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执掌朝政的太后和她的情人们(下)

2009-09-07 21:27阅读:
文/思文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执掌朝政的太后和她的情人们(下)

“宣太后”为了巩固幼子的王位,她用了世上最直接的方法:联姻——也就是为自己的儿子迎娶楚王国的公主为王后,同时也将秦国的公主嫁给了楚国。
与此同时,执掌了大权的宣太后开始任用自己的娘家人,以扩大自己势力范围。
在楚怀王的推荐下,宣太后让自己母亲的族人向寿担任秦国的宰相。同时并控制兵权,还力保文武双全的外甥魏冉领兵,后来魏冉被封为穰侯,封地即穰(今河南邓县),后来又加上陶邑(山东定陶)——这是宣太后的异父弟弟。还有一位宣太后的同父弟弟芈戎,被封华阳君,封地先是陕西高陵,又改封新城君,封地也变成了河南密县。
至于宣太后的另两个儿子,当然一定要封。公子市封为泾阳君,封地在今陕西泾阳,后来又换了一块封地是宛(河南南阳);公子悝封为高陵君,封地在陕西高陵,后来又换封地为邓(河南郾城)。
这被封的四个人被称为“四贵”,但有一点必须明确,就是虽然是被封的,而地盘必须是自己打下来的。
从这“四贵”的封地增加可以看得出来,宣太后专权时期,为秦国扩张了多少地盘。
穰、宛、邓三地,是公元前三○一年和前二九一年分别从韩国攻战
得来的,而新城则是公元前三○○年从楚国掠来的。山东定陶是齐国的,被魏冉攻占的。
当然从秦昭王本人的角度来说,母亲和舅舅们把持朝政,没有把自己看在眼里,滋味确实不好受,但是从秦国一国的角度来看,宣太后魏冉姐弟,却是为大秦立下了大功。
宣太后最让世人瞠目的,并不是她杀情夫夺地盘的事情,而是她论政风格的自由奔放的程度。
话说某一年,楚韩两国交战,韩派使者去向秦国求救。使者名叫尚靳,宣太后觉得直接拒绝人家有些过意不去,便把他召来当面解释。
尚靳以为事情有了转机,于是又把韩秦两国“唇亡齿寒”的大道理说了一遍。
宣太后轻轻一笑地说:“想当年我侍奉惠文王的时候,如果他坐在我身上,我就会觉得累;但是如果他整个身子趴在我身上,我却一点也不累,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后面这个姿势对我有好处啊。现在你要我去救韩国,花费我那么多兵员粮草,日费千金,又能给我什么好处呢?”
韩国使者拿嘴唇牙齿来打比方,谁知道宣太后水准更高,全身都上阵了,区区唇齿部分岂能敌得过全身乎?再说宣太后的道理浅显易懂,只要是正常人都能听明白。于是韩使不得不败下阵来。
当然我们也不排除宣太后口没遮拦,她是太后有资格乱说,别说当时的韩国使臣,即使是如今的我们,也只能诺诺连声。

