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婺剧风雅人——邵建伟
2007-12-06 18:43阅读:17,806
□□生于1962年的邵建伟,其父亲是一位业余二胡高手,其母亲能唱十几出戏。在
如此熏陶下,邵建伟兄妹都会来一两段戏曲。1979年,邵建伟的妹妹要考衢州婺剧团。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衢州婺剧团赫赫有名的婺剧小生楼冬梅竟一眼看中邵建伟。于是,专程来应考的妹妹没考上,陪考的哥哥懵懵懂懂地倒考上了。
□□衢州原有婺剧、越剧、杂技、歌舞和木偶五个专业剧团,后仅存婺剧一个团。至1951年,著名小生王金龙重组乱弹班时,不少艺人已沦为乞丐。1954年5月,婺剧团正式在衢州登记落户,其命运一直多舛,1978年10月恢复原建制后,衢州婺剧团成为我国唯一保存浦江乱弹之脉的剧种,其戏曲音乐之完备,堪称一代之新声。
□□衢州市区天皇巷是一条典型的江南小巷。洁净的路面,两旁飞檐耸脊,在天皇巷深处的衢州婺剧团,其戏音袅袅弥漫……多少年来,邵建伟甚至熟悉天皇巷的每块石头。学戏的过程是艰苦而枯燥的。在最初的几年中,邵建伟一直在跑“龙套”,他也常蹀躞在幽深的天皇巷,想像有一天能在舞台上威风凛凛,独当一面。拉嗓子、压腿、练功……邵建伟觉得很没劲。有一次,竟不告而别,连夜逃回家。父亲的一顿责打,可真把邵建伟打“醒”了。从此邵建伟一心学戏,十年面壁图破壁。邵建伟在名师朱广才的指点下,终于在《辕门斩子》中饰演杨延昭。一种蕴蓄许久的感觉上来了。架式魁梧,唱腔善用气口,断绝处藕断丝连,高低曲折,引得一批婺剧团老观众连声夸好。
□□此后邵建伟便一发而不可收,在《薛刚反唐》中演徐策、《齐王斩后》中演田忌、《秦香莲》中演陈世美、《唐宫怨》中演李渊……
□□1996年,省文化厅举办首届婺剧节,邵建伟为演好《钱江东去》的主角钱(亻叔),使人物从剧本平面“立”起来。邵建伟查阅了《钱江东去》所涉及的民俗、
穿戴、官职等,并深入理解钱(亻叔)此人:钱(亻叔)作为一个冷静且较为清明的政治家,在赵匡胤大兵压境的严峻形势下,首先考虑的是国家和老百姓。但要交出土地、臣服于人,内心又是痛苦的。他为了吴越免受生灵涂炭而无奈选择纳土归宋的路,当然他还要看看赵匡胤是不是有道明君,这一点也区别于迫于武力而臣服的投降者。正是在演的时候对尺寸了然于胸中,邵建伟才对动作、唱腔、念白作真情地灌注,并动之以心扉,终于荣获省婺剧节演员一等奖。
□□着手成春
□□随着消费文化的兴起,
加载中...
内容加载失败,点击此处重试
中国传统戏曲本身进入80年代中后期,便感到自身价值的迷失。如何找到一个“端口”呢?1990年一个平凡的夏日午后,邵建伟开始尝试编剧。他一声不吭地写了一个反映“乌引”工程的现代小戏《高老七捐款》,并自编自演,参加市里会演,孰料竟获得优秀奖。戏虽是小戏,但一出手就出彩,邵建伟备感鼓舞,便更加勤奋,接连创作了多个剧本:《唐宫怨》、《芙蓉山传奇》、《观音传》、《金鞭记》、《爱的呼唤》、《血债》、《姜旺财让田》、《铁面御史》……他的本子有生活、有戏、有人情味、通俗易懂、可看性强。1995年,邵建伟创作的现代戏《女会计》获省“改革之光”征文大赛提名奖。
□□衢州婺剧团在1983年以一出《梨花狱》在省首届戏剧节打响后,沉寂了近十年。1995年,为了在省第六届戏剧节上打响,邵建伟把目光投向了衢州籍抗金名将徐徽言。《徐徽言》在1993年就由老编剧周洪良及其子周骏创作而成。邵建伟在翻阅了《中国名人大辞典》、《二十五史.清史稿》的基础上四易其稿。由原来的敌我双方正面战场、正面冲突拉到徐徽言家庭中的感情纠葛。由原来单纯表现徐徽言的忠勇之气改为表现对金抗争中的大义灭亲。并通过以徐徽言为中心的夫妻、翁婿、郎舅三对矛盾的感情演变、冲突来体现主题,塑造了性格鲜明的人物。同时,他还精心设置了一系列环环相扣的悬念和跌宕起伏的情节。
□□柯灵在《文苑絮语》中说:“情节是生活诗意的概括。”正是这种不是生拼硬凑、矫揉造作的匠心,使《忠壮公徐徽言》富有鲜明的人物性格和亮丽畅达的语言艺术,终于获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提名奖。类似的奖很多,大型现代剧《交警之家》、《陶行知》获“改革之光”征文三等奖,邵建伟还被荣获衢州市跨世纪学科带头人、市“十佳”文化工作者、市首届“金穗杯”戏剧之家称号等。
□□作为市剧作家协会副主席、市婺剧团副团长的邵建伟,总把时间安排得很紧,戏的魔力和魅力总让他无法割舍。对于演出和编剧,邵建伟说,所谓格调,不仅是有生活,有感情,更需要智慧,智慧的灵光在不懈的追求中。
给此博文留言吧!
有机会上热评榜!
攒金币兑换礼品!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