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苏州的上塘和下塘13学士街及其下塘

2022-12-01 07:34阅读:

苏州的上塘和下塘13
——苏州老街巷之六

我楚狂人
二、比较隐晦的下塘3
3.学士街下塘1
自民国年间,新胥门开通,万年桥就和学士街直接连通了。学士街,南起老胥门的胥门内大街,北到黄鹂坊桥西堍。黄鹂坊桥西堍的东西向街坊原先是黄鹂坊巷,现在是主干道景德路。学士街越过景德路,与吴趋坊对接。一说宋代曾名药市街,为当时药业聚集之地。这是苏州古城西部重要的南北通道。街长729米,宽59米,1966年其南段来远桥西堍至歌薰桥西堍(232米)改弹石路面为沥青路面,1982年其北段改弹石路面为枕形小方石人字纹路面。现全为沥青路面。前些年学士街北段一度成为远近闻名的餐饮街,近年不大听人说起了。江山代有才人出啊。
学士街得名因为明代大学士王鏊,王鏊宅第在学士街原十八中学校园内,前些年我去看过,一个单独的四合院,古建保存尚好,近些年这里不知是哪个单位使用,有没有整修过?王鏊子尚宝于此为园,供王鏊退归隐娱,名“怡老园”。王逝世后,居地乃为其子孙所居,清康熙元年(1662)改建为江苏布政使署。
王鏊(ào)(1450922日—1524
414 ),字济之,号守溪,晚号拙叟,学者称其为震泽先生,吴县(今江苏苏州东山)人 。明代名臣、文学家。自幼有神童之目,八岁能读经史,十二岁能作诗,十六岁时国子监诸生即传诵其文,成化十一年(1475年)进士第三名及第。授翰林编修,明孝宗时历侍讲学士、日讲官、吏部右侍郎等职。正德元年(1506年),任吏部左侍郎,与吏部尚书韩文等请明武宗诛刘瑾等“八虎”,事败未成。同年,因廷臣荐,入阁拜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次年,加少傅兼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学士。终因无法挽救时局而辞官归乡。此后家居十六年,终不复出。嘉靖三年(1524年)卒,年七十五,世宗为其辍朝一日,赠太傅,谥文恪,世称“王文恪”。嘉靖四年(1525年)正月初一,葬于洞庭东山梁家山之原。王守仁赞其为“完人”,唐寅以门生自居,为王鏊墓石坊撰联:“海内文章第一,山中宰相无双。”现在除了学士街宅第之外,景德路有王鏊祠堂,东山陆巷村有王鏊故居惠和堂和三元坊,王鏊墓在陆巷村附近的梁家山,坟茔保存完好,但是墓道塌落,石坊倒塌。这两年多次去陆巷村,王鏊墓还不见修整,不知有关部门有没有打算?
王鏊博学有识鉴,经学通明,制行修谨,文章修洁。善书法,多藏书 。为弘治、正德间文体变革的先行者和楷模。他黜浮崇古的文学观和尚经术、去险诡的取士倾向,影响了一代文风。有《震泽编》、《震泽集》、《震泽长语》、《震泽纪闻》、《姑苏志》等传世。
王鏊祠原名王文恪公祠,位于景德路274号,1995年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祠堂为其子中书舍人王延哲于嘉靖十一年(1532年)奏建,其地本景德寺废基。历经清康熙、乾隆、嘉庆、同治、光绪年间多次修缮。
王鏊祠是保存较完整的一座祠堂建筑,头门虽已改为清式,过厅和享堂仍为明代遗构。1980年曾全面整修,现为苏绣艺术博物馆址。
学士街还有一条横巷天官坊,据说也是因王鏊位至天官即吏部尚书而得名,但是王鏊没有做过吏部尚书,而是吏部侍郎,后来是户部尚书。这种说法不知确否?
苏州的上塘和下塘13学士街及其下塘
学士街今貌,图片来自网络。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