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人家尽枕河21第三横河之十全河2

2023-01-20 07:37阅读:
人家尽枕河21
——苏州老街巷之九

我楚狂人
二、苏州的横河及其主要支流10
(三)第三横河4
1.走向4
十全河2
吴衙桥
吴衙桥,跨十全河,因北出吴衙场而得名。北出吴衙场,正对东吴饭店,南出十全街。《沧浪区志》载:吴衙桥,跨第三横河东段南侧分支,北出吴衙场,正对东吴饭店,南出十全街。1966年始建,俗称新造桥,以同名甚多,1981年定今名。现为钢筋水泥门形梁单孔平桥,桥长8米,宽4米—7.2米,跨度6米,花岗石漏空桥栏,阴刻填红桥名。19916月整修。
东吴饭店现在是苏州大学的产业,我参加苏州大学活动,多次在此用餐,所以往来吴衙桥甚多。
人家尽枕河21第三横河之十全河2
吴衙桥。图片均来自网络。

南石桥
南石桥,跨十
全河。北出带城桥下塘,南出十全街,对南石皮弄。
《沧浪区志》载:南石桥,跨第三横河东段南侧平行分支。北出带城桥下塘,南出十全街,对南石皮弄。因桥南堍对南石皮弄,故名。19975月,沧浪区重点工程指挥部建造。花岗石板梁单孔石阶平桥。桥全长18米,桥顶南北石阶分别为6级和10级,两堍花岗石板平坡分别为4.8米和6.2米。花岗石雕花桥栏,正中两外侧阴刻填绿桥名。已故苏州书法家崔護为桥书名,南堍桥头柱阴刻桥名和建造年月、单位。
星造桥
星造桥,旧名善教桥,跨十全河。北堍连迎风弄,东侧吴衙场,西侧带城桥下塘,南堍出十全街,正对苏州饭店大门。 民国《吴县志》载:“善教桥,俗名新造桥,在带城桥东,旧积庆寺前。”明末《苏州府城内水道图》称“善教桥”,清嘉庆《苏州郡城三横四直图》、清同治(3~12)年《苏城地理图》、清同治11~光绪7年《姑苏城图》、民国二十九年《吴县城厢图》名“新造桥”。 沧浪区志》载:星造桥,跨第三横河东段南侧分支。北堍连迎风弄,东侧吴衙场,西侧带城桥下塘,南堍出十全街,正对苏州饭店大门。宋时尚无此桥。明代称善教桥。相传有落地陨石补造入桥,故改名星造桥。讹称新造桥。“文化大革命”期间称立新桥。清雍正年间(1723——1735)曾重建。1984年大修。花岗石结构单孔步阶拱桥,全长14.5米,宽2.4米,跨度5.6米,矢高3.1米,两堍步阶各19级,实腹石桥栏,云纹柱头20根。正中桥栏外侧阴刻行楷填红桥名,内侧浮雕 象征性龙凤图案,古朴简约。
从砖桥记载“在善教桥东”来看,历史上善教桥与砖桥之间原无吴衙桥和南石桥。
人家尽枕河21第三横河之十全河2

织造桥。
织造桥,跨十全河,北出带城桥下塘,北侧右前方是市十中南大门(原织造署大门),南出十全街。织造桥原名红板桥,因清康熙六次南巡到苏州,以织造署为驻跸行宫,出入必经此桥而得名。民国时仍为木桥,1951年由于十中学校大门改在孔付司巷,桥因此也被拆除。20095月始,位于原红板桥原址西侧重建,11月底峻工。为避免桥名重复,定名“织造桥”。
重建后的织造桥,采用的是汉白玉栏杆,栏板上镌刻桃树图案,而柱顶则选用李子图案,暗喻桃李满天下。桥宽3.1米,跨径4.8米。桥坡设计采用两侧分流的踏步形式,方便人流分散。南边踏步10级,东西分流踏步16级。
人家尽枕河21第三横河之十全河2
制造桥
人家尽枕河21第三横河之十全河2
同上
带城桥
带城桥,跨十全河,北堍连凤凰街,东侧带城桥下塘,西侧滚绣坊,南出十全街对带城桥路。
《宋平江城坊考》载:带城桥,《祥符图经》、《吴地记》、卢《志》均著录。《姑苏志》:“嘉泰元年(1201)重建。”《吴郡志》:“带城桥,今讹为戴城桥。”卢《志》:“桥迤逦近本府南城,故名。今讹为戴城。”民国《吴县志》载:“带城桥,在乌鹊桥东。宋嘉泰元年(1201)重建。”《沧浪区志》载:“带城桥,跨第三横河东段南侧分支。北堍连凤凰街,东侧带城桥下塘,西侧滚绣坊,南出十全街对带城桥路。据传‘桥迤逦近本府城’,故名。又说,越破吴,西施被装袋沉于桥下,带城是袋沉的转音。三说桥弄底三角潭有神牛,牵牛之绳带住此桥上,带城是带绳的转音。宋前古桥,宋嘉泰元年(1201)重建。后屡有修建。民国初为石基木梁单孔平桥,25年改成水泥单孔平桥。1955年重建,浆石圈拱。1981年拓建,保留原拱,两侧加钢筋水泥预制板梁。桥长8米,宽11.7米,人行道车侧1.7米,西侧1.5米,跨度4.9米,人造漏花桥栏。桥南堍东侧地内建有持球少女坐像雕塑,19851月建。1999年移置百步桥西侧。”
宋《平江图》、明末《苏州府城内水道图》、清乾隆《姑苏城图》、清嘉庆《苏州郡城三横四直图》、民国二十九年《吴县城厢图》均著录。
人家尽枕河21第三横河之十全河2
带城桥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