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民国时期广州一所十迁校址的高校——广东省立文理学院(今华南师大)|静思斋

2025-02-22 08:42阅读:71
静思斋收藏的民国故纸系列之(198)——1949年广东省立文理学院学生证
本文系静思斋·于岳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藏品交流链接:http://book.kongfz.com/60940/7932571516
民国时期,广州名刹光孝寺香火衰颓,大部分时间是作为学校办学之用。前年我写光孝寺游记时,对此有所提及但不够详尽,近日处置藏品时,才知道还有一所著名高校——广东省立文理学院,曾在光孝寺留下过踪迹呢。


民国时期广州一所十迁校址的高校——广东省立文理学院(今华南师大)|静思斋

这张1949年9月的广东省立文理学院学生证,签发于广州解放前一个月,可谓国府治下该校的“最后一页”。我在探究该校沿革时发现,该校早年的历史极为坎坷,即以1937年抗战爆发至1949年广州解放这12年来说,便曾两度改组(更换校名),十次迁校!在我写过的诸多学校中,艰辛程度实无出其右者。而它的“今生”——华南师范大学作为全国百强名校,光鲜亮丽,“前世”那段沧桑历史似已鲜为人知,故借此藏品简述一二。


广东省立文理学院的前身,可上溯至1921年创办的广州市立师范学校。1931年11月,广州国民政府举行KMT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注:30年代初KMT分裂,“四大”由各派在南京、广州、上海三地分别举行,不久后“宁粤合流”),会上决议在广州创办一所大学。恰在那不久之前,党国元老、广州国民政府常委古应芬因拔牙时感染意外去世,这所大学遂以“勷勤”(古应芬字勷勤)为名,以兹纪念(据说是由陈济棠倡议的)。


民国时期广州一所十迁校址的高校——广东省立文理学院(今华南师大)|静思斋
古应芬


1933年,广东省立勷勤大学正式成立,下设工、商、师范三个学院。其中的师范学院,即是由广州市立师范学校改组而成,最初的校址仍在永汉路(今北京路)越秀书院街那里。改组之后的勷勤大学师范学院成立大学部招收新生,原先的市立师范则改作学院的附属中学(1942年附中独立为广东省立粤秀中学,今为惠州学院),故如今华南师范大学追溯校史时只认定到1933年,是非常严谨的。


有鉴于三个学院彼此“各自为政”,勷勤大学乃筹建新校舍于石榴岗。这地方当时是标准的远郊,各种广州市区地图基本都包括不到这里,我好不容易找到了一张分区图,上面亦无石榴岗及学校的标注,搞得我好生困惑,比对了半天,我觉得大概应该是在图中“新村”那一带吧。


民国时期广州一所十迁校址的高校——广东省立文理学院(今华南师大)|静思斋
民国时期广州一所十迁校址的高校——广东省立文理学院(今华南师大)|静思斋
或为石榴岗时期的勷勤大学教育学院大楼
(照片引自《华南师范大学校史》)


1936年夏,勷勤大学及各学院整体搬迁于石榴岗新校址开学(在此之前,师范学院于1935年改称教育学院),这算是“乔迁之喜”,但好景不长,一年后全面抗战就爆发了。由于日军频繁轰炸广州,各高校无法正常开展教学工作,遂纷纷外迁。在这次外迁中,勷勤大学的三个学院又恢复了各自为政的状态(看起来当时的组合也是比较松垮的):工学院迁新兴、商学院迁遂溪、教育学院迁广西梧州,这也为勷勤大学不久之后的撤(w)销(ji)埋下了伏笔——古应芬可谓著名的“反蒋人士”,据说常公对于“勷勤”大学的不爽已经很久了。


民国时期广州一所十迁校址的高校——广东省立文理学院(今华南师大)|静思斋
(我原收藏过一张勷勤大学的学生证,见上图。由于该校存世时间很短,此证可谓非常稀罕,十几年前就卖出五百大洋,可惜当时还没扫描仪,没能好好保存一份资料...)


也正是从这时开始,勷勤大学教育学院的师生们走上了迁校之路,在院长林砺儒(解放后曾任教育部副部长)坚强且严谨的领导之下,该院在颠沛流离中弦歌不辍,仍然尽力保持了原有的教育水准,并且在保存校产方面的成绩,为全省之冠。1941年皖南事变之后,反g声势高涨,由于当局认为该院“赤化”严重,开明的教育家林砺儒遂被解除院长职务,愤怒的师生自发组织“挽林运动”,并创作了《挽林战歌》,但最终还是没能改变结果。


盘点抗战爆发后该院的十次迁校情况如下:(括号中为原因及备注)


1、1937年10月,勷勤大学教育学院从广州石榴岗迁广西梧州(日军轰炸广州,1938年9月独立为广东省立教育学院);
2、1938年10月,广东省立教育学院从广西梧州迁藤县(广州沦陷,梧州遭日军轰炸);
3、1938年底,再由广西藤县迁融县(西江战事告急);
4、1939年8月,由广西容县迁广东乳源县侯公渡(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广东本省缺乏高校,同年9月,改称广东省立文理学院,仍是以开办师范教育为主);
5、1939年11月,广东省立文理学院由乳源迁连县东陂(粤北会战爆发,1941年5月林砺儒院长被免职);
6、1942年春,由连县东陂迁曲江县桂头(大概是风潮之后为了加强对该院师生的控制);
7、1944年6月,由曲江县桂头迁回连县东陂(曲江沦陷疏散);
8、1944年8月,由连县东陂迁至罗定县榃濮乡(粤汉线局势吃紧);
9、1945年11月,由罗定县迁回广州光孝寺(抗战胜利,石榴岗校舍尚为日俘收容地,破败不堪需要整修,暂驻光孝寺);
10、1946年9月,由光孝寺迁回石榴岗(兜兜转转十次,终回原点)


民国时期广州一所十迁校址的高校——广东省立文理学院(今华南师大)|静思斋
引用南方日报一张图


广州解放后,广东省立文理学院由军管会接管,1950年校名去掉了“立”字。在不久之后的院系调整中,以广东省文理学院为基础,又以中山大学师范学院及华南联合大学教育系并入,改组成立华南师范学院,肩负培养华南两省中等学校师资的重任。1952年短短几个月里,校址又进行过两次“乾坤大挪移”,到了现在的石牌校区那里。


民国时期广州一所十迁校址的高校——广东省立文理学院(今华南师大)|静思斋
证主辽宁黑山人夏英超,是1949年广东省立文理学院化学系新生,或许正是在学校发生变革的这一时期转学,据某行业人名辞典载,他于1953年毕业于华南工学院土木系,后来成为了一名建筑专家,多有著述。


民国时期广州一所十迁校址的高校——广东省立文理学院(今华南师大)|静思斋
华南师范学院便是如今的华南师范大学,经查2024年软科的中国大学排行榜,华南师范大学位列第79名。我也是今天看了这个榜单才知道,都4202年了,俺们河北竟然还没有一所大学能杀进百强,难怪俺这学渣当年想考个一本那么难,泪目了...


前文链接:民国老信封上的一位“反动派”代理人|静思斋


静思斋 于岳
2025年2月21日

留言板

下载客户端体验更佳,还能发布图片和表情~

亿万博主正在被热评!
999+

给此博文留言吧! 有机会上热评榜! 攒金币兑换礼品!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发布评论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