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重走古驿道(1)·古代井陉口——土门关

2013-06-07 21:43阅读:128
三省通衢
图说路古代的井陉口鈥斺斖撩殴X

沿着新修的抱犊寨山前的大道向南,越过抱犊寨以后有一个大下坡。下到坡底下向右转进入白鹿泉乡。小有名气的土门关,也即古代的井陉口,即井陉东口,这里也是著名的汉代古战场――背水之战的主战场就在这里。
土门关,自古为东西必经之道,遗留到现在的三座门楼上,仍保留有“三省通衢”、“山陕通衢”、“土门关”、等字样。史称“土门重地也,东扼滹水燕赵疆焉。其西南万峰插天,羊肠一线。而远通秦晋,诚东西之咽喉,而往来之冲要也。汉唐时为关隘,屯兵宿戌,几与潼关蒲坂等。” 广义的井陉关指的是西起娘子关、东至土门关的整备峡谷通道,而狭义的井陉关,指的就是东边的土门关。
从秦开始,土门关就已经筑有雄稀的关城,乃是兵家必争之地!
土门关,实际是井陉关的一部分,《唐书·地理志》载:“镇州获鹿有井陉关,又名土门关。”而井陉关实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的井陉关是就地域而言,指的是井陉全境,它包括东土门关,即井陉关的东口,和西故关、娘子关,即西口。而在井陉境内的古道,即史载的“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骑不能成列”的羊肠一线之通道上。所以,井陉历来为畿辅右藩屏蔽而北拱神京(北京),东达河朔,西通秦晋巴蜀的必经孔道,故历代“依籍特重”。
自唐朝起,都由五品提督领兵把守土门关,并在获鹿古城建有提督府。翻阅历史,有很多中国历史上的名人与土门关有联系。秦始皇十八年(公元229年)秦使王翦伐赵,下井陉口灭之(井陉口即指土门关)“秦始皇病死后置尸车中,密丧不发,经石邑土门关返咸阳”。西汉高祖三年(前204年),韩信与张耳击赵,赵王,成安君闻汉且袭之,聚兵井陉口。唐天宝15年郭子仪曾出土门关定河北。晋奉军阀混战时,晋军也曾在土门关修筑工事,今遗迹尚存。历史记录的发生在土门关的战争有17次之多。尽管众多的历史事件与土门关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与“土门关”联系最多的当属韩信。其“背水之战”在土门关一带列阵练兵,抱犊寨也是其屯兵之处,韩信一生兴兵打仗,惟出土门关之仗最为精彩。
韩信破赵之战,就发生在以土门关为中心,以西到今井陉微水,东到获鹿县城,其间约三十华里范围之内。史料载,当时赵国之李左车教陈余集重兵于土门关,坚壁勿战,而以奇兵间道截其后,既可以放韩信入故关,而不使出土门关,如投虎于柙,所以制其死命。而陈余却固执己见,不在土门关设防,却在现获鹿县城东北旷地驻兵。结果,使韩信有机可乘,用奇计一战灭赵。
著名诗人苏轼“千峰石卷矗牙帐,崩崖凿断开土门。”的诗句成为土门关绝佳的写照。
另外应该指出的是,土门关虽史有借重,地理位置非常重要,但《辞海》、《辞源》、《汉语大词典》等权威工具书,却全无记述。而井陉关,则是解释错误(见《辞海》“井陉关”条),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图片拍摄于2013年4月25日,有关土门关的介绍节选自网上。

