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在黄州5
——读苏札记之十一
我楚狂人
二、黄州的朋友3
元丰六年(1083)五月,徐君猷赴湖南上任,杨寀(字君素,生卒年月及籍贯不详)接替黄州太守之职。像前两任太守一样,杨君素对苏东坡关怀有加,在临皋亭南面为苏东坡建了三间大瓦房,苏东坡将其取名为“南堂”,这便是苏东坡在黄州除定慧院、临皋亭、东坡雪堂外的第四处住所。
次年三月,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元祐二年(1087年)十二月,翰林学士知制诰苏东坡无比思念杨君素和黄州父老,在京师作 《如梦令·寄黄州杨使君》二首:
为向东坡传语,人在画堂深处。别后有谁来?雪压小桥无路。归去,归去。江上一犁春雨。
手种堂前桃李,无限绿阴青子。帘外百舌儿,惊起五更春睡。居士,居士,莫忘小桥流水。
苏东坡在黄州生活的四年多时间里,结识了陈君式、徐君猷、杨君素。这三位太守,他们慰藉、温暖了苏东坡的黄州岁月,使他由最初的惶恐纠结,逐渐变得豁达,造就了一个苏轼达观自适的苏东坡。
有一个疑问,那就是苏州人常说的“黄州太守闾丘孝终照顾黄州时期的苏轼”一事,似乎从所见到的资料,都没有有关苏轼与闾丘孝终在黄州交集的证明。这个问题我在后面会再说。
苏轼很幸运,在黄州遇到的三位知州都是仁厚君子,对待他十分礼遇。这说明北宋士大夫的基本队伍是好的,像制造乌台诗案的沈括、李定、舒亶被还是不被人认可的。同时客观上也有原因,其一,黄州是穷乡僻壤的下等州,这里天高皇帝远,不被人瞩目。其二,到黄州做官的都是不被重视的官员,他们乐得清高,不必落井下石讨好权贵。其三,黄州主官在政治上基本上已经是终点,事实上,陈轼退休三年就去世了,那时苏轼还没有离开黄州。而徐大受离开黄州半年就在湖南任上去世。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