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原创】关于道教的极乐世界不得不说的事
2013-04-02 06:40阅读:1,431
极乐世界的概念,本出自道教。
我们提到极乐世界这个词,百分之百的人都会想到佛教,稍微懂得宗教的会更深一步想到佛教净土宗。且不说关于佛教净土宗的起源有待考证并重新认识。只说极乐二字,这二字首先是中国的汉字,与梵文无涉。佛教的极乐世界,在佛经中梵语Sumati,音译为“须摩提”,即便强译为汉字,也最多只能说具有“安乐”的意思,正如佛教自己的《云栖小经疏·二》曰:“极乐者,梵语须摩提,此云安乐,亦云安养,亦云清泰,亦云妙意。”但是为什么在佛教净土宗的经典中不译作“安乐世界”而偏要叫做“极乐世界”。其意义为何会被翻译成“极乐”二字。须知“极”之一字,多见于道教名词中,如“太极”“无极”“北极”。这个问题,恐怕只有当年翻译佛经高僧自己心里清楚。
在道教经典中,明确清晰记载极乐世界的有两部经典,而两部经典分别记载的是不同的极乐世界,一为《诸天灵书度命妙经》中,大福堂世界西那玉国的别名,西那玉国,本是灵宝天尊诞生的地方,五老之一的西方皓灵皇老白帝天君所治之所。
另一个是扶桑东南方九亿万里的贤善之国的别名。是有了一定的道行但功行不足的修道之人投生的地方。
附:两部记载极乐世界的道经:
《诸天灵书度命妙经》
元始天尊於大福堂世界西那玉国,郁察山浮罗之岳,坐七宝驀木之下,西方无极大圣众、飞天神王、至真大神、七宝金门皓灵皇老、白帝七气天君、明石七气丈人、太上白素玉女、西乡诸灵官,无鞅数众,一时同会浮罗之岳,其国土皆以白玉荐地,黄金为阶,四面珍宝,光明奕奕,洞朗一国,其国雅乐妙音粲丽,种种奇异,林木鸟兽声有玉章,金池
加载中...
内容加载失败,点击此处重试
流精,度一国人,名此国土为极乐国。
元始天尊於是问白帝天君:何故名此为极乐国,国有何奇而无哀忧?白帝天君稽首答曰:自入是境七百万劫,唯闻雅乐百和之音,不开国人有悲慼之声,一土男女,皆面有金容,林有七宝驀树,树生赤实白环,上有凤凰孔雀金翅之鸟,昼夜六时吐其雅音,狮子白鹿,啸歌邕邕,次有金精玉池冶炼之膏,飞天神人一年三下,沐浴其中,流精玄澳,普度无量,是故此国名曰极乐,不知本始所从而来,惟愿天尊告所未悟。
天尊言曰:我昔龙汉之年,与元始天王、高上玉帝,同於此土遇灵宝真文,出於浮罗空山之上,凤凰孔雀、金翅群鸟,飞翔其巔,须臾之顷,忽有五色光明,洞照一土,幽隐并见,我於空山之上,演出真文,撰十部妙经,始於此土出法度人,欲令法音流化后生,其法开张,是时人民鸟兽并受开度,是故群鸟恒吐非常雅音,预闻其音,皆发自然道意,生诸善心,行诸善念,一国男女,并得道真,得生此国,皆以前生七百劫来,宿有善名记於天土,致生是国,国有神鸟,昼夜六时吐其雅音,名曰极乐国,生值斯世,无量之福,吾过去后,真经隐藏,天运转促,国当破坏,来生涂炭,不过经教,流曳五苦八难之中,男女夭命,痛毒可言,今故说是经,令此土人知有宿世因缘之根,为诸来生开度之津,明识吾言,勤为用心,七气天君稽首受命,一时众圣莫不欢喜,是时卫罗大福堂世界西那玉国,国土成就。
在《太上大道玉清经》中
世界品第三
