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荣木难觅不衰荫
——陶渊明《饮酒二十首(其四)》赏析
陶渊明自二十九岁初仕到义熙元年(公元405)11月辞彭泽令归隐,十三年的仕途坎坷,使他不仅饱尝了仕途的痛苦,而且也看透了官场的腐朽,所以在长期的出仕与归隐的思想矛盾与斗争之后,他最终还是选择了归隐的道路,并从此不再出仕,诗人越来越清醒。越是清醒,他的苦闷、孤独之情就越强烈。晋安帝义熙十三年(公元417)陶渊明53时所作的《饮酒二十首》其四中集中体现了这种情感。
全诗分为两个部分。
上部分从开头到“远去何所依”,写失群的孤人鸟徘徊无依的哀苦,借以抒发自已渺无知音的失落与苦闷。
开头两句“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是说孤鸟失群栖栖不安已经是够栖惶的得了,何况又是在天色将晚的日暮?三、四两句“徘徊无定止, 夜夜声转悲”写鸟儿飞来飞去,仍找不到栖息的地方,而且不止一天、两天了,为此它每天夜晚都悲鸣着,这等情形何等悲哀?五、六两句“厉响思清远, 远去何所依”,写它厉声高叫是希望找一个清静、远僻的环境,这样,它飞了很远很远去寻找,然而依就找不到归宿,现在它无依无靠、苦孤侍伶仃。诗人用层层推进的写法叙述孤鸟无枝可栖的窘困,从“日暮独飞”、 “徘徊无定”、 到“远去无依”,写它飞翔的孤独。再进而写它的情感,“夜夜声转悲” 、“厉响思清远”, 从“悲” 到“厉” ,哀痛与悲愤越来越明显。这里作者尝试着想象自己飞身于茫茫九空寻觅方向,极目之间怅寥八极,风响之外,岂有人听?这是寻找心灵中那不衰之荫,不违之所,然而此瞬间,很难抵达期许中的家园。
下部分从“因值孤生松”到结尾, 写失孤鸟托身于孤松的适意与快慰。七、八两句“因值孤生松, 敛翮遥来归”, 是说孤鸟在日暮彷徨、无依无靠,忽然恰巧遇到了一棵孤松,喜出望外。敛,敛,收集,聚集。翮,羽毛中间的硬管,鸟的翅膀。敛翮,收拢羽翼,停止飞翔,比喻得到回归。唐·元稹《雉媒》有诗云:“敛翮远投君,飞驰势奔蹙。罥挂在君前,向君声促促。”此时,失群鸟从这孤生松上找到了知音,有了皈依。孤松是一种静,飞鸟是一种动,喻人在社会的大风之中,动荡无已,何以安宁?风不止而树欲静。在自然和人之间,恰好有这一动一静的两物——失群鸟和相孤生松它们合理地认同在,鸟得松以托身,松得以
——陶渊明《饮酒二十首(其四)》赏析
陶渊明自二十九岁初仕到义熙元年(公元405)11月辞彭泽令归隐,十三年的仕途坎坷,使他不仅饱尝了仕途的痛苦,而且也看透了官场的腐朽,所以在长期的出仕与归隐的思想矛盾与斗争之后,他最终还是选择了归隐的道路,并从此不再出仕,诗人越来越清醒。越是清醒,他的苦闷、孤独之情就越强烈。晋安帝义熙十三年(公元417)陶渊明53时所作的《饮酒二十首》其四中集中体现了这种情感。
全诗分为两个部分。
上部分从开头到“远去何所依”,写失群的孤人鸟徘徊无依的哀苦,借以抒发自已渺无知音的失落与苦闷。
开头两句“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是说孤鸟失群栖栖不安已经是够栖惶的得了,何况又是在天色将晚的日暮?三、四两句“徘徊无定止, 夜夜声转悲”写鸟儿飞来飞去,仍找不到栖息的地方,而且不止一天、两天了,为此它每天夜晚都悲鸣着,这等情形何等悲哀?五、六两句“厉响思清远, 远去何所依”,写它厉声高叫是希望找一个清静、远僻的环境,这样,它飞了很远很远去寻找,然而依就找不到归宿,现在它无依无靠、苦孤侍伶仃。诗人用层层推进的写法叙述孤鸟无枝可栖的窘困,从“日暮独飞”、 “徘徊无定”、 到“远去无依”,写它飞翔的孤独。再进而写它的情感,“夜夜声转悲” 、“厉响思清远”, 从“悲” 到“厉” ,哀痛与悲愤越来越明显。这里作者尝试着想象自己飞身于茫茫九空寻觅方向,极目之间怅寥八极,风响之外,岂有人听?这是寻找心灵中那不衰之荫,不违之所,然而此瞬间,很难抵达期许中的家园。
下部分从“因值孤生松”到结尾, 写失孤鸟托身于孤松的适意与快慰。七、八两句“因值孤生松, 敛翮遥来归”, 是说孤鸟在日暮彷徨、无依无靠,忽然恰巧遇到了一棵孤松,喜出望外。敛,敛,收集,聚集。翮,羽毛中间的硬管,鸟的翅膀。敛翮,收拢羽翼,停止飞翔,比喻得到回归。唐·元稹《雉媒》有诗云:“敛翮远投君,飞驰势奔蹙。罥挂在君前,向君声促促。”此时,失群鸟从这孤生松上找到了知音,有了皈依。孤松是一种静,飞鸟是一种动,喻人在社会的大风之中,动荡无已,何以安宁?风不止而树欲静。在自然和人之间,恰好有这一动一静的两物——失群鸟和相孤生松它们合理地认同在,鸟得松以托身,松得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