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野马印象】
2010-04-14 10:12阅读:585
记者日前从京藏高速宁夏吴忠段路过时,发现一直在路东觅食的“野马”群中增加了两匹体格健壮的小“野马”,它们在父辈群中跳跃蹦蹿,煞是可爱。据当地养路工介绍,这些小精灵都是“野马”的血脉遗传,由于自然条件恶劣,繁殖成活率很低。
加载中...
内容加载失败,点击此处重试
宁夏红寺堡与滚泉草原发现
野马的消息,据记者了解,滚泉草原的面积只有10000多亩,这片草原的外围生活着3个县区的农民,
野马生活的草原并没有和人类的生活区割裂开来,那么这些野性十足的
野马又是从何而来的呢。近日,记者找到了正在滚洋草原寻找
野马的金耀明老人,夕阳将这片亘古的荒原染成了一片红色,有着30多年看护草原经验的金耀明还是在夕阳的余辉中找到了
野马。金耀明:从80年接管以来一直没有收圈。今年65岁的金耀明老人告诉记者,他小的时候这片草原上就有几匹
野马,80年代初,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当地驻军把几匹退役的军马分给这里的农户饲养,由于没有足够的草料再加上军马个性暴躁,根本没有办法把他们当普通的马一样使唤,金耀明和分到军马的农户便将这些难以管教的军马放归草原。红寺堡林业局的干部告诉记者,据他们多年的调查,滚泉
野马还有其他两个来源。上世纪70年代初,同心县新征集宏盛水的村民每到秋收后都将马放到麓山上觅食,第二年春天村民才上山四处找马,由于马儿逐水草迁徙,每年都会有几匹马失踪。2000年全区开始封山禁牧,大批牛羊牵出了滚泉草原,麓山上的
野马便在人迹罕至的滚泉草原安家落户。

一望无际的禁牧封育区,因为有了一群草原上驰骋的“
野马”,彰显灵性。回归自然的马群经过岁月涤荡,变得野性十足。为生存,靠近居民区的它们不得不学会忍饥挨饿,不得不应对捕杀者的阴谋
野马群狂奔在草原上。
“
野马”野性十足
近段时间以来,红寺堡开发区鲁家窑和滚泉接壤处发现“野马”的消息引起诸多人士关注。在好奇心驱使下,越来越多的人赶到开发区,聘请向导,希望能够实地领略“野马”矫健风采。
8月15日早晨7时,阳光洒在红寺堡开发区封山禁牧区的草原上,一夜绵绵细雨将草原染成“绿地毯”。为近距离查看封育区生活的“野马”,记者一人前往滚泉草原腹地。
一路艰辛一路坎坷,没有向导引路,记者多次在纵横沟壑中迷失方向,身感疲倦。在距离滚泉加油站15公里处,一阵嘶鸣声引起了记者注意。定睛一看,大小18匹奔驰的马匹出现在记者视野里。这群马的体格略小于家马,颜色单一,有的除腹部略呈白色外,其余部位均为土黄色,鬃毛短而直立,有的沿背脊有黑灰色条纹,奔跑速度极快。见有陌生“生物”闯入领地,一匹身躯明显大于其它马匹的土黄色骏马径直向记者跑来,或狂鸣,或露牙,或甩尾,或腾空,这匹骏马给记者的第一印象是马群的“首领”。其余的马则站在原处纹丝不动,警觉地瞧着记者。
当记者拿出相机准备拍摄马群时,或许是怕记者带来危险,马群首领又向记者飞快地扑来。见状,记者只好越过了围栏铁丝网。一阵嘶鸣后,其余马匹飞快地向沟壑深处跑去,留下滚滚尘土。而这匹公马则看着马群远离了记者,才悻悻离去。
随后,记者在滚泉加油站以北1公里处,又看到了一群“野马”。这群马由一匹白色公马带领,其中有一匹黄色小马驹紧紧跟随在一匹母马身边,憨态可掬,不停地缠着母马吮吸奶水。由于记者打扰了马群的安宁,它们在公马带领下飞奔在广袤的草场间。身姿矫健,令人惊叹不已。
当地百姓告诉记者,这两群马是由一群马分离而成的,母马相对固定,原由一匹公马在自然竞争中打赢了对手,统领马群,独自拥有全部的母马。随后,生下一群儿女,待幼马成熟后公马就将它们踢打出去,组成新的马群。
“野马”来源众说纷纭
