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太原“围城”中的一纸通行证|静思斋
2024-11-08 22:18阅读:1,190
静思斋收藏的“民国”故纸系列之(179)——1948年太原市长白志沂签发的一纸通行证
本文系静思斋·于岳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藏品交流链接:http://book.kongfz.com/60940/7551410154
1948年8月22日,山西太原,服务于市立医院的苗培畛要前往北平采购药品,为此,他去找相关部门开具了这张通行证。
此通行证由时任太原市长白志沂署名签发,并加盖了多方印鉴,显然苗培畛在办证、出城时曾遭严格盘查。乍见此证时,我不禁有些讶然,人民的自由流动为何要受到这般限制?这不由让我想起了某段时光,瞬间有些emo。后来看到落款时间,转念一想,忽有所悟,这应该是和太原战役有关。
事涉战史,深为我所厌,幸好找到了郭宗汾将军所作的《太原战役阎锡山残部被歼记》,囫囵吞枣一文看罢,对大体形势已算有所了解。原来19
加载中...
内容加载失败,点击此处重试
48年7月的晋中战役结束后,晋绥军主力部队损失惨重,残部陆续撤往太原,解放军已控制山西大部分,并对太原形成合围之势。彼时之太原,尚集结有阎锡山集团十余万人马(另有第30军被空运过来增加防御力量),但陆路交通基本断绝,除了本地尚能出产的一些粮食、军火,其余补给与人员流动(对于军政人员来说)则完全有赖于空运。瞎子大概都能看出来,太原已是死局了。
不过阎锡山毕竟在山西经营了几十年,太原的城防工事,更是他苦心打造的,甚至对于各碉堡的射击孔都曾亲自过问。从二十年代开始,阎锡山修,鬼子也修,到了这时,太原附近的碉堡足有六千多个,其中还有各种“碉王”,也难怪凭借些士气低落的残兵败将困守围城,仍能坚持数月之久。诸如最惨烈的牛陀寨之役,据说“我军”伤亡之惨重,最后竟连棺材板都不够用了。太原战役被称为是“我军”历时最久、付出代价最大的一场城市攻坚战,徐向前元帅后来回忆时也说,这是他一生之中最受煎熬的一场战役。
在这般草木皆兵的形势下,对百姓实施戒严管控倒是可以理解了,理由相对也显得更“充分必要”一些。我其实更为好奇的是,在当时双方势力犬牙交错、国家秩序完全紊乱的情况下,城际交通是怎么实现的?“我军”这边也会盘查闲杂人等吗?但这种过于微观的事,似乎很难从书中找到答案。
苗培畛要去的北平,正是阎锡山残部赖以维持的重要补给基地,随着1949年1月傅作义率部起义,太原守军最后的一丝希望也宣告破灭。而阎锡山,他的“死志”貌似也没有本人宣称的那般强烈,大势已去之下,3月29日,一架飞机把他接到南京,就此一去不返。据说这是他的老部下、时任国府铨叙部部长贾景德特意安排的“营救行动”。
一个月后,太原解放。至于其他高级军政人员,他们翘首以盼的飞机,却再也没有了。睿智一些的如郭宗汾,早就借故先润,此时已是“我军”的和平功臣;刚烈一些的如代理省主席梁化之,与“五姑娘”一同仰药自尽;晋绥军大佬如孙楚、王靖国,在掩蔽部垂首被俘;而签发这张通行证的太原市长、“极其顽固的人民公敌”白志沂,则被审判枪毙...
白志沂(1911-1949)是山西灵丘人,从年龄来看,应该算是晋绥集团的少壮派。此人抗战时期即以搞摩擦闻名,按当代出版的史志文献中所述,其生平经历堪称“恶贯满盈”,概括来说,就是没干过一件好事。我也不便再深入研究这个人物了,但发现他曾当选国大代表,于是在我所藏的《第一届国民大会专辑》中找到了一张照片,这面相看起来确实有点...
拿着这张通行证离开太原的山西昔阳人苗培畛,或许也没再重回这片焦土。七十多年后,我在台湾买到了他的这张故纸。但很遗憾,我没能查到关于这个人的任何记载,这个名字似乎已经彻底消失于历史的尘埃之中了...
(之后的一篇,我将继续谈一张太原战役时期的珍贵影像)
前文链接:民国老信封上的苏州浒墅关蚕业名人|静思斋
静思斋 于岳
2024年11月8日
给此博文留言吧!
有机会上热评榜!
攒金币兑换礼品!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