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抗战时期黄埔军校的“三个”九分校|静思斋

2024-04-13 19:31阅读:124
本周帮人对几份黄埔陈展文案进行了修改,由于工作需要,对抗战时期黄埔各分校叒做了一番梳理。这其中此前我严重缺乏关注、本次又产生浓厚兴趣的,当属九分校了。为此,我深入查证了一些史料,以期增加对它的了解。


此前缺乏关注的原因其实也不难理解,设于新疆迪化(今乌鲁木齐)的黄埔九分校“天高皇帝远”,并入黄埔体系的时间甚晚,也很有些“自成一派”的感觉。再者,九分校正式设立的近四年里,毕业的学员、生人数极少,以校史中记载的数据统计,满打满算也就1159人(不含新疆陆军军官学校1-5期后来比叙黄埔学籍的),甚至还当不得其他分校的一个总队。大概是以上两个原因,九分校相关文物在市面上极其稀罕,我至今一件都没有收藏,就算想关注也缺乏契机。


抗战时期黄埔军校的“三个”九分校|静思斋

九分校的前身是新疆陆军军官学校,其源头甚至可以上溯到前清。到了上世纪二十年代末金树仁主政时期,将杨增新创办的新疆讲武堂改组为新疆陆军军官学校(以下简称新疆军校),后来杨、金的果实均被盛世才所窃取。新疆军校的“节奏”很磨叽,十几年也才办了五期,据亲历者回忆,除第四期人数稍多之外(500余人),其余几期都没超过200。大约十年前,我还真在孔网见过新疆军校四期同学录,可惜一时囊中羞涩,待大致凑足钞票之后,却发现书已售出!如今念及此事,仍感懊恼不已,尤其是在知道该期可比叙为黄埔十五期之后。


1942年后,盛世才内附中央的动机越来越强,国府亦准备借此一举解决新疆问题。就是在这个大背景下,新疆军校改组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九分校,据说,此事还是盛世才自己的提议。我从国史馆查到档案一页,这次改组应是发生在1943年3月间。改组后的九分校,仍由盛世才兼任主任,实际主持校务的是副主任龚愚。在校的原新疆军校第6、7、8三期学生,依次改叙为黄埔18、19、20期,就连原先毕业的、与黄埔毫无关系的1-5期学生,也都“幸运”地获得了黄埔学籍。


抗战时期黄埔军校的“三个”九分校|静思斋
九分校这三期正期学生的人数少得可怜。据校史记载,校方为此还从成都调来了入伍生团的一个营以充实,后来一分校裁撤后还并入了一些人马,但数字上却几乎体现不出来,着实让我有些困惑。不过,由于立足边防的特殊性,九分校的“寿命”倒是超过了其他分校,直到1947年初第20期学生毕业后才撤销,后来改组为陆军军官学校第五军官训练班。


当然,这些比较好查到的东西,并非我产生兴趣的根本原因。我是发现了,其实在新疆的九分校前面,还曾有过另一个九分校,就连校史中对此都没有记述!


我这次在给人改文本时特别提到了一点,抗战时期除了九所分校之外,另还设有驻苏、驻鲁、驻冀三个训练班(这仨算是“敌后”的)与特别训练班,这些训练班虽无分校之名,却有分校之实,培养的学员、生总计得有万人以上,随便拎出一个,都比新疆的九分校要多。


不过我这种说法多少还是有点不严谨,因为其中的一个训练班,或许还真是有过分校之名——这便是1938年于苏北淮阴成立的中央陆军军官学校驻苏干部训练班(前身为八十九军干训班,以下简称苏干班,班主任李守维)。据苏干班第一期(黄埔16期独立第2大队)毕业生邓永顺先生的回忆录所载,苏干班在1942年夏曾改组为第九分校,只是当年底18期6总队毕业后即撤销建制,番号后来就给了新疆那边。


抗战时期黄埔军校的“三个”九分校|静思斋


这事许多年前我就发现了,之前写一篇关于苏干班毕业证的文章时也特意提到过,但始终查不到官方记载,几乎成了孤证。直到今年,我才看到一份九十年代苏干班同学所编的材料《淮海风云》,其中明确就有“九分校”的字样。这虽然仍然难称“官方记载”,但这么多人的共同记忆,显然不会是空穴来风自己贴金,实则邓永顺的回忆便已颇为可信了(因他毕业后一直留校任教,几乎干满了苏干班的完整周期,对班史知之甚详)。
抗战时期黄埔军校的“三个”九分校|静思斋
图片来源网络



两相印证,基本可以说明,在1942年下半年,苏干班曾短暂改称九分校,只是很快即被撤销(具体原因不详,苏干班在四年间因战局变化数次迁址,或许此时终于到了办不下去的地步),亦无后续。可能因为这个原因,竟不曾在校史中留下一笔,属实是个缺憾。但今人修黄埔史,却不应无视之,或许倘若苏干班再坚持久一点,新疆那边就是“十分校”了。


关于苏干班这个九分校,还有两件事颇值一提:一是在18期6总队中,设有女生队,并最终毕业,这可谓能领到黄埔毕业证、最“正宗”的黄埔女兵了(我觉得比七分校15期的女生队还正宗些),几乎没有之一。至于早年广为人知的武汉分校黄埔六期女生队,严格来说只能算是肄业。


抗战时期黄埔军校的“三个”九分校|静思斋
苏干班18期女生队去台同学



二是“我军”也曾拿苏干班“借鸡生蛋”。在敌后抗战的四爷,自然也是军事干部奇缺,就派了不少同志到苏干班学习。这些人毕业后就悄悄回四爷那边去了,以至发生了校方准备分发毕业生下部队时,发现很多人已经“不见了”的尴尬事。如果仔细研究下苏干班的名录,我估计其中能发现不少这样的“离休干部”,我甚至怀疑《淮海风云》就是由他们主编的。


最后要说的这个“九分校”,时间则更早,不过大概只停留在了纸面上。它的主角,正是前文提到的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特别训练班(以下简称特训班)。特训班的规模奇大,即以抗战后改叙为正期学生的第六期(比叙黄埔14期10总队,著名抗战老兵赵振英即出身于此)开始算,抗战时期培养的正期学生也有9千多号人,这还没算上比叙高教班、军训班系列的呢!


抗战时期黄埔军校的“三个”九分校|静思斋
1940年8月,特训班主任康泽曾呈文一份,其中提请了两件事。一是将部分学生迁驻四川宜宾,这个就我所知是实现了的。二是请将特训班改名为九分校,还说这事已经得到了何应钦的面示允准。不过,军政部长何应钦毕竟不是分管这摊业务的,说的话可能不太好使。对此,张治中签呈的意见是“拟交军训部核议”,而最终的红笔批示似为“不可”,也不知是谁人手笔?原因为何?


总之,特训班的改组应该就这样胎死腹中了,这让我忽然也有些疑虑:苏干班的改组是否通过了军训部严苛的核议?还是仅停留在准备阶段即夭折?我想,此事的结论只有最终从原始档案中找到明确记载,才算完美吧。以上就是我所知道的抗战时期的“三个”黄埔九分校了。


前文链接:关于抗战时期黄埔军校补训学生总队的几点细节补充|静思斋
鲜为人知的黄埔军校苏干班与一张空飘而来的毕业证|静思斋


静思斋 于岳
2024年4月13日

留言板

下载客户端体验更佳,还能发布图片和表情~

亿万博主正在被热评!
999+

给此博文留言吧! 有机会上热评榜! 攒金币兑换礼品!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发布评论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