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明代清流概说4方孝孺与“靖难”之削藩

2023-09-11 07:27阅读:
明代清流概说4
——说清流之五

我楚狂人
二、方孝孺与“靖难”1
如果说,宋濂被视为清流多少有点勉强,那么,他的学生方孝孺就是明朝公认的大清流。
方孝孺(1357年-1402725日),字希直,一字希古,号逊志,曾以逊志名其书斋,因其故里旧属缑城里,故称缑城先生;又因在汉中府任教授时,蜀献王赐名其读书处为正学,亦称正学先生,浙江宁海人(今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大佳何镇)。
方孝孺拜大儒宋濂为师,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惠帝朱允炆即位后,即遵照太祖遗训,召方孝孺入京任翰林侍讲及翰林学士。燕王朱棣誓师靖难,挥军南下京师。惠帝亦派兵北伐,当时讨伐燕王的诏书檄文都出自方孝孺之手。建文四年(1402年)五月,燕王进京后,文武百官多见风转舵,投降燕王。方孝孺拒不投降,结果被捕下狱。
后因拒绝为发动“靖难之役”的燕王朱棣草拟即位诏书,方孝孺始终不屈。被杀害于南京聚宝门外,时年四十六岁。南明弘光帝时追谥文正
关于方孝孺,我想厘清几个问题。其一,与削藩的关系;其二,在靖难之役中的作用;其三,靖难之役后的坚守与被害。下面就逐一讨论这三个问题,从中看出方孝孺的清流特征。
其一,方孝孺与建文帝削藩的关系。
客观说,是建文帝的
草率削藩激化了中央皇室与地方实力派藩王的矛盾,所以这里面没有什么正义与非正义。当时中国历史尊崇“正统”,又同情文化人,所以舆论往往站在建文帝一边。
说到底,是朱元璋的自私造成的悲剧。朱元璋本来自以为已经安排好接班人,精心培养了太子朱标,朱标也具备了接班人所有的优秀品质、崇高威望和卓越才能,是一个优秀的接班人。但是天意弄人,朱标死在朱元璋前头,打乱了朱元璋的所有安排,于是朱元璋进行了史无前例的杀功臣,说到底就是为了子孙扫除隐患。他因为对朱标的爱,执拗地立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为皇太孙,放弃了最年长最有战功威望最有实力的皇四子朱棣。坐立不安的朱标庶子建文帝与名义上的最年长朱元璋嫡子朱棣的矛盾已经是不可调和的。这一说这一场斗争,就是朱元璋一手埋下的种子。所谓“靖难”是朱元璋立下的国策。朱元璋为防止屠杀功臣的后遗症,规定诸王可移文中央捉拿奸臣,必要时得奉天子密诏,领兵“靖难”(意为“平定国难”)。同时为防止诸王尾大不掉,明太祖也允许今后的皇帝在必要时可下令“削藩”。所以朱棣与建文帝的战争,这就是皇家的内部斗争,没有什么是非可分。但是由于有了方孝孺,舆论几乎一边倒,倒向了建文帝。
但是平心而论,方孝孺在“靖难之役”发生前,并不是削藩的激进派。激进派是齐泰和黄子澄。
1398年明太祖驾崩,皇太孙朱允炆即位,年号建文,为巩固皇权,与亲信大臣齐泰、黄子澄等密谋削藩。周王、代王、齐王、湘王等先后或被废为庶人,或被杀。同时以边防为名调离燕王的精兵,准备削除燕王。结果燕王朱棣在姚广孝的建议下以清君侧,靖内难的名义起兵,最后迂回南下,占领京师,是为靖难之变。朱棣即位,即明成祖,年号永乐。建文帝朱允炆在宫城大火中下落不明。
所有的历史资料都不能证明方孝孺是建文帝削藩的主谋。
明代清流概说4方孝孺与“靖难”之削藩
苏州玄妙观方孝孺无字碑,下同。
明代清流概说4方孝孺与“靖难”之削藩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