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进漕桥镇的孙氏家族及我的一家(二)
2014-08-30 16:30阅读:3,255
一
太湖之滨的千年古镇—漕桥镇
漕桥镇位于太湖西北,在湖之阳,故称阳湖.历史上漕桥镇曾分属武进,宜兴两县。漕桥镇东距太湖约3.5公里.这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五谷丰登,瓜果飘香;鱼虾成群(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菱藕满塘,除盛产大米以外,水蜜桃也是这里的特产之一,号称无锡水蜜桃;太湖里有银鱼,太湖中的湖心岛—马(迹)山,(现在已经填湖成为半岛)盛产杨梅,枇杷,我小时候这里杨梅枇杷只要五六分钱一斤;漕桥一带的养蚕业也很发达。
此处交通便利,河岔纵横通两湖(太湖,滆湖),公路交汇控三市(宜,锡,常)。自古商贾云集,人文汇萃。据漕桥镇乡志记载,远在东汉末期陕西华阴杨震(四知堂)后裔就避难东来先后定居于前黄和漕桥。南宋时皇室后裔浙西宣抚使赵必遵迁来漕桥东一里许之楼村定居,号御楼村(后改名楼村)。那时漕桥镇已比较繁华,据宜兴县志记载,苏轼晚年曾在这里逗留,在漕桥河(当时称为黄土河)上泛舟游览。相传东坡先生还在镇西二里之黄土寺讲学,小住半年。因寺中没有肉吃,东坡先生不得不自己做肉,后来人们将这种红烧肉称为东坡肉。我上小学时还多次到黄土寺去远足。据说以前黄土寺墙壁上还留有东坡先生的诗,经日寇占领这几年,
黄土寺房屋大部分已经毁损,我小时候已经只剩一座大殿,几尊菩萨了.现在黄土寺几经劫难,或已不复存在。史载东坡先生病故于常州,不知道是不是就是在漕桥,但是在漕桥没有听说有东坡墓。或许后来先生又到常州的别处游览了。
漕桥历史悠久,湖光山色,美不胜收。我年轻时曾乘初中同学家的船沿漕桥河向东,到百渎口,入太湖,这里是一片汪洋,无边无际,波涛汹涌,白浪滔天。我们没有敢再往前开,便原路返回。人们只知道太湖美,不知道太湖还有凶险的另一面.据我同学说太湖中间风浪更大,每年都会有一些船在那里船翻人亡.真是天地浩瀚,人如蝼蚁
加载中...
内容加载失败,点击此处重试
啊!在其他地方我从来没有看到过这样的景色,这确实是一次难忘的经历,后来还多次在梦里来到到这里。
漕桥风景美,尤其是楼村,更是风景秀丽,曾被誉为江南第一村。漕桥乡志上有许多赞美楼村的诗篇(不知道这些诗是谁做的?),现摘录两首,以享诸位网友:
祠堂旧辟双桥间,东有湖山西隔浦;
凤凰屏后势飞翔,屺蒋两峰作门户。
秀绝江南第一村,辋水沦涟堪绘补;
绕祠佳景四时多,书笔吟毫难尽吐。
村前村后杏花红,二月暄妍春气融;
帘影招邀客下马,金貂换酒醉春风。
饧萧巷陌吹新霁,花卖朝阳西复东;
绰约当炉香豆蔻,临邛调绝将毋同。
漕桥镇可谓物华天宝,人杰地灵。除清代乾隆年间的被称为“天下奇才”的孙星衍外,还出了清末著名官商盛宣怀(我不知道他是不是在漕桥出生,但是漕桥有盛家祖宅,就与孙家隔河相望,孙家在漕桥河之北,盛家在漕桥河之南,但是从我记事起,盛家好像就一直没有人居住,解放后里面一直住着军队)。
漕桥老百姓生活富足(当然也有穷人,尤其是那些解放前从苏北逃荒过来的人,他们大多当佃农或长工)勤奋好学,教育事业发展较早。早在1906年就成立了第一所小学—养根小学,同年又成立了振声高等小学(后来改为振声中学),这里曾经培养出周培源这样著名的科学家。振声中学的教师中也有著名的科学家,如徐仁铣(美国康乃尔大学和芝加哥大学物理学博士),史绍熙(著名机械专家)。近百年来漕桥人才辈出:仅孙家就先后有六人在北大清华读书,赵家有十多人在国外留学,其中较著名的有:赵诏熊(美国哈佛大学英文硕士,北大英语系教授),赵访熊(美国哈佛大学数学硕士,清华前副校长,教授,数学家),赵墀熊(日本京都帝国大学毕业,研究员,美国华生制药厂董事长)三兄弟;赵介文(德国勃朗许威工业大学特许工程师,上海交大机械系教授),赵韫如(美国耶鲁大学戏剧系进修,美国加州蒙特律国际研究学院教授,原北京人艺艺委会委员)等。
漕桥镇经过不断的发展改造,如今已面目一新,2008年在离开将近50
年以后,我再回漕桥时已经找不到家门了。漕桥经济发展了,交通发达了,但是丢失了历史,特色也没有了(与周庄相比,漕桥本来应该有更大的优势)。这里我想用一首七绝来来表达我的心情:
七绝
也赋乡愁
匆匆岁月梦悠悠, 为伊相思到白头;
历尽沧桑成巨变, 不知何处觅乡愁。
给此博文留言吧!
有机会上热评榜!
攒金币兑换礼品!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