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诗歌鉴赏:《永恒的乡情 》  本周执行编辑:抒晖

2009-04-23 09:39阅读:11,309
诗歌鉴赏:《永恒的乡情 <wbr>》 <wbr> <wbr>本周执行编辑:抒晖X


【作者小传】于佳琪,青年诗人。1971年出生,1995年开始业余创作。已在《中国政协报》、《中国交通报》、《中国公路》、《吉林日报》和《散文诗》、《文艺生活》、《乡土诗人》等国内100余种报刊发表文学、新闻作品1200余篇,多次在全国文学大赛中获奖。作品入选《文艺中国》、《诗人五百家》、《世纪诗情》、《中国当代诗词家代表作精选》等50余部诗文集。现为中国乡土诗人协会会员,吉林市雅风诗社社员。现居住吉林省舒兰市。


永恒的乡情(组诗)



饱足了桔杆的精华
从乡村的灶堂走出
挡不住天空的诱惑
从故乡的泥土
开始丈量天空的高度

曾几何时
电饭锅 煤气灶
开始安家落户

乡村已经远去了你的身影
和时光一起流进了记忆
在高楼矗立的小村上空
成为故乡天空中
最美的那朵云




一簇簇闪亮的灯花
开在乡村的夜晚里
照亮了乡下人苦辣酸甜的日子
曾经留下了美好的幢憬

在乡下听广播的日子
早已被母亲缝补成昨日的记忆
坐在楼里上网
再也不是一种奢望

改革的风
吹的最动情




岁月残缺的井口
远去了村民打水的身影
绳索磨出的沟槽
拴住了人们对往事的记忆
石板铺成的小路
弯弯曲曲携刻下
比蔷薇花还绚丽的
山村发展史
我站立在长满青苔的
石板上
凝望村里高耸入云的
自来水塔
养育了我半个世纪的老井
已成为母亲大襟挂上
一块古朴典雅的补丁

故乡的小路

在童年的记忆中
故乡的小路
把风风雨雨的季节
曲曲弯弯的岁月
铺向远方

三十年前的一阵春风
为故乡的小路
插上了翅膀
开始在故乡的田野里飞翔
把脱贫的种子
洒遍了山坡 田岗

小路是故乡
长长的手臂
沿着她的飞向
就能走进童年的梦想


奶奶磨面

每当我站在村头
被闲置的石磨前
就想起了
三十年前
那个飘雪的冬天
瑞雪漂白了整个冬夜
奶奶在磨房里碾面
墙上的马灯把整个磨房温暖
面粉越来越细
奶奶的脚步越来越慢
石磨嗡嗡作响
推着时光向前
我裹着奶奶的黒袄
在麦穰里睡去
麦香弥漫
洁白的面粉像细碎的阳光
悄悄流进了我的睡眠


风 车

放大的蜗牛肚
装上几片扇叶
就能吹出锐利的风
糠和瘪壳
被刮的很远很远
米和种子
留在身边的稻箩里
老土老土的风车
前些年
是我 面朝黄土背朝天
寡言少语的农民兄弟
鉴别真伪 最有力的武器
农业机械化的实现
将老土的风车定格成一种记忆


此组诗发表在《岷州文学》2009年春季号)



乡村变化的诗意抒写

——读于佳琪组诗《永恒的乡情》

诗人:马忠


尽管有曲折,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但一切不戴有色眼镜的眼睛都可以看到: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在开放改革大潮冲击下,正悄悄发生着巨大的变化。青年诗人于佳琪一组《永恒的乡情》,以饱满、明快的旋律和浓郁的韵味,向读者证实这一公允的判断。

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贫困山村苏醒后一幅火热的生活图景:“电饭锅 煤气灶/开始安家落户”、“坐在楼里上网”、“高耸入云的自来水塔”……这些原本城市人才拥有的物质现在却走进了乡村,为普通百姓享有。作者为了凸显“改革的风/吹的最动情”这一诗歌主旨,精心撷取了“炊烟”、“油灯”、“老井”、“小路”、“石磨”、“风车”这些我们熟悉的事物,写作时决非“拣到篮子里的都是菜”,而是加以“诗化”处理。比如《奶奶磨面》:“石磨嗡嗡作响/推着时光向前/我裹着奶奶的黒袄/在麦穰里睡去/麦香弥漫/洁白的面粉像细碎的阳光”(《奶奶磨面》)就是由外在的睹物思人到内里的怀念,意象丰富,绵密而有立体感。像这样的诗句新鲜而不俗!虽然《炊烟》是人们常写的题材,但也不妨碍作者写出新意和特色。“在高楼矗立的小村上空/成为故乡天空中/最美的那朵云”,作者捕捉了形象的细节,紧扣山村的变化来写,同样给人留下了鲜明的印象。

德国大诗人歌德指出:“当他表达自己少数主观感触的时候,他还算不是‘诗人’;可是当他能掌握世界并为之找到表现的时候,他才成为诗人”。通过这组诗,我们不难看出于佳琪是善于“掌握世界”的。他是乡村的孩子,他将笔触伸向乡土,以青春的诗心观察、体验周围正在变化着的世界。“找到表现”的最佳角度,把这一个充满诗意的世界奉献于诗友和读者面前。《永恒的乡村》这组诗的突出特征是:以不变的空间为叙事聚光点,而让事件变化,时间大幅度跳跃,每首虽然都只有短短十来行,却均能从一个侧面概括与讴歌开放改革后乡村所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字里行间渗透出浓浓乡情和厚重的泥土味,读之倍感亲切!



留言板

下载客户端体验更佳,还能发布图片和表情~

亿万博主正在被热评!
999+

给此博文留言吧! 有机会上热评榜! 攒金币兑换礼品!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发布评论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