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50后“老留”的“后知青”经历

2023-01-16 12:00阅读:1,737
50后“老留”的“后知青”经历
2023-01-10 联合早报 作者:伍国

中国留美的老一代学人,俗称“老留”,孩子抛在国内,或在美国出生后送回国内又接回来。在美国没有双方老人帮忙,夫妻协力带孩子,一边读书一边生育的中国女同学,都很令人费解。他们生于上世纪50年代,精神底色是把事业目标和个人成就置于一切之上。老留们的代价常是自己的孩子甚至婚姻,目标是出国,特别是到美国。上世纪80年代国门初开,一些“老留”把高度理想主义,和理想破灭后的重生,嫁接在美国,用残存的青春继续追梦。

这个过程是痛苦的:30多岁,已经有了固定职业,多数是大学教师,再出国求学,意味着前途的极大不确定,年幼的孩子放在国内,或在美国生下孩子后,送回中国,制造出一批高学历家庭的跨国“留守儿童”。与农民工和在异地工作人的孩子不同,在美国,育儿应该不是很大挑战。尽管会占用读博士和做研究的时间和精力,但有孩子却不带的生活,更像是一种逃避。
中国不是唯一向美国输出留学生的国家,也不是唯一有做父母的大龄留学生的国家,但中国大陆很多留学生选择把孩子抛在国内,本质上是一种自私和偷懒的行为。孩子的成长成了追求个人成就甚至虚荣的代价,还认为自己父母有义务“带孙子孙女”,不仅孩子情感缺失,父母也被迫成了免费保姆。
钱钟书那一代似无此现象
钱钟书的女儿钱媛教授,1937年生于英国牛津,也是父母留学期间生下的孩子。钱钟书日常生活能力不怎么强,杨绛背景的越,他们带孩子的本领不会超过“老留”。但从来没有人把孩子送给亲属抚养,等到不麻烦了再“接过来”。那一代学人,没有想过要以任何原因暂停自己养育孩子的天职。恰在“革命文化”中,才充斥着把孩子送给“老乡”寄养的故事。在以宏大目标为人生导向的老留一代那里,似乎不觉得忽略孩子情感、增加自己父母的负担是个大问题,一切都应以自己的成功为中心。
一些女性老留后来婚姻破裂成为单身母亲,对父母离婚而又分隔在大洋两岸的孩子来说,成长经历确实很难。
中国的性别文化须要反省。一般来看,男性学者的婚姻相对稳定,因为男性学者的妻子通常更容易支持丈夫,并做出一些个人牺牲;而男性似乎很难委屈自己,支持妻子的追求。在这一点上,美国的高学历男性做得更好。
老留学者年轻时被动下乡“土插队”
,度日如年。人近中年主动出国“洋插队”,放弃育儿责任,后来又重新磨合。大量女性学者放弃婚姻,过于曲折的经历,充满创伤的内心,让这一代人在获得成功的同时,把偏执苛刻,咄咄逼人,内化为思维特征和行为习惯。很难形成民国留美时期留洋知识分子的那种平和悠然心态。
笔者和知青一代已经几乎差了一代,在中国时,“知青”有不幸患有间歇性精神分裂的,有受推荐上大学后从文从政的,也有至今仍混得风生水起的某著名知青作家,有终生困居山村没能回城的老知青。到了国外,发现圈内男女大佬还是这一代人。在一部关于这代人的纪录片中,受访者都提到青年时代受小说《牛虻》的巨大影响。笔者这代人几乎没有人读过和提过这部书。
既经历“土插队”,又经历了“洋插队”,最后在西方社会立足扎根的这代人,确实值得研究,不仅要重视他们的上山下乡历程,还应该重视其“后知青”奋斗经历和价值观。他们纠结在理想和现实之间。一方面是高度政治理想,后来抛夫别子的美国梦,都要求某种牺牲的亢奋的宗教感;另一方面是从美国梦开始,这代人又缓慢进入超级个人主义模式。有的“50后”华裔女教授在微信群里既不客观分析,也不主观表达,而是不停转发有关大陆的二手负面信息,任何人都劝阻不了,大概属于“后知青”岁月里执拗的“放飞自我”。有已经退休的老留成为特朗普的支持者,公然声称应把来自印度和中国的留学生挡在外面,以便自己的孩子好找工作。寻找终极救赎的心态,驱使相当多老留成为基督徒,得到的不过是一种似曾相识的替代性集体精神催眠。在这一过程中,他们获得了新的自我认同,找到一种更有力的“融入美国社会”的手段。
好在时代进步,笔者所知的很多年轻学人,或者回国团聚,或者在国外抚养孩子;对教会和对特朗普的兴趣,也远不如老一辈了。
(作者是美国阿勒格尼学院历史系副教授)

留言板

下载客户端体验更佳,还能发布图片和表情~

亿万博主正在被热评!
999+

给此博文留言吧! 有机会上热评榜! 攒金币兑换礼品!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发布评论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