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二、鲁迅作品中“立人”思想的阐述

2009-04-27 21:35阅读:159
二、鲁迅作品中“立人”思想的阐述
鲁迅对“立人”的思考主要集中在“立心”。终鲁迅一生,我们不难发现,鲁迅始终关注的都是心性层面上的问题,即本心、灵魂、精神、理性、情操等。他坚信内心的建设通向“立人”,而后“立民族”
(一) 鲁迅早期“立人”思想的初步形成
“本根剥丧,神气旁皇,华国将自槁于子孙之攻伐,而举天下无违言,寂漠为政,天地闭矣……”。“寂漠”,这是鲁迅这位先觉者内心孤独,痛苦的表白,这是青年鲁迅,面对“狂蛊中于人心,妄行者日昌炽”的“华国”现实忧心如焚的呐喊,是留日时期的鲁迅发表的最后一篇文章《破恶声论》的开篇。
鲁迅的东渡,本抱着“科学救国”的目的赴学,但经历了“弃医从文”的蜕变后,他的精神旨趣从科学转向人文。通过近几年的求学和探索,鲁迅找到了自己思考的原点,开始初步构建自己的文化理想图景。综观《破恶声论》全文,虽是一篇未完稿,但较为集中的体现了鲁迅前期个人主义和人道主义的立场和观点,以及文化观和宗教观,较为系统地总结了留日七年鲁迅的思考和追求,更为集中的体现的是其早期的以“立人”为中心的人道思想的初步完成,带有鲜明的启蒙色彩。这一思想,代表了那个时代最为夺目的部分,其“独特性”的光茫穿越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隧道,在今天依然引人深思。
(二) 鲁迅作品中“立人”思想的阐述
在《文化偏至论》里,有这样一段话:“是故将生存两间,角逐列国是务,其首在立人而后凡事举;若其道术,乃必尊个性而张精神”。“国人之自觉至,个性张,沙聚之邦,由是转为人国
,人国既建,乃始雄厉无前,屹然独见于天下。”建立“人国”,所谓“人国”大致可理解为“现代民族国家”,一个强大的,独立的,统一的民族国家。要实现这样一个伟大的民族使命,首先要“立人”,通过“立人”然后再来立民族。既是说,他把“立民族”放在建立人的个体精神自由之上,这又典型地表现了鲁迅个性主义的思想。同时。鲁迅的“立人”思想也日见成熟。
鲁迅把“立人”思想的基点放在“立心”上,强调“本心”的主观作用,强调道德,思想,观念等对“人”的上塑造的巨大功用性,强调内心的建设及健全人格的构建。在鲁迅作品中是将人置于各种关系中思考的,在关系中人现代性格,以构建“立人”思想体系。
1、 人与人之间关系。
在中国传统社会,人被置于上下等级、贫富等级、尊卑长幼、男尊女卑的秩序中,“各的特性被销蚀”。重建新的人际秩序,在鲁迅的作品中有了鲜明的展现:
1)、长幼关系。
191910月写作的《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较为集中低阐述了他所理想的长幼关系的原则,即“此后觉醒的人,应该先洗净了东方古传的谬误思想,对于子女,义务思想必须加多,而权利思想却大可切实核减,以准备改作幼者本位的道德”,这就是“幼本位”,一切以幼者的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真心的关爱幼者,这符合生物界与人类社会的生存法则。所以,他要求觉醒了的人即“真的人”,“各自解放了自己的孩子。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这是最为无私的爱,这是鲁迅全新的教育理念。其目的在于恢复幼者作为“人”应有的独立性,自主性。这一原则的确定,既是鲁迅“立人”思想的内核——掊物质而张灵明,任个人而排众数,合乎逻辑的发展,同时又受到日本新的长幼观念的启发,正如他在文中所道:“所以一切设施,都可以该以孩子为本位,日本近来,觉悟的也很不少;对于儿童的设施,研究儿童的事业,都非常兴盛了。”