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民国时期的西安市:修的人多了,也便有了路|静思斋

2024-12-08 08:40阅读:10,631
静思斋收藏的民国故纸系列之(183)——1946年西安市政府训令
本文系静思斋·于岳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藏品交流链接:http://book.kongfz.com/60940/7662928563
大约三年前,我写过一篇关于民国兰州市故纸的小文,今天要说的这个,也是西北一市——西安。民国时期的“市”,行政级别与今不同:市并非县的上级,下面也不辖县,很多时候反倒是从原县域中“抠”出城区而设。如兰州市之于皋兰县,西安市之于长安县。


不过西安设市的过程要比兰州曲折得多。其第一次设市,是在1928年7月国府首次颁布《市组织法》之后,当时省会均可设市,西安立即积极响应,当年9月就成立了西安市政府(北洋时期亦有关于市制的法令,故在此之前也并非没有市,西安市的筹备其实也是在国府颁布法令之前)。两年后,《市组织法》重新修订并大幅提高了设市标准,西安市一下子不达标了,省府遂借此及节约经费为由,于1930年11月通令撤销(这段时间西安还算是冯玉祥的地盘,后期为杨虎城)。


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国府中央决议以西安(长安县)为陪都,并筹设西京市(院辖市)。1932年4月间,西京筹备委员会正式成立,原拟一年完成的建市工作,十几年竟然都没整明白,西京市政府也始终未成立。1940年间,国府明令重庆为陪都,西京遂不复陪都之地位,但西京筹备委员会直至1945年才奉令撤销。


西京筹备委员会虽然看起来有点磨磨唧唧,但也并不是一个吃干饭的机构,他们及其下面的西京市政建设委员会在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尤其是道路)、甚至是文物保护方面都颇有建树。这是西安由一个“废都”发展为现代城市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学界对此的研究成果汗牛充栋。只试举一例,如《抗战时期陪都西京筹备计划与西京市区分区方案》中所述,由该会制定的《西京市分区计划说明》,“思路清晰,设计宏伟,颇具前瞻性”,可惜在解放后新一轮的城建中,或许是囿于意识形态的偏见,并未足够重视,对古都造成了一些不利影响。作者的笔触之中,颇有遗憾焉。


有意思的是,鉴于抗战爆发后西安举足轻重的地位,陕西省府又于1942年成立了西安市政处,该处1944年正式改组为西安市政府(省辖市)。这是西安市的第二次设立,但在一段时间里,同一屋檐下同时存在着一个省辖市政府([1942]-1947)和一个院辖市筹委会(1932-1945),真可谓一朵奇葩。倒是在西京筹备委员会被撤销的两年后,西安市由省辖市升格为院辖市了。如果单说城建方面的工作,前期似乎还有省建设厅下面的西安市政工程处担任主力,也不知各家在具体业务上是如何划分的。


民国时期的西安市:修的人多了,也便有了路|静思斋
这张故纸正是关于城建方面的事,时维1946年6月,应该已经是“令出一门”了。此西安市政府训令,由时任市长张丹柏署名签发给技士钱家凤(查为江苏无锡人,曾任黄河水利委员会工程员),派其前往尚勤路、崇信路督导道路修缮。大概是因为此项工作的受令者不止一位,正文为省事由复写纸誊写,当然了,这不代表它有很多,此训令现在恐怕也见不到第二份了。


民国时期的西安市:修的人多了,也便有了路|静思斋
自清代至民国,我国西北地区日渐贫瘠落后,堂堂千年古都西安,也绝对谈不上发达。1924年鲁迅曾来长安讲学,眼前的衰败景象让他瞠目结舌,幻想中的画面完全被打破,最后竟为此放弃了一个小说的创作计划。又过两年,镇嵩军十万大军围城,“二虎”坚守孤城八个月方得解围,城内状况雪上加霜...


如果把长安城从正中划十字切成四份,那“东北”绝对是当时城内最荒凉的一块,没有之一。1928年间,这一带被划为新市区,zf对无主荒地进行拍卖,并规划了“八横七纵”的路网。横向以“崇”字命名,分别为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纵向以“尚”字命名,分别为爱、勤、俭、仁、德、智、平。接下来那两三年关中大旱,灾民无数,zf以以工代赈的模式,修了其中的几条路,我找到了一张1930年的《陕西省城图》,这一带虽仍然最显荒凉,但路网已初现雏形。而它们的全部贯通,应是在40年代中叶——再来看1945年的《最新西京市城关图》,“七尚八崇”已然齐活儿了。要致富先修路,再加上借着与火车站相邻的地利,西安东北城区似乎得到了挺快速的发展。


民国时期的西安市:修的人多了,也便有了路|静思斋
由训令中可知,尚勤路、崇信路(上图红蓝线)这里因地势低洼,一碰到雨天就“积水甚深,影响交通”,这次的工程便是为了改善这种情况。具体的施工,是由西安市第四区公所发动所管训的后备队、国民兵去干,钱家凤作为市府技术人员,负责监工与指导,这是最核心的工作。


打开百度地图,再看今日西安,气魄之雄大,早已非当年据城垣一隅可比。我欣喜地发现那些“尚”字头的路大多还健在,“崇”字头的则已荡然无存(西安现在另有崇信路,不过距此有二三十里远,当然不是一条了)。倒不是说路没了,查了一下发现,是在50年代统一改以1-8的数字命名,具体原因我不明就里。难道是觉得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党国”色彩太浓?可八德这是儒家传统学说啊...


崇信路如今便是东/西四路,现在好像搞了一个“民乐园步行街”,从地图上看还挺热闹。去年曾过一趟革命公园,已是离此极近。身在“长安”望长安(巧了,我市也有个长安区,正是鄙人陋室所在),待下次,要不要?...嗨,算毬了,我tm激动个der啊,还是不立任何关于出游方面的FLAG了罢,石家庄二环以内,便是老子的围城。


最后再来说一则轶事。签发此份训令的张丹柏,是民国时期第二次设立的西安市的第二任市长(1946.5-1947.7在任),从时间来看,这次修路应该是他上任之后的“三把火”,所以工期要求甚急,限定当月完工。张丹柏是陕西乾县人,后去台,1971年以台省zf参议职务退休,1988年去世。《陕西文献》中有其行述,可惜我看不了全文,一时无法了解其生平。张丹柏应该是去台后才增补的国大代表,查1948年《第一届国民大会专辑》,也未找到他的名字和照片(乾县当选的是史新三)。


张丹柏的原配夫人和长子留在了大陆,后来不知何时与张丹柏重新建立联系,在收到了他的讣告后,母子二人断然向台湾“亲戚”提出了遗产继承权诉讼,最后竟然胜诉了!1989年,台北法院判决张丹柏在台湾的老婆孩子从遗产中拨出200多万台币给他在大陆的老婆孩子,这钱当年搁咱们这边,可谓一笔巨款呐。这一案例也作为首个两岸遗产官司,被载入某鲜为人知的史册中。
前文链接:以管窥豹,略见青岛沧口机场与蒋中正“游踪”之一斑|静思斋
民国时期兰州设市与兰州首任市长蔡孟坚的历史点滴|静思斋


静思斋 于岳
2024年12月7日

留言板

下载客户端体验更佳,还能发布图片和表情~

亿万博主正在被热评!
999+

给此博文留言吧! 有机会上热评榜! 攒金币兑换礼品!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发布评论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