图说路古代的井陉口鈥斺斖撩殴
土门关
图说路古代的井陉口鈥斺斖撩殴


图说路古代的井陉口鈥斺斖撩殴


图说路古代的井陉口鈥斺斖撩殴
图说路古代的井陉口鈥斺斖撩殴
图说路古代的井陉口鈥斺斖撩殴
山陕通衢
图说路古代的井陉口鈥斺斖撩殴

图说路古代的井陉口鈥斺斖撩殴

鹿泉历史名迹:土门关古道
  “三省通衢”的土门关位于鹿泉市西五里。明清时期,这里是山、陕、冀三省山区与平原商业贸易货物集散中心和军事要冲,成为“一京二卫三通州,赶不上获鹿旱码头”大商埠。当时的山西煤炭、砂货、铁货等源源不断地涌入获鹿,东部平原的粮食、棉花、布匹和本地建筑材料石灰、青石雕刻最为出名,在“旱码头”进行交易,贩运货物者络绎不绝,大车小辆,骆驼骡马成群结队,由获鹿转运发往各地。
  “土门关十里长,看不见星辰日月,青石岭万丈高,花车打起”。由东土门至胡申铺,十里长街均系石块铺砌,干净整洁,古雅清幽,街旁店门店铺均是木板嵌成,昼抽夜闭。西关为“三省通衢”要道,买卖货栈、粮行、花行,一时出现了三大公司、八大帮会、十三家骡马店和二十四家大商行。“康衢数里、巨室千家、商贾辐辏、富甲全境”,史书记载了这里昔日的繁荣。
  形胜显赫的土门关,襟晋陕而扼三省,自秦汉以来就是一座军事要塞。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出巡,在返回咸阳途中,病死于河北巨鹿东南广宗县沙丘平台。秦始皇灵柩由丞相李斯、中车府令赵高、少子胡亥护送,从土门经井陉东天门抵九原,西归咸阳。时值七月盛夏,因尸体腐烂,臭气薰天,沿途百姓莫不掩鼻。
  汉三年(公元前204年)后九月(闰九月),韩信大败代国之后,东下井陉击赵。赵王歇和成安君陈余闻信,聚集二十万兵马于土门关,严阵以待。从地形和军事力量对比,韩信只有两万多人马,处于劣势。但由于陈余轻敌,韩信以 水背水列阵,终于击败赵国,陈余在激战中阵亡,赵王歇也当了俘虏,开创了历史上以少胜多战例。
  唐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乱,安禄山派其干儿子李钦凑镇守土门关,扼住通衢要道。天宝十五年,玄宗听从郭子仪建议,任用李光弼为河北道采访使,前往河北平叛。当时的常山太守颜杲卿(著名书法家颜真卿同五代祖),用计诱杀了镇守土门关的李钦凑,生擒全部党羽。
  明末农民军领袖李自成的东路军,经土门关走正定,北
  蒙古海迷失后三年(1250年),金代大文学家元好问来到获鹿县土门关西白鹿泉定居。他在鹿泉新居中写道:“卖书买得吕氏园,不谓全山举相付。北崖老作土炭色,臃肿形模一夸父。……就中抱犊尤峭拔,望见韩山即攀附。……”从诗中不难看出,元好问以著书买下吕氏园后,定居获鹿。封龙书院讲学,土门关、龙泉寺、海山禅林寺都留下了他的足迹,直到67岁病死于白鹿泉。
  整个土门关是一笔丰富而又珍贵的文化遗产。在它的周边地区有着众多的名胜古迹。白鹿泉是鹿泉市的的象征,它的潺潺流水,在向后人诉说着历史的烟湮;“韩信拈弓射白鹿,胡申觅水得甘泉”的美丽传说,给人们一种激励奋进向上的启示。每逢大旱之年,人们簇拥至泉神祠,祈祷求雨,庙内石柱上楹联说明这一点:
五谷丰登皆雨赐也,三时不害是天与之。
  地处白鹿泉旁的白鹿书院,是求学仕子们读书场所,元好问、李冶、张德辉,经常在此讲学,学一些齐家治国的论述。后来元朝任工部尚书的王思廉,就是元好问的得意门徒。书院雅静清幽,清爽无比,静心养性,实在是学童们读书用功的好去处。
  灵岩古寺在海缧山下,寺后有连珠洞,洞有九节,俗呼九节连珠洞。金世宗赐额“灵岩”刻石其上。嘉靖年间布政使赵廷松书其匾曰“连珠洞”,又俗称“灵岩隐洞”为获鹿县八景之一。
  韩信祠在城西土门关,为获鹿八景“残碑剥落遗韩庙”,即指于此。为纪念韩信破赵降燕而建,约建于晋代,历代都有重修。西门瓮城的韩信庙有宋朝宰相韩琦的过淮侯庙诗,为珍贵古迹。
  双洞寺又名石佛堂,座落在土门关南侧鱼山脚下,民间传说后汉刘秀走国时敕建,与韩信祠隔河相望,依山凿洞,但规模不大。每年二月十九日来此拜佛烧香的善男信女们络绎不绝,香火极盛。
  土门关以其三古(古驿道、古战场、古建筑)闻名于世,走进西土门不足三里的关通路上,有一段青石砌拼的石路,路面经车轮碾轧,马蹄踩踏和风雨侵蚀,已变得光滑可鉴,两行深镌在石路上的车辙,是土门关动情牵肠的一幕。触物怀古,足见作为三省交通要冲古道之重要,年代之久远,战争之频繁和商贾行旅之繁华。古战场是指韩信 水之战场, 水现已淤塞,河道变迁,(据古代兵家以少胜多战例),现太平河有一段为 水之流,因此有人说 水就是今日的太平河。 水原是西北、东南走向,当时水源充足,又逢秋季,因韩信背水战时,河水初定,水流滚滚,他借助了地利条件,背水列阵,才有了大破赵国的契机。背水战场的胜利,奠定了汉家的基业,因而闻名于天下。古建筑过去排列的错落有致,经历了历史多次的战争,如今已面目全非了,加上文革的残酷破坏,更是雪上加霜。现在当你行走在这条古驿道上,古代建筑残存无几,留下的只是残垣断壁,令人痛心。
  这里既有武将挥戈跃马的足迹,亦有文人雅士翰墨风骚的履痕,如果说鹿泉是一部绵长的史书,那么土门关则是这部书的开篇第一华章。目前,周边各县,都在借助文化资源,发展旅游业,我们鹿泉市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和“韩信文化”优势,应该引起大家的重视,有待于我们去努力开发和保护。因此,我们必须着眼于未来,挖掘我市文化资源,开发旅游业造福后代。(东明堂)

留言板

下载客户端体验更佳,还能发布图片和表情~

亿万博主正在被热评!
999+

给此博文留言吧! 有机会上热评榜! 攒金币兑换礼品!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发布评论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