日本自明治维新以后,自觉的摆脱了中国儒家长幼观念影响,形成了不同于中国的儿童观。如日本源了圆所言:“日本的儿童观大致说来与东西各国的儿童观输运同一类型,但不认为孩子是大人雏形,这一点又与西方近现代的儿童观极为相饰。但这种儿童观却与认为孩子是大人的雏形,儿童期就是成人之前的准备期,不承认其独立性的清末以前的中国儿童观是不同的。关注儿童的成长,重视其独立性。这是日本近代以来儿童观的一种发展趋势与特性。鲁迅《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所受的日本影响就是这种重视儿童独立性的“幼者本位”的观念。
1993年,鲁迅写有一篇杂文《上海的儿童》,虽只是对当时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感想,却一针见血,切中要害。在中国,对于青少年教育,历来就存在着“放任”与“管束”两个极端问题,这是教育的弊端,他说:“中国中流的家庭,教孩子大概只有两种发。其一,是任其跋扈,一点也不管,骂人固可,大人也亦无不可,在门内或门前是霸主,但到外面,便如失了网的蜘蛛一般,立刻毫然能力。其二,是终日给以冷遇或呵斥,甚而至于扑打,使他畏葸退缩,仿佛一个奴才,一个傀儡,然而父母却美其名曰“听话”,自以为是教育的成功,待到放他到外面来,即如暂出樊笼的小禽,他绝不会飞鸣,也不会跳跃。”对此,鲁迅的态度是尖锐的。他指出:“顽劣,钝滞,都足以使人没落,灭亡。童年的情形,便是将来的命运。我们新的人物,讲恋爱,讲小家庭,讲自立,讲享乐,但很少有人为儿女提出家庭教育的问题,社会改革的问题。先前的人只知道’为儿孙作牛马’,固然是错误的,但只顾现在,不想将来,‘任儿女作牛马’,却不能不说是一个更大的错误。”
我们很难说清,鲁迅这到底是在谈一个青少年教育的局部问题,还在谈论一个民族的国民宏大问题。教育是“立心”,乃至“立人”的方式,但教育问题不是孤立的,是和社会紧密相连的。
卢梭在《爱弥尔》一书中写道;“在自然秩序中,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他们共同的天职,是取得人品;不管是谁,只要在这方面受了很好的教育,就不至于欠缺同他相称的品格。”“遵循自然,跟着它给你画出的道路前进。它在继续不断地锻炼孩子;它用各样的考验来磨砺他们的性情;它教他们从小就知道什么是烦恼和痛苦。”遵循自然的教育思想与鲁迅的“幼本位”思想虽不是完全吻合,但却能相互解释。“只有一门学科是必须要教给孩子的:这门学科就是做人的天职”。父母爱孩子,期望他们成龙成凤,就需要”实行”而非“口训”,用“理想”教导孩子认识善与恶,从而“取得人品”。
2)、男女关系。
传统文化规范下的男女关系,是男尊女卑的关系。女性失却了做人的基本条件,他们作为个体的尊严,独立性被忽略乃至被吞噬。拆解这种不合理关系,解放女性,是鲁迅构建人思想呢体系的一个基本的也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19187月,在《我之节烈观》中,对体现男女不平等关系的重要概念“节烈”作为质疑和驳论。谢野晶子的《贞操论》对鲁迅有一种思维上的启示。它启示鲁迅将解构男女关系的重点,放在对儒家男女关系话语系统的核心概念的解构上。鲁迅取道德的角度审视“节烈”,认为“男子决不能将自己不守的事,向女子特别要求”;国家并非不节烈的女子所害,“并非因为他们不节烈了,才将兵盗贼招来”;节烈极难,极苦,而是中国不节烈也很苦,这样中国女子难逃劫数,鲁迅的观念可以看作是对《贞操论》的一种认同,择取,同时其自身也被影响。
