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如是說》之《駢拇》篇(五)中和道人注釋
2022-08-13 00:41阅读:3,219
【原文】
且夫屬於性乎仁義者,雖通如曾,史,非吾所謂臧也[1];屬其性於五味[2],雖通如俞兒[3],非吾所謂臧者也[4],屬其性乎五聲,雖通如師曠,非吾所謂聰也;屬其性乎五色,雖通如離朱,非吾所謂明也。吾所謂臧者,非仁義之謂也,臧於其德而已矣[5];吾所謂臧者,非所謂仁義之謂也,任其性命之情而已矣[6];吾所謂聰者,非謂其聞彼也,自聞而已矣[7];吾所謂明者,非謂其見彼也,自見而已矣[8]。夫不自見而見彼,不自得而得彼者,是得人之得而不自得其得者也[9],適人之適而不自適其適者也[10]。夫適人之適而不自適其適,雖盜蹠與伯夷,是同爲淫僻也[11]。余愧乎道德,是以上不敢爲仁義之操,而下不敢爲淫僻之行也[12]。
【注釋】
[1]臧:好,至善。
[2]五味:酸、苦、甘、辛、鹹。
[3]俞兒:古時善於辨別味道的人。
[4]非吾所謂臧者也:並非是我所說的至善的人。
[5]臧於其德而已矣:至善出自於清淨心本具的德能,僅此而已。
[6]任其性命之情而已矣:順其自然而發之情形,不用著意。
[7]自聞而已矣:兩耳內收,反聞自性,心當下清淨。此是修行最有效的法門之一。
[8]自見而已矣:自見即見自性,明心見性,僅此而已。
[9]是得人之得而不自得其得者也:指自己沒見道而從得道之人那裏學來一些語言和文字上的道而已。
[10]適人之適而不自適其適者也:與[67]同義。指自己沒有達到道的境界而只是從得道人那裏瞭解一些語言文字,名相術語之境界而已。
[11]淫僻:過多的怪癖知見和行爲。
[12]余愧乎道德,是以上不敢爲仁義之操,而下不敢爲淫僻之行也:我心無道德二字,上不著仁義之操行,下不落過分
加载中...
内容加载失败,点击此处重试
的怪癖行徑。兩邊不落,其心逍遙遊哉。
【譯文】
將自然本性完全偏向於仁義的,即便象曾子、史魚那樣精通,也並非是我所說的至善;將其自然本性偏執於五味的,雖然象俞兒那種精於辨別味道,也並不是我所說的至善;將其自然本性從屬於五聲的即使象師曠那樣精通,也不是我所說的圓滿的聰慧;將自然本性專一於五色的,雖然象離朱那樣精通,也不是我所說的明瞭。我所說的至善,並非有仁義的含義,至善是天然本具之德而已矣。我所說的至善,並非是所謂的仁義的另一種說法,只是心不著意,無念無住,任心逍遙遊,隨順自然而已矣;我所說的圓滿的聰慧,並不是說耳靈能辨別外面的聲音,而是兩耳內收,反聞自性,心當下清淨而已矣;我所說的明瞭,並不是說眼睛清楚地看見物體,而是自見本性,僅此而已。如果不向內關照本性而用眼看外物,不自得其真道而得其外物,是自己沒見道而從得道之人那裏學來一些語言和文字上的名相術語而已,自己沒有達到道的境界,而只是從得道人那裏學來一些語言文字上的境界而已。那些從別人口沫中聽來的道而不是自己去親證體驗道的人,與盜蹠和伯夷是一樣的心性偏頗一邊。我有言於此,慚愧於道德二字,所以上不著仁義之操行,下不落過分的怪癖行徑,兩邊不落,其心逍遙遊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