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刀郎与《罗刹海市》
《罗刹海市》一经发出,即火遍世界。这个现象恐怕也是刀郎始料不及的。他或许预料到要火,决预料不到火的一塌糊涂。都火到国外去了。
《罗刹海市》,原本是清代蒲松龄在他的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中的一个故事。从一篇小说到一首歌,这个改编的力度与难度无疑是巨大的。改编的成功与否,只能在公布之后,接受读者、听众的检验。事实证明,改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中国的古代文学浩瀚如海,经过后人改编的虽然不少,也说不上多。有的被改编成戏剧,有的被改编为说唱,被流传了下来。有的经过千锤百炼,炼成了精品、经典。
像《罗刹海市》这样,一经改编就是精品者,到处传唱,至少在新中国还不多见。只能说明,词、曲大众化、通俗化,符合人们的演唱习惯。人们,包括一些有影响的著名歌者,这才变着法的争相传唱。
《罗刹海市》从小说都歌曲,在改编中进行了取舍,与原著在内容上有重大的差别,只有“罗刹”,没有“海市”。即使是在“罗刹国”,保留了那里的被颠倒了的是非观,只有“三孔鼻”这个人物形象比较鲜明。
在蒲松龄老先生创作的《罗刹海市》中,“罗刹国”是实,“海市”是虚。刀郎在《罗刹海市》真正想向读者展示的,应该是发生在“罗刹国”里的是非颠倒、美丑颠倒的故事。
而风流倜傥的美少年马骥,“龙游险滩流落恶地”,让他看到了“罗刹国”里的是怎样的颠倒是非、美丑。蒲松龄老先生虚构“海市”,为的是给马骥一个完美的结局。虽然,他知道那种希望很渺茫,甚至是虚妄,因此称之为“海市”。
刀郎的《罗刹海市》,对于“海市”显然是虚化了,省略了。他没有给人们留下希望,或者说幻想,而给人们留下的却是思考。为了强调人们的思考,甚至增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