鲁迅认为节烈是“不利自他,无益社会国家,于人生将来又毫无意义的行为,现在已经失去了存在的生命和价值”。鲁迅完全否认了旧概念中“节烈”的生命与价值,即存在的合理性,他要摧毁的是旧的男女关系话语的概念系统。所以,鲁迅接受《贞操论》的启示后,并未如谢野晶子在“贞操”的概念辨析上做更多的文章,而是以女子“节烈”不道德为基点,为女子鸣不平。妇女“节烈”意味着个体“人”的丧失,所以鲁迅对妇女节烈的批判。否定实际上对“人”的一种肯定和呼吁。鲁迅“节烈”观的基点是“个人”,是“人”,他的“立人”思想结构中的女性真正走出了“节烈”的笼罩,真正以人的姿态站立。
2、 人与现实之间的关系。
中国传统社会中的人,受强大的实用理性约束,思想过分粘连于现实,完全受现实支配,走向极端,成为了现实的奴隶,自由,天性,意志被抑制。而这种过分的粘连,必然使人过于疲倦,缺乏自我精神的伸展空间,难免滋生出一种做事马虎,草率,不认真的劣根性。要“立人”,使人成为“真的人”,必须改变人与现实之间这种不健全的关系,将人从现实束缚中解放出来,这就要探索,确立人与现实间新的关系原则。鲁迅意识到这一点,而日本文化影响下构建起“认真”这一新的关系原则。“认真”是“真的人”处理现实事务时的一种行为态度,一种责任心。从来源来讲,来自日本。
在《忽然想到.二》中,他写道:“例如现在器具之轻薄草率,建筑之偷工减料,办事之敷衍一时,不要‘好看’,不想‘持久’,就都是出于同一病源的”。这“同一病源”指的就是鲁迅在文中所说的“没有余裕”,“不留余地”。也就是说没有余裕的结果是处理事务时草率,敷衍,不认真。而长期以来,中国人缺失余裕之心,所以“不认真”日复一日的加强,以至于积淀成为一种根深蒂固的国民劣根性。
在《思想.山水.人物》题记中,鲁迅说:“人必须不凝滞于物。我以为这是无论做什么事,都可以效法的,但万不可和中国祖传的‘将事情不当事’,即‘不认真’相牵混”。鲁迅不断批判中国人的不认真,并找到“认真”这一方法,来医治这种国民的劣根性。鲁迅看重日本文化中“认真”这一素质,希望国人学习日本的认真精神,因此“认真”这种解决现实问题时的基本品格,这种负责的态度成为鲁迅“立人”思想中重要的一部分。
同时,鲁迅强调思想自由,即个体精神的自由,这是他对传统中国与西方两种文化的考察与反思的结果,可以说通过这样的反思与考察,他打破了关于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神话。
法国思想家塞尔曰.莫斯科维奇在《还自然——对生态运动的思考》中写道:“归根结底,思想自由是所有自由的起点和终点。让我们理直气壮的说出人们不敢说或不再敢说的话:思想自由就是追求多样性,拒绝任何单一化压力的权利。一旦享有了思想自由,其他自由不会太遥远。”追求个体精神的自由的反面,就是反抗一切对人的个体精神的压抑,即一切奴役现象。鲁迅对奴役有一种强烈的敏感,然而国民身上却总是有一种奴性,这种奴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批判的彻底性和广泛性。
然而与现实的过分粘连,人终究难以摆脱奴性,因此鲁迅的自由精神成为一种持续的理想。
鲁迅的“立人”思想体系,是一个以“人”为核心的体系,人在各种关系中获得新的性格。而鲁迅“立人”思想的文化资源,则是一个更为庞大的自然体系,他从中获得营养,以及精神源泉,坚固了其著名的“立人”思想。

留言板

下载客户端体验更佳,还能发布图片和表情~

亿万博主正在被热评!
999+

给此博文留言吧! 有机会上热评榜! 攒金币兑换礼品!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发布评论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