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收到基金会转来石匪慨然捐赠的黄埔五分校史料一批,某决意利用中秋三天假期闭关整活,完成第六批黄埔名录增补。干了三天发现,五分校的复杂程度竟大大超乎我的意料,闭关因此又延长了三天。由于头绪繁多,不停思考,期间对于外界的“干扰”颇感烦躁,节日问候之类的更是一律未做回复,在此先道个歉(顺便把明年春节和中秋的也提前一起道了)。
难点主要在于,这次并不仅仅是单纯的名录整理,且还涉及到许多核对、考辨甚至补遗工作。由于我平时接触这方面较多,对于五分校相比于本校及其他分校许多“特立独行”的地方,感触尤其深刻,却又不太容易用言语把这种“精妙的”感受精准表达出来。
大致来说,抗战时期黄埔本分各校,校部下面的总队、独立大队、附设班队承担着学员生管训之责,各单位通常划分明确,组织严谨,番号及同学录的编纂各以本单位便是,整理起来也都得心应手。而观之五分校,这种“边界感”就不是辣么清晰,其同学录的典型特征有:1、一本同学录里通常包含着若干个同时(或相近时间)受训、毕业的单位;2、番号属同一个单位的,往往又分成多批毕业,因此分别收录在不同的X本同学录里;3、很多单位有着不止一种番号,各种文献中叫法不一,而且基本都涉及比叙关系,把问题搞得更加复杂化。这3个问题,我会在下面以案例来具体说明。
而官方的两册校史(台版《陆军军官学校校史》第二册、《黄埔军官学校校史简编》)中关于五分校的部分,编写得又非常糟糕,其中颇多错漏。幸有石匪前日发来老胡编制的一份《五分校序列表》,给我的整理考辨工作带来了极大助力,及至今日,我终于彻底、清晰地完成五分校名录的编纂,可以长吁一口鸟气了。毫不夸张地说,这是我干这项工作以来最感疲累的一回,身心俱疲。
难点主要在于,这次并不仅仅是单纯的名录整理,且还涉及到许多核对、考辨甚至补遗工作。由于我平时接触这方面较多,对于五分校相比于本校及其他分校许多“特立独行”的地方,感触尤其深刻,却又不太容易用言语把这种“精妙的”感受精准表达出来。
大致来说,抗战时期黄埔本分各校,校部下面的总队、独立大队、附设班队承担着学员生管训之责,各单位通常划分明确,组织严谨,番号及同学录的编纂各以本单位便是,整理起来也都得心应手。而观之五分校,这种“边界感”就不是辣么清晰,其同学录的典型特征有:1、一本同学录里通常包含着若干个同时(或相近时间)受训、毕业的单位;2、番号属同一个单位的,往往又分成多批毕业,因此分别收录在不同的X本同学录里;3、很多单位有着不止一种番号,各种文献中叫法不一,而且基本都涉及比叙关系,把问题搞得更加复杂化。这3个问题,我会在下面以案例来具体说明。
而官方的两册校史(台版《陆军军官学校校史》第二册、《黄埔军官学校校史简编》)中关于五分校的部分,编写得又非常糟糕,其中颇多错漏。幸有石匪前日发来老胡编制的一份《五分校序列表》,给我的整理考辨工作带来了极大助力,及至今日,我终于彻底、清晰地完成五分校名录的编纂,可以长吁一口鸟气了。毫不夸张地说,这是我干这项工作以来最感疲累的一回,身心俱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