当然,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专权时间久了,宣太后的弟弟们就开始把“国家”看成是“家国”了。
尤其是穰侯魏冉。
这位魏冉先生,其实倒真是一员英雄好汉,攻城掠地一向身先士卒。屡屡带兵作战,立下赫赫战功。
但是掌权带兵的时间久了,魏冉变得目空一切。不但在朝堂之上打击异己,还把国家当成他的钱库。比如说,他把秦国征战得来的土地:陶邑、刚邑、寿邑都划到了自己的封地之中。这其间陶邑乃是当时最富庶的地方,而刚寿二地则是魏冉作为心目中保障陶邑安全的缓冲区,而无辜被攻下的。足见一个人的私欲要小老百姓付出多大的代价。
魏冉等“四贵”在秦国呼风唤雨,为所欲为了三十多年后,一个名叫范雎的人,从魏国狼狈投奔秦国而来。
这位范雎先生在来秦国之前,由于出使齐国时,得罪了正牌使者须贾,被一状告到魏相魏齐那里。结果被痛打一顿昏死过去,被当死尸丢进茅房,然后又被一个小吏一泡尿浇醒。
亏得这一泡尿浇下,范雎恢复了神志,就哀求这小吏救自己的命。
小吏大概觉得尿到别人头上过意不去,就向魏齐说:“死人在茅厕里碍手碍脚,不如把那具死尸从茅厕拖出,丢到野外去吧。”
魏齐就吩咐这小吏照办。
范雎逃出了。这时他已被打得腿折肋断牙齿脱,好不容易才爬回家。挨了这一场狠抽,他从此装死,以张禄的名义生活下来。
老天的安排就是这样莫测,往往会把大人物的人生交待在不起眼的角色身上。
公元前271年,秦昭王派王稽出使魏国,来到了魏都。
范雎的挚友郑安平,当初曾经救助范雎,深知范雎留在魏国的危险性之大。此时郑安平听说秦使来到,认为这是范雎的好机会,便应聘做馆驿的仆役,找机会接近王稽。
郑安平果然得到了机会,向王稽推荐“贤士张禄”。
趁着夜色,郑安平将范雎悄悄带进馆驿,王稽面见之下,顿时对范雎的才识胆气十分佩服,于是订下计策,悄悄地将范郑二人都带回了秦国。
从此后,范雎开始踏上青云路。
当然也不是十分顺利的。范雎到秦国之后,苦等了两年,终于等到合适的时候,使秦昭王单独召见了自己。并且得到了秦昭王的信任。
他见昭王确实是一位有作为的君主,范雎才敢向昭王上了一道决定生死的奏章,建议昭王改“近交远攻”为“远交近攻”,即:改睦邻友好为与远邦交好,而首先攻克邻国,既巩固实力,又逐步推近,最后达到攻克远邦、甚至一统天下的目的。
范雎说的“近邻”,当然包括他的出生地魏国。
秦昭王对这项战略十分推崇,立即拜范雎为客卿,并且将这一战略视做秦国的国策。
果然“远交近攻”其效如神,秦国国势越发强盛。秦昭王此时已视范雎为神人,进一步在内政上也事事询问他的意见。
范雎便再一次提出“强干弱枝”的观点,要求秦国削弱诸侯列贵的权势,巩固中央集权。并向秦昭王进言道:“臣居山东时,闻齐只有孟尝君,不闻有齐王;闻秦有太后穰侯,而不闻有秦王。……然则权安得不倾?令安得从王出乎?……今穰侯内仗太后之势,外窃大王之重,用兵则诸侯震恐,解甲则列国感恩,广置耳目,布王左右,恐千岁万岁后,有秦国者,非王之子孙也!”
说白了,就是外国只知道秦国有个太后,有个穰侯,不知道有大王你啊!兵权全是穰侯掌握着,大王身边全是他们的人,有点什么动静他先知道了,这样下去,再有个国王出现就不是大王你的子孙了!
这番话可是厉害。如果魏冉听说,可能比魏齐揍他还要揍得狠。
秦昭王一听,顿时如醍醐灌顶,醒悟过来。于是,他打起精神来,直接免去了穰侯魏冉的相位,将他厚加赏赐,送回了封邑,将相位转而授予了范雎。而另外一舅二弟的“三贵”也一样办理。
与此同时,以年老孝养为由,让母亲宣太后归居宫中,不再过问政事。
我始终在怀疑,昭王之所以敢于这么干,一定是事先与太后商量好了才干的,而穰侯等四贵之所以老老实实就被罢免了权利,没有公开闹事,实在是摄于太后的威势,否则,这是一场内战才对。当年,秦武王死后,昭王得立,内战打了三年,穰侯多次嗜血才打赢的。
至少,从史料记载看,芈太后是顺利地回宫静养了。
她大约三十岁成为太后,到这时已掌权四十一年,至少也七十出头了。而且经常患病,所以回到宫宇中颐养天年,也是不错的选择。

人生的最后一个小插曲——“为我葬,必以魏子殉。”
回到后宫的宣太后,虽然不再过问朝政,但是仍然过着随心所欲的日子。
她在朝堂掌政的时候,曾有过许多的情夫,而最后一位,也是最出名的一位,名叫魏丑夫——这个名字听着有点怪。因为既能当上太后的“甜心”,肯定是帅哥一名,怎么会是“丑夫”?想来这个名字是当年爹妈看儿子长得太漂亮了,为了好养活而起的贱名,大意是反其道而行之,跟“阿猫”“阿狗”差不多吧。
现在太后归入后宫,魏丑夫当然也随侍在侧。
秦昭王四十二年,七十多岁的宣太后病倒了。
老太太躺在病床上,自知时日无多,想着心爱的小情郎,觉得实在舍不得。想来想去,于是宣太后传下懿旨——“为我葬,必以魏子殉。”——将来安葬我的时候,一定要让魏公子殉葬。(可见没有用兵马俑殉葬的蛛丝马迹。)
魏丑夫眼见得宣太后出了这么个主意,不禁栗栗股战,万万想不到居然会有这等事,忧愁得坐卧不宁。
大臣庸芮听说此事,便向魏丑夫拍胸保证能让他逃过一劫。
于是庸芮便去求见太后,一番“您老一定健康长寿”的例行慰问之后,切入正题:“听说您要让魏公子为您殉葬?如果人死后无知,那么您岂不是白白牺牲了心上人的性命?假如人死后有知,那么先王(秦惠文王)这几十年来,在地底下怒火已经积得够多的了,太后您去了阴世,补过还来不及,哪还有机会跟魏丑夫寻欢作乐?万一让先大王看见了这个小白脸,岂不是更要惹出大麻烦来?先大王可更是要大打出手啦!”
宣太后一想,确实有道理啊,不禁把考虑小白脸的心思,转而放在自己身后安全考虑方面。于是应道:“善!你说得很有道理,就照你说的办。”
注意,宣太后还说了,人死了就什么也不知道了。是个唯物主义者。
于是,这才打消了把小情郎带去黄泉的主意。
秦昭王四十二年十月,宣太后终于去和死鬼老公碰头了,至于秦惠文王和她厮见之后,是不是对四十几年的绿帽子清算了帐目,那就不得而知了。不过就算他有这个心,恐怕也干不过这个四十二年来见多识广的芈八子啦。
宣太后下葬在芷阳郦山。据说,秦昭王孝心可嘉,为母亲造了大批真人大小的泥俑,搞了一个大型车马队伍,为母亲陪葬。很多人根据宣太后掌权日子长,昭王又孝顺推测兵马俑的主人是宣太后。但从上面的事实看,没有这个可能。
我们只能说,宣太后的人生很成功。开了开明太后执掌朝政的先河。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