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标签理论的视角解读大学生越轨行为
2008-12-16 12:57阅读:488
摘 要:
在大学生越轨行为普遍发生的当今社会,反思和探讨越轨行为是如何产生、发展的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这不仅涉及到大学生自身能否健康成长,而且会对大学校园秩序甚至社会秩序产生深远影响。因此,要想预防和控制大学生的越轨行为,就必须结合社会学的相关原理,切实了解大学生越轨行为的主要表现及主要原因,以从根本上减少和消除越轨者。
关键词:越轨行为、标签理论、大学生
一、
大学生的越轨行为的界定
越轨行为是指违反某一群体的共同规范的行为,越轨行为通常被定义为违反重要的社会规范的行为,亦称离轨行为或偏离行为。从这个角度来讲,大学生越轨行为就是指与当前社会文化所限定的大学生行为规范相悖的行为,例如逃课、考试作弊、拉帮结派、打架斗殴、同居等等都可以认定为大学生越轨行为。
在当今的大学校园里,大学生越轨现象比比皆是,司空见惯,社会上对大学生的微词颇多。很多人呼吁,应该彻底地规范大学生们的行为,严肃他们的生活,纠正他们的越轨行为。
那么,越轨行为是如何产生、发展,愈演愈烈的呢?从前辈社会学家的观点中我们可以找到解决当今社会问题的启示。形成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美国的标签理论认为,越轨行为是社会互动的产物,是在社会互动中被界定出来的。
二、
标签理论的渊源
标签理论是解释越轨行为如何产生及其发展的理论。其理论根源于符号互动理论,即从符号互动论的角度探讨越轨行为,认为越轨是社会互动的产物。标签理论的代表人物是贝克尔和勒默特。
标签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萌芽期,即形成期;繁荣期,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勒默特在1951年出版的《社会病理学》一书中,将越轨划分为“初级越轨”和“次级越轨”。他认为,几乎每一个人都可能偶尔发生越轨行为,绝大数的这类行为都是暂时的、试探性的、轻微的和容易隐瞒的。这类第一次发
加载中...
内容加载失败,点击此处重试
生的、虽然违背了普遍地行为规范、但行为者本人与别人却并没有这样认定的越轨行为是初次越轨行为。
但是一旦某人被发现了,贴上了越轨行为的标签,他周围的人会对他另眼相看。这就会迫使他与其他越轨行为者为伍,以越轨行为者自居,按照这种行为模式去做,并将此类行为变成自己的习惯,甚至终生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因此,莱默特认为,将某种行为贴上再次越轨行为的标签反而会助长这种行为,一旦越轨标签被进一步证实,越轨行为就会逐渐成为“习惯性越轨”,开始踏入其“越轨生涯。莱默特将越轨行为的形成看成是一种由“初级越轨”向“次级越轨”再向“习惯性越轨”逐步发展过程,并突出标签张贴的催化作用,这种观点奠定了标签理论的雏形。
1963年,贝克尔在其出版的《局外人》)一书中,系统地阐述了标签理论的主要内容,并将勒默特的这一理论发扬光大。依据贝克尔的观点,越轨既不是与生俱来的人性,也不是后天教化的产物,而是一些人将一些规则和制裁方式应用于“圈外人”的结果,是一种社会反应、他人定义的结果。由于某些“圈外人”被成功的贴上了标签,于是他们便成为了越轨行为者。标签理论的主要内容有三个要点:即对越轨行为成因的重新解释、标签的张贴是有选择性的以及越轨行为的养成是一种被辱的过程。
将标签理论结合当今实际情况,我们可以想象出这样的结局,一个人所以成为越轨者,往往是因为在社会互动过程中,在父母、老师以及社会组织处理个人的越轨行为时,被贴上诸如坏孩子、不良少年的“标签”,而这些标签是一种社会耻辱性“烙印”,它将越轨者同“社会的正常人”区分开来。而被贴上“标签”的人也在不知不觉中修正了“自我形象”,逐渐接受社会对其的不良的评价,并开始认同他人的观点,确认自己是坏人,认为自己就是越轨者,一不做二不休,干脆投身于越轨,从而做出更多的越轨行为来。这样的话,本来是要消除越轨行为的那些惩戒和制裁措施,却起到了强化越轨行为的消极作用,进行更加恶劣的越轨行为。久而久之,越轨行为者愈陷愈深,最终无法自拔。
三、标签理论的利弊
标签理论是社会学理论的一个创新进步,它提供给了我们一个崭新的社会视角。标签理论认为,犯罪是社会互动的产物,而个人被有意义的他人——如教师,亲戚,警察等贴上标签,描述为偏差行为或犯罪者,他就逐渐自我修正,而成为偏差行为者或犯罪者。他把人的越轨行为看成是社会互动的产物,是客观影响的结果,从关注越轨者自身到关注社会客观环境,这一关注点的转移,无疑是具有创造性和历史突破性的。
