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后“老留”的“后知青”经历
2023-01-10 联合早报 作者:伍国
中国留美的老一代学人,俗称“老留”,孩子抛在国内,或在美国出生后送回国内又接回来。在美国没有双方老人帮忙,夫妻协力带孩子,一边读书一边生育的中国女同学,都很令人费解。他们生于上世纪50年代,精神底色是把事业目标和个人成就置于一切之上。老留们的代价常是自己的孩子甚至婚姻,目标是出国,特别是到美国。上世纪80年代国门初开,一些“老留”把高度理想主义,和理想破灭后的重生,嫁接在美国,用残存的青春继续追梦。
这个过程是痛苦的:30多岁,已经有了固定职业,多数是大学教师,再出国求学,意味着前途的极大不确定,年幼的孩子放在国内,或在美国生下孩子后,送回中国,制造出一批高学历家庭的跨国“留守儿童”。与农民工和在异地工作人的孩子不同,在美国,育儿应该不是很大挑战。尽管会占用读博士和做研究的时间和精力,但有孩子却不带的生活,更像是一种逃避。
中国不是唯一向美国输出留学生的国家,也不是唯一有做父母的大龄留学生的国家,但中国大陆很多留学生选择把孩子抛在国内,本质上是一种自私和偷懒的行为。孩子的成长成了追求个人成就甚至虚荣的代价,还认为自己父母有义务“带孙子孙女”,不仅孩子情感缺失,父母也被迫成了免费保姆。
钱钟书那一代似无此现象
钱钟书的女儿钱媛教授,1937年生于英国牛津,也是父母留学期间生下的孩子。钱钟书日常生活能力不怎么强,杨绛背景的越,他们带孩子的本领不会超过“老留”。但从来没有人把孩子送给亲属抚养,等到不麻烦了再“接过来”。那一代学人,没有想过要以任何原因暂停自己养育孩子的天职。恰在“革命文化”中,才充斥着把孩子送给“老乡”寄养的故事。在以宏大目标为人生导向的老留一代那里,似乎不觉得忽略孩子情感、增加自己父母的负担是个大问题,一切都应以自己的成功为中心。
一些女性老留后来婚姻破裂成为单身母亲,对父母离婚而又分隔在大洋两岸的孩子来说,成长经历确实很难。
中国的性别文化须要反省。一般来看,男性学者的婚姻相对稳定,因为男性学者的妻子通常更容易支持丈夫,并做出一些个人牺牲;而男性似乎很难委屈自己,支持妻子的追求。在这一点上,美国的高学历男性做得更好。
老留学者年轻时被动下乡“土插队”
2023-01-10 联合早报 作者:伍国
中国留美的老一代学人,俗称“老留”,孩子抛在国内,或在美国出生后送回国内又接回来。在美国没有双方老人帮忙,夫妻协力带孩子,一边读书一边生育的中国女同学,都很令人费解。他们生于上世纪50年代,精神底色是把事业目标和个人成就置于一切之上。老留们的代价常是自己的孩子甚至婚姻,目标是出国,特别是到美国。上世纪80年代国门初开,一些“老留”把高度理想主义,和理想破灭后的重生,嫁接在美国,用残存的青春继续追梦。
这个过程是痛苦的:30多岁,已经有了固定职业,多数是大学教师,再出国求学,意味着前途的极大不确定,年幼的孩子放在国内,或在美国生下孩子后,送回中国,制造出一批高学历家庭的跨国“留守儿童”。与农民工和在异地工作人的孩子不同,在美国,育儿应该不是很大挑战。尽管会占用读博士和做研究的时间和精力,但有孩子却不带的生活,更像是一种逃避。
中国不是唯一向美国输出留学生的国家,也不是唯一有做父母的大龄留学生的国家,但中国大陆很多留学生选择把孩子抛在国内,本质上是一种自私和偷懒的行为。孩子的成长成了追求个人成就甚至虚荣的代价,还认为自己父母有义务“带孙子孙女”,不仅孩子情感缺失,父母也被迫成了免费保姆。
钱钟书那一代似无此现象
钱钟书的女儿钱媛教授,1937年生于英国牛津,也是父母留学期间生下的孩子。钱钟书日常生活能力不怎么强,杨绛背景的越,他们带孩子的本领不会超过“老留”。但从来没有人把孩子送给亲属抚养,等到不麻烦了再“接过来”。那一代学人,没有想过要以任何原因暂停自己养育孩子的天职。恰在“革命文化”中,才充斥着把孩子送给“老乡”寄养的故事。在以宏大目标为人生导向的老留一代那里,似乎不觉得忽略孩子情感、增加自己父母的负担是个大问题,一切都应以自己的成功为中心。
一些女性老留后来婚姻破裂成为单身母亲,对父母离婚而又分隔在大洋两岸的孩子来说,成长经历确实很难。
中国的性别文化须要反省。一般来看,男性学者的婚姻相对稳定,因为男性学者的妻子通常更容易支持丈夫,并做出一些个人牺牲;而男性似乎很难委屈自己,支持妻子的追求。在这一点上,美国的高学历男性做得更好。
老留学者年轻时被动下乡“土插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