爾時,天尊與諸眷屬、眾真大聖浮空而越炎洲之陽,入光鍊之池,以黑帝真文一篇鎮遏火精,一時而返。以次東遊,過扶桑之陽東南方,經九億萬里,有賢善之國。其國正方八萬餘里,四據滄海,一名極樂世界。其國有王名曰花秀,有八百大臣,又有三萬八千眷屬、六十四大城;復有六千四百小城。其王皆以正法治世,不枉人民。其國豐樂,多饒珍寶,節氣溫和,風雨調適,穀帛殷貯,無諸病苦。其國西北復有一城,城方二千五百四十里,城高七千仞;有四大門,門高六千仞,俱闊一里。樓峙高妙,非常華麗。城中復有七千寶臺,臺中各有夜光明月之輝,照曜晨夕。城中皆是仙人道士,形如金玉,衣食天廚。而此國王、王臣及諸眷屬皆是應呓瞪瘢轮獓F涑且蝗罩腥^香風,吹去微塵,天雨甘露,以潤土地。地多泉池,皆潜通玉津,石髓流黃,飲此水者形如金玉。又復一日之中,三過鳳鳴,萬籟虛吟,香雲凝空,流遍演暢,梵唱和雅,微音清朗,非為自然,積福所應。
爾時,天尊與諸聖眾九百億止此城內,俱坐百寶飛龍之座,座高萬仞,出於城上,雲瀛偭_,以為敷具。張九色流霞之帳,一一帳中皆懸明月神璣。其帳四角玄虛之中,皆有龍燭光暉,靈鳳舞空,風琴朗霄,香氣氛氳,天香飄颻。
爾時,天真高尊而命左仙侍童扣金神之鐘,又命右仙侍童擊靈光之磬,又命侍香玉童梵九龍虬鑪百和之香。真儀以列,天鈞又陳。於是天尊放身香光遍照世界,其光萬變,非可目名。彈指之聲,猶如雷音。一國男女聞皆警悟,互相謂言:今日何緣有此祥瑞,香光洞徹,風雷調暢,升沉飛走,跳踉踴躍?此當非凡,急宜速往,看是何緣。於是國王、王子、大臣、妃后、眷屬又相顧言:我此國土福德成就,常有大聖降臨此地,非是餘緣,必定善瑞。汝等諸人各各嚴裝,所須之具,我尅明日,與汝等眾,俱詣寶城。一國男女同時而至,遙見城中光色輝燠,其光之中皆有真仙歌誦靈章,王及國人叩頭禮謝:今日有幸,得睹天尊降此寶城,喜慶交集,不可思議。各各燒香,以陳願念。王及人民立城南門叩頭伏地,良久不起,自思何緣承何福慶,遇會今日。不敢仰視尊顏,唯願高真大慈之心特見哀愍,開悟未聞,解釋疑網。
天尊良久謦欬彈指,眾音停奏,而告王曰:子此世界是福之鄉,上界高尊時時周旋,但以劫數遐遠,非子所悟。昔天地未光,混沌未分,有天尊上聖下遊此城,于今以得九億大劫。我昔時與造化道君勘校劫撸瑫r在此。今者重來觀此世界,亦是因緣,法當更來。又此城中諸仙晚學業以淳熟,大聖雖來,無所言說。國中男女亦階初地,以道因緣而來生此。非久之間,天真慶會,道法大度,惠及於汝。子當專心,恭敬寶城,持戒布施,心不退轉,道自降子。於是眾中有一童子名曰真行,從座而起,前進作禮,上白天尊,而作是言:自我承福天庭,仰陪霞輩,陶染玄化,百劫于玆,周旋十方,靡所不至,希睹此城莊嚴華麗,人民豐樂,仙伍森羅,瓊林玉枝,虛吟萬籟,淳風反朴,真氣和生,福德巍巍,難可度量。唯願慈光照朗蒙昧,令此大眾豁然開悟。天尊告曰:子見此城適子懷抱,睹此世界,歎未曾有。此界雖名極樂,猶有習氣。此中人民、仙人、道士皆是諸方業道之人,功未充足而來生此,未至重玄冥寂之境。此中時有聖降為其師,而不久住。真行當知,亦如香積童子自言:道極來詣我所,從我執蓋,首末半劫,請我為說微妙道法,方始悟解。我又示其大羅高玄之名。於是童子遂往起居,諮問妙致,于今未返。真行當知,汝今所見,亦復如是。