但是,标签理论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使之在对问题的看法上有失偏颇,如:
1、标签理论不能解释越轨行为的真正成因
2、越轨行为的责任不能完全归咎于贴标签者
3、贴标签是否一定会引发“越轨生涯”
4、标签理论缺乏理论性
尽管标签理论有诸多局限性,尽管大学生越轨行为的致因还有很多,如大学生自身素质的原因,价值观念方面,心理因素方面,教育因素方面,管理体制方面、法制教育方面的原因等等,但是,单单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社会应该给大学生们提供一个健康、宽松、积极向上的成长、成熟环境。标签理论正是从这样一个角度出发,为我们解决大学生越轨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能够给我们以启迪,这是无法否认的。
比如说,当代大学生血气方刚,缺乏经验,遇到问题后不能冷静处理,一旦犯了错误被老师、家长们贴上标签,反而会伤害他们的自尊心,激发起他们的逆反心理,从而在不知不觉中修正了“自我形象”,逐渐接受人们对其的不良的评价,并开始认同他人的观点,确认自己是坏人,认为自己就是越轨者,一不做二不休,干脆投身于越轨,从而做出更多的越轨行为来。由于教育方法的不当起到了适得其反的效果,使越轨行为者愈陷愈深,最终无法自拔,这个结果是令人扼腕痛惜的。
四、
大学生越轨行为的解决
从标签理论得出的启示我们认识到,当大学生出现了越轨行为后,不能简简单单地加以叱责、教训、贴标签,应该从人文角度出发,施以关怀,从科学的角度出发,运用理论并与实际相结合,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的越轨行为。我们应该意识到,“贴标签”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大学生的人生道路还很长,我们应该尽量避免对“越轨者”进行张贴标签以免造成伤害,即使发现了某些人发生了某些越轨行为,也应该站在他们的角度上考虑,因人而异寻求恰当的解决方法,不要随意、鲁莽、草率的张贴标签。
对大学生的越轨行为的解决办法有:
(一)坚持价值观教育,加强道德的调控作用,防患于未然。要教育大学生懂得自我价值是通过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学生学会自我负责,自我实现,通过价值观教育,使大学生克服和自觉抵制“实用主义”、“破罐子破摔”等错误思想和逆反心理,从思想深处抑制越轨动因的产生,达到预防越轨的目的。
(二)社会应该形成良好的风气,健康的环境,宽松的氛围,充分理解大学生的“初级越轨行为的心理”,不要大惊小怪,应该引导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使他们在道德上不断进步。
(三)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加强心理调控作用。大学生的越轨行为,大多数都属于道德越轨和违纪越轨,且初犯、偶犯者居多,屡教不改或违法犯罪的越轨者只是少数。因此,对他们需要施以正确的心理引导,让同学们了解每个人都有挫折,失败并非都是自己的过错,从而降低挫折感,达到心里平衡。
(四)增强法制教育,加强法律调控作用,清洁社会环境。有些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还比较淡薄,一些大学生在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把违法犯罪当作一般的道德问题来看待,在不知法,不懂法的情况下走上违法犯罪道路。所以,清洁社会环境,加强大学生的法制教育,也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环节。
(五)利用社会工作者等专业人员,对越轨的大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心理疏导与心理救治。
(六)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加强文化调控作用。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通过不断净化校园的精神文化,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大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增加大学生学习的动力,减少大学生与老师(或是学生与学校之间的对立矛盾,也可以减少次级越轨行为的发生。
给此博文留言吧!
有机会上热评榜!
攒金币兑换礼品!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