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处不胜寒”,是苏东坡《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中的一
句词:“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词中的“高处”,指的是天上宫殿。“胜”,承受的意思;“不胜”,不能承受,或经受不住。“高处不胜寒”的意思是,诗人幻想飞升天上月宫,却害怕经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为什么“高处不胜寒”?气象学告诉我们,这是因为大气的主要热源是在地球表面,距离地面越远,气温就越低,气温随着高度增加而降低。夏天,当我们在家里热得满身是汗的时候,珠穆朗玛峰顶,却仍然是白雪皑皑。
有学者认为,“高处不胜寒”不仅仅是一个描述物理环境寒冷的成语,更是一个深刻的社会现象,它被逐渐用来形容那些身居高位、拥有权力的人。他们可能因为地位显赫,底层的人难以接近,而自己又不愿意接近底层,因而会经常感到孤独,无人陪伴。环顾我周围一些曾经是教师的朋友,因为工作需要,当被提升为校领导或部门领导后,本来经常相处的同事,不知出于什么原因,往往对他敬而远之;而被提升为领导的老师,也不知出于什么原因,对原来相处过的同事,往往会避而远之。他们在岗的时候,这些“位高权重”的领导,朋友少了,可能会有孤独感。这种情况,应该也属于“高处不胜寒”吧!
我是一位退休30多年的教师,没有官位,更谈不上有什么权势,但因为年岁偏大,同龄人少了,可以在一起聊天的朋友少了,不免感到孤独。这种处境,也姑且称之为“高处不胜寒”。
我的“高处”,高在年龄。我今年九十有五,在学校里头,属“长寿老人”之列。回顾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曾经共事的朋友,大多已经鹤驾西去。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