幽祕之理,未可輕說。子道數自極,當應得見。於是真行與賢善國王臣民疑意不了,重白天尊:不審極樂城中仙人道士、國王臣民前世以來修何功業而生此中?天尊答言:修習之法亦有多途,非為一種。子當諦聽,吾為汝說而化國中。有四種人天,第一品人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濟度窮厄,施為道法,持戒誦經,晨夕不懈,行道禮願,悔過請福,求見升度。功滿行成,上感楮天,名著左契,金簡刻書,以記生錄,身得自在,飛行上清,隱影萬變,道齊真人,長生不死,白日登仙,位應上真,侍衛道君。暫過此中,或經一劫、半劫而還天中。如此之人,名為上品。第二品人在世之日,聰明高潔,助國理化,出言利益,施惠廣大,興顯正法,扶助善道,身得尸解,如蛇蛻皮,來生此中。如是等人,亦名現身升度。第二品中復有一種,或遇上帝垂恩,開度生死,枯骨死尸,變鍊成人,感激真氣,自然而仙。或有前身,與道結緣,慶流今身,來生此中。第三品人在生之時,持戒守善,不作非法,起造宮觀,供給香燈,齋講設會,書經造像,晨夕誦念,亦得尸解,來生此中。第四品人,或承其祖先福德餘慶,身死之後,改姓易氏,來生此中。真行童子與諸大眾疑意不了,重白天尊:不審第四品人承其祖先福德餘慶之力,來生此中者,不審此慶修何功德而慶隆後胤?唯願天尊重為分別,令心啟悟。天尊答曰:吾言福慶之因者,或其祖父前世施財施食,放生活命,衣食窮寒,扶助孤弱,給賑老病,供養山棲,功不成就,中道而退,身不得度,慶及子孫。或生豪貴之門,聰明利智。或求道未足,法當滅度,來生此中。如是之人,德隆九世。真行當知,善惡相似,過積者亦殃及九世,亦猶世間愚人,或承先慶,身生豪貴,自恃強梁,不信宿業,恣意凶險,殺害物命,劫奪人財,威刑無度,毀敗善道,誹謗行人,讒嫉勝己,欺淩孤弱,鞭撻下賤,漁獵殺害,燒煮蠢動,斫刺眾生,不孝父母,反逆君長,耽酒嗜色,媱亂骨肉,犯他歸女,罵辱尊老,裸露三光,不敬有道,惡居其上,輕慢靜壇,泄漏經寶,破齋犯戒,常為亂首,伺人衰便,更相陷害,殺生求生,背叛道德。如此之人,亦殃流九世,九品子孫所向傾敗,受人驅役,常被枷鎖,橫羅惡縱,死入地獄,生受六畜,被人燒炙,種種苦集,輪轉惡趣,生無定形,沉溺生死,漂浪苦難。真行當知,我觀下界眾生苦樂之事,亦無多別。何以故?汝言極樂世界城臺樓閣非為自然,皆役神功所為,不如上界應化宮殿不由神功,皆自然也。亦如香積童子自謂果極,不睹太虛大羅道境,便謂勝報極於慈土。我觀子心與此無異。真行當知,三萬六千種法由人機緣感動,修習業行,雖云成道,遲疾不等。亦如寶光童子在世之時從古先生而受滅度。八萬大劫勤苦修習,不能得道。最後之身而遇,言龍初會,天道大廣,始入道位,猶在七地下品之上。向不遇元皇之真,何由可得昇入無形者乎?於是真行靈子及諸大眾聞天尊所說,心開意解,叩頭作禮,各還本座。國王、王子、臣民男女聞說因緣本起之事,皆悉慶幸,各各奉責明月寶珠,上獻天尊。天尊受以,安著城內。王及大眾歡喜踴躍,作禮而去。
爾時,天尊與諸大聖各攝神力,升入無形,忽然不見。
给此博文留言吧!
有机会上热评榜!
攒金币兑换礼品!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