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苏州的上塘和下塘6桃花坞大街及其下塘

2022-11-24 07:58阅读:

苏州的上塘和下塘6
——苏州老街巷之六

我楚狂人
一、苏州比较显豁的上塘与下塘
3.桃花坞大街与桃花坞下塘16
桃花坞,在苏州城里太有名。是因为它那诗意的名字?还是因为“桃花坞里桃花仙”的唐寅?
我幼年丧父,家道中落,母亲一度到桃花坞木刻作坊印制灶王神像,我跟着去过作坊。这是我初识桃花坞。后来,小妹妹家下塘街的老房子翻建,临时安排在桃花坞居住。就在桃花桥附近的老虎灶旁边,极其窄小的空间。我也在这里住过。此期间,我的外甥女满月,抱着她在桃花坞“走三桥”。 此期间多次在这条大街上从东到西走了几遍。老友老朱的旧宅在桃花桥边的长鱼池,也曾小聚过几次。再后来,朋友吴臻的新宅在桃花坞,祝贺他乔迁,见到了桃花坞在变化。我的同事沈峰老师住在桃花桥边的桃花坞下塘,老宅翻新,也去贺喜。再后来,我带着学生普查阊门老街坊,再次细细地在老街上走。现在桃花桥北边开通了一条路(中街路延伸出城),格局有点变化了,变得有点陌生。
桃花坞,留下了我太多记忆。
桃花坞,有没有桃花?宋末元初曾居住过桃花坞的徐大焯在《烬余录》中这样说:“入阊门河而东,循能仁寺、章家河而北,过石塘桥出齐门,古皆称桃花河。河西北,皆桃坞地,广袤所至,赅大云乡全境。”这样看起来,桃花坞不但有桃花,而且有大面积的桃花。从阊门到齐门的弯弯的水道就是桃花河,而桃花河以北以西就是大片的桃园,这就是原真的桃花坞。
现在的苏州人不理解何以苏州城里有农田?苏州有句老话,叫做“苏州城里好种田”,城墙以内的城北、城南都是农田,苏州人称之为“北园浪(按:苏州话,即“上”)”、“南园浪”。现在竹辉路一带原先都是娄葑公社南园大队的地面,我们这代人还记忆犹新。唐诗人杜荀鹤曾作《桃花河》诗,宋范成大《阊门泛槎》诗有“桃坞论今昔”句。可见桃花河、桃花坞名称由来以久。

桃花坞的兴盛始于北宋。到宋熙宁年间,梅宣义在此筑台冶园,柳堤花坞,称“五亩园”,又名“梅园”。绍圣年间,枢密章楶在五亩园南筑“桃花坞别墅”,占地七百亩(按:十个现在的拙政园的面积)。章氏子弟在此基础上又广辟池沼,建成一座庄园式园林,人称“章园”。《吴门表隐》誉其“园林第宅,卓冠一时”。梅、章两家为世交,梅宣义子梅采南、章楶子章咏华,仿效曲水流觞典故,将两园池塘打通,建双鱼放生池,一端通梅园的“双荷花池”,一端通章园的“千尺潭”。当时郡人多于此春游看花,一时鼎盛。
宋末兵变,梅园、章园废圮。元以后,桃花坞又屡有兴建。明弘治年间,著名画家唐寅以卖画所蓄,购得废弃的章楶的桃花坞别墅,取名为“桃花庵”,并在四周种桃树数亩,唐寅亦自号“桃花庵主”。清顺治初年,名医沈明生又购得此地,复建“桃花庵”等建筑以表追思,时人称“唐家园”或“沈太翁园”。乾隆年间,僧禅林、道心改建为宝华庵,光绪年间又改为文昌阁。
清末叶昌炽重筑园亭,建筑物名称多用五亩园旧有,人称“叶氏花园”。后被谢家福购得,建“望炊楼”。 民国初年,士绅费仲深购得唐寅故居一角,建“归牧庵”。1925年,其子费巩与袁世凯孙女袁慧泉在此成婚。
清代开始,桃花坞已经是民宅鳞次栉比,商家作坊比比皆是的热闹街坊,而年画作坊更是独盛一时。
苏州的上塘和下塘6桃花坞大街及其下塘
桃花坞大街,下同。图片均来自网络。
苏州的上塘和下塘6桃花坞大街及其下塘
苏州的上塘和下塘6桃花坞大街及其下塘
苏州的上塘和下塘6桃花坞大街及其下塘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