺,砌成层蹬”。明清时期的一尺相当于现在的0.32米左右,七尺的道宽约为现在的两米二。为什么修成这个宽度?这是由当时运送香客上山的主要工具——轿子行进时所需的空间决定的。轿子也叫肩舆,一度在当地称为“爬山虎”。专送香客上下山的轿子,大多是两根长杆上架一把椅子的“四人抬”。轿子的宽度,大约一米左右,长度三米多。两米二的路宽,正是一个轿子能顺利行进;上下两个轿子相会,可以正常错过的宽度。也就是说,这是当时双向单“轿道”的标准道路。当然,实地考察,全路也不全是七尺。根据不同路段的山势,有的地方稍宽,有的地方稍窄,大多数的地方是窄的。这就是说,轿子行进在窄的地方时,还要注意按“轻轿让重轿”、“下山让上山”等原则,与对面行来的轿子避让。那时候,轿行也有“交通规则”。


怀旧京西妙峰山第一进香古道
老照片上的“四人抬”俗称“爬山虎”



下面是以经常上下山的老轿工的视角,对妙峰山进香古道各路段的概述:
   一、一八得八,金山泉边喝山茶
怀旧京西妙峰山第一进香古道
金仙庵(金山寺)旧址
金仙庵,亦称金山寺、金阶安。旧址做过寺庙,也做过尼姑庵,据说慈禧太后的表妹曾在此出过家。后来因刘诚印等人花巨资将此处道路及茶棚进行改造,当地人也称此处为“金阶安”。是距北安河第一个8里的大平台。
金山寺下有一股流淌多年长年不涸的山泉水。寺庙和尼姑庵破败后,在原遗址上建过茶棚。由于水源充足。成为进香路上 重要歇脚之处。


怀旧京西妙峰山第一进香古道
在原址上新建的金山茶棚,
位于香道边,且前面有可歇脚的平台


怀旧京西妙峰山第一进香古道
老照片上的供水茶棚

怀旧京西妙峰山第一进香古道
笔者收集的茶棚用过的瓷盘(上部)

怀旧京西妙峰山第一进香古道
笔者收集的茶棚用过的瓷盘(底部)



怀旧京西妙峰山第一进香古道
响墙子(响福观)茶棚,
距北安河3里,是去妙峰山山路的“头道茶棚”


怀旧京西妙峰山第一进香古道
大水涧平台,
距北安河4里,也是曾做过进香茶棚之地



怀旧京西妙峰山第一进香古道

骆驼石
距北安河6里,是古香道上的重要标志


怀旧京西妙峰山第一进香古道

朝阳院,当地亦称“常儿院”“场儿院”
距北安河7里,早

留言板

下载客户端体验更佳,还能发布图片和表情~

亿万博主正在被热评!
999+

给此博文留言吧! 有机会上热评榜! 攒金币兑换礼品!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发布评论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