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民国时期KMT安徽芜湖的“官媒”《大江日报》它最后的倔强|静思斋

2023-12-15 08:22阅读:180
静思斋收藏的民国故纸系列之(141)——1946年芜湖大江日报社派令
本文系静思斋·于岳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藏品交流链接:http://book.kongfz.com/60940/6573074478/


在故纸收藏中,老报纸也是一个重要的门类。如今普遍认为,《申报》的创办是我国现代报纸业的开端,自此之后,各地各式各样的报纸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不知凡几。相比之下,报纸更多偏重于时效性,自身体量又大,更像是一种快消品,短时间内便会进入“循环”(卖废品就属报纸值钱,犹记小时候卖废报纸“收米”的快乐),便不像书籍那般容易得到珍藏、传承了。故有时候只闻某报之名,想找到一份实物都不可得。


由于嫌其不成体系(零敲碎打偶尔来一棒子也觉得没啥意义),又占地方,我对老报纸一类并无兴趣,经营也几无涉猎。不过近来搞到了一份民国报业文献,倒是挺稀罕的一个物件。这是1946年芜湖大江日报社的一份派令,其实也就相当于是一份聘书,但“派令”的叫法以及上面的青天白日徽,让我立即意识到这应该是“官媒”的派头。一查,果不其然。


民国时期KMT安徽芜湖的“官媒”《大江日报》它最后的倔强|静思斋

据《安徽大辞典》等文献记载,芜湖《大江日报》创办于1930年,初名《大江报》。1935年改名《大江日报》,成为国民党芜湖县党部的机关报(何时成为机关报的存疑,因在1928年该党部另有机关报《民国日报》),社址在中山路。同年,该社迎来了一位非常有名的的常务副主编——前左联著名作家姚蓬子。姚蓬子还有一个比他更出名的儿子,那时也已经出生了,父子俩的事迹各位可以自行百度。
民国时期KMT安徽芜湖的“官媒”《大江日报》它最后的倔强|静思斋
抗战时期芜湖沦陷后,《大江日报》停办,直到1945年10月才复刊。当时派来兼任社长的,是安徽省党部委员、芜湖区党务督导委员方宏孝,也就是签发此张派令的这位。据查方宏孝为安徽绩溪人,CC系成员(具体来说,是朱家骅一派的人),中训团党政班第一期毕业,是一位抗战时期在安徽蹲满八年的老资历高级党务人员。安徽军政长期以来由桂系掌控,自李品仙担任省主席后,更是将手伸向党权,因此与CC系产生直接冲突,双方近身肉搏,内耗不断,想来这位方先生的工作环境其实挺困难的说。方宏孝对历史应该也挺有研究,后来去台,还写过一本书,名叫《明末流寇纪实》。


我在《长河浪花》(吴云著,芜湖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编印)一书中,还找到了新中国成立前关于《大江日报》的一件有趣往事,或者也可以说,那是该报“最后的倔强”。1949年4月24日,芜湖解放,4月27日成立军管会,发布了一些关于工商业的政策。按说此时国府在芜湖的统治已垮台,人员也作鸟兽散了,但身为党报的《大江日报》仍然坚守岗位,马上针锋相对的发出了一篇《解放军某部先头部队负责人畅谈工商业政策》,文中“进行了一些歪曲事实和曲解政策的报道,引起了商人的不安。”(原文语)


于是,军管会的同志立即上门“请喝茶”,并指令报社听候整顿,后以《大江日报》刊登了一篇道歉了事(事见《长河浪花》第十九章)。然后呢?就没有然后了...据载,《大江日报》“卒”于1949年4月28日。我当然是想去核实一下这件事的,只不过搜遍全网,也没能找到一份《大江日报》的实物及数字化资源,想查阅具体某天的一篇报道自是不能,只好作罢。


《大江日报》算是彻底随着大江滚滚而去了。其实更让我感慨的,还是报纸本身的逐渐落幕。至少在我上大学的时候,报纸还是获取资讯的一个主要途径,然而时代发展日新月异,面对新媒体的强势冲击,报纸似乎亦成为传统媒体中受影响最重的一个。曾几何时,原先路边的报刊亭已消失殆尽,地铁公交上看报的人全都改成了刷手机...一切都变得太快了,照此趋势,不知再过十年,实体报纸还能不能保住残余的这点江山呢?
前文链接:民国时期的青岛市体育场:九十年前沈鸿烈建设青岛的代表作,曾为华北最顶级场馆|静思斋


静思斋 于岳
2023年12月14日

留言板

下载客户端体验更佳,还能发布图片和表情~

亿万博主正在被热评!
999+

给此博文留言吧! 有机会上热评榜! 攒金币兑换礼品!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发布评论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