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航
“纸上谈兵”源自明朝人根据长平之战写的诗句“鄂垣仅有湘南地,朝野犹夸纸上兵”,后来被用来比喻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人。但这只是明朝诗人的看法,战国时的中国人,却把赵括看得非常高。赵括喜谈兵学,自己也著书立说,军中门徒众多,他的军事思想深受时人推崇,他本人也有一定威望。所以当赵王考虑让谁去上党迎击秦军时,重臣就举荐了曾协助父亲赵奢大破秦军的赵括。只不过这个提议被蔺相如拒绝了,因为赵括虽有战功,也有实际作战经验,但由于君臣政治斗争的影响,并没有过亲自统兵的机会。
赵奢晚年,国家较为安定,他的主要工作就是教育儿子。他是战国时代的顶级战将,赵括与他谈论兵事总是头头是道,甚至说得他无言以对。他评价赵括“难堪重任”,其实不过是谦虚一下罢了。毕竟他不能对赵王说:“我儿子打仗可厉害,不信你给他40万军队试试!”所以赵奢只会说“一般”。而且,赵奢自己就是战功赫赫,平时又不看重财物,久负盛名,朝廷上对他眼红的大有人在,要是再对儿子大肆赞扬,不免会招来不必要的麻烦。
况且在春秋战国时代,评价一个人“嘴上说得厉害”并不是贬低。管仲、百里奚、商鞅……很多人才都是通过类似纸上谈兵的“面试”得到重用、成为将相,进而建立了不朽功勋。甚至有时都不用“面试”,通过某些官员举荐或者一个人在社会上的名声就可以封侯拜相,其中直接掌握军队指挥权的也不在少数。所以,说赵括“纸上谈兵”十分厉害,不仅不能说明他无能,反而证明他是那个时代最推崇的人才,完全有位极人臣的可能。
临出征前,赵括的母亲表现得千万个不愿意,似乎早就预料到了战争的结果一样。但赵母一面在赵王面前大力贬低儿子,一面又让赵括多向赵王求赐安家,这就很值得琢磨。贬低赵括、劝赵王不要让赵括为将,其实是试探赵王对赵括的任用决心。见赵王用赵括之意已决,便诱赵王许诺,无论赵括胜败,与家人无关。这是因为赵括指挥的40万军队几乎是赵国的全部精锐,而上党地区是天险,足以自立,“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日后必然会有人向赵王献谗。同时,秦赵决战,赵母知道秦国必然是白起指挥,上百万人的战役,一旦战败,赵家不存;若战胜,则是冲天之功,同样会被赵国君臣忌惮。所以赵母不得不为家人留条后路。接着,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