野性十足的骏马从何而来?是不是当地居民将家马放归大自然,让它们驰骋在祖先曾经畅游的戈壁荒原上?为了佐证当地群众不同的说法,化解心中的疑惑,记者找到了滚泉草原边界管护员朱绍忠。
60岁的朱老汉告诉记者,“野马”的来源目前有三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上个世纪70年代,驻扎在牛首山附近的军马大批被淘汰,许多马匹被送到附近的村镇充当畜力,由于军马个性暴躁,许多农户望马生畏,在农村实行联产承包后,农户不得不将这批军马放生。当初被“流放”的军马大约有3到4匹,经过30多年的繁殖,便有了如今的规模。第二种说法是上个世纪70年代初的同心县新庄集、红城水等村民,每到秋收后都将驴、骡、马等牲畜放到罗山上觅食。第二年春天,各村村民才上山寻回牲畜。由于马儿善于奔驰,总有几匹长期不归。后罗山封山禁牧,大批牛、羊下山,致使马匹在人口稀少的滚泉滩安了家。年复一年,这几匹不归的“野马”繁衍生息,形成了马群。第三种说法是每年秋冬时节,同心县韦州镇任庄村等靠近罗山山脉的村民,将赋闲在家的马、骡子等“流放”到罗山周围。任庄村与鲁家窑被大罗山分割,山上有野狼出没。在长达4个月时间内,由于无人看管,“流放”的马群、骡子被罗山野狼追逐到鲁家窑一带,无法回家的马群就逐渐成了“野马”。
如今,这20多匹“野马”成了滚新路一景。不管是哪种说法,这两群马显然成了无主人的“野马”,可以在广袤的滚泉草地上清闲地生活,并繁衍生息。
野马生存“敌手”多多
居住在滚泉林场的70岁农民祁万丰谈及“野马”群的生存空间时,显得焦虑重重。他告诉记者,近几年,由于无人看管,有不少外省肉贩子雇用当地一些农民大肆猎杀和捕运马群,使“野马”种群和数量直线下降。3年前“野马”群尚有40多匹,如今剩下20多匹了。
影响“野马”群数量扩张的“敌手”除了捕杀者外,还与在野放状态下野马种群相互之间的争斗、袭击有关。老祁告诉记者,在5月11日和17日产下的两匹公马驹,由于马群间的争斗,其中一匹小马驹就不幸在产下后不久被另外马群的公马咬死。
记者从红寺堡开发区有关部门了解到,目前这两群“野马”处于半野放状态。“野马”基本上依靠自身力量在滚泉、鲁家窑封育区内活动,活动范围在红寺堡开发区以北附近30平方公里的地方。“野马”夏天靠喝雨水为生,冬天由于可食性草减少,马群不能抵御自然灾害,又缺乏人工给予辅助性保护措施,“野马”群数量始终维持在30匹以下。
把根留住,刻不容缓!
红寺堡“野马”虽经家马野化而来,但经过几十年的野外生存,这些“野马”已经与家马有了细微的区别:鬃毛逆生,短而直立,无长鬃毛;体型较小,毛色主呈土黄色,四肢有二至五条十分明显的黑色横纹。
记者向当地群众了解到,由于近亲繁殖等原因,这些“野马”“抗体”逐渐退化。每年冬季,在放任自流的情况下有数匹老马病死或饿死。为解决这一问题,有关人士建议成立“野马”养殖中心,建立马舍、围栏、饲料房、草库等,人工饲养在野生状态下通过自然交配出生的小马驹。冬天,人工投放苜蓿和胡萝卜,以便喂养“野马”。
红寺堡开发区施技术员告诉记者,滚泉“野马”近几年频繁出没在吴红公路两侧觅食,由于其自身具有一定经济价值,缺乏保护措施的马群时常受到偷猎者的侵扰。目前,滚泉“野马”群应该受到自治区有关部门的重视,应该制订相应的保护措施。毕竟,把野生动物的“根”留住,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也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愿望。
记者希望这些“野马”,在全社会关注下自由自在地在山间撒野,渴了喝点山泉,累了就睡在地上晒太阳,无忧无虑,让它们吸取日月之精化,天地之灵气,得以享尽天年。
给此博文留言吧!
有机会上热评榜!
攒金币兑换礼品!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