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运动医学指南》:心血管疾病运动处方
2024-12-08 06:07阅读:12
不久前,我国首部《心血管运动医学指南》发布,将运动比作“医药”。对心血管疾病患者而言,运动处方也应像药物处方一样,个性化定制“剂型”(运动项目)和“剂量”(运动强度),获得最大化效益和最小化风险。
制定“运动处方”时,通常需考虑以下三点。一是患者基础健康状况,如年龄、体能水平、是否有其他并发症等。二是运动类型,如有氧运动、力量训练等。三是运动强度、频率和持续时间等。对于有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等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者,以及慢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等心血管疾病患者,《心血管运动医学指南》分别给出以下运动建议。
1.高血压:运动可降低高血压患者的交感神经兴奋性,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减少血管收缩和增加血管扩张等。建议患者每周进行2~3次肌肉强化运动,包括举哑铃、深蹲等,同时选择散步、慢跑、游泳或骑自行车等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每周5~7次、每次至少30分钟。运动要循序渐进,避免突然剧烈运动导致血压急剧升高。血压控制良好但心血管疾病风险较高和(或)有靶器官损害者,以及血压未控制好者,不建议进行高强度运动。
2.血脂异常:包括胆固醇或甘油三酯水平异常。可进行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或跑步(时速达9.66千米)、打网球(单打)等高强度有氧运动,每周5~7次、每次30~60分钟。同时每周做2~3次、每次30~60分钟肌肉强化运动。
3.糖尿病:运动可提高胰岛素敏感性,促进葡萄糖利用,从而控制血糖、减少并发症并改善预后。患者最少可从每次运动10分钟起,视情况
加载中...
内容加载失败,点击此处重试
逐步达到普通人的运动强度或更高强度。如果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应保护双足,避免长时间徒步、慢跑以及过度锻炼平衡力的运动,尽量选择不负重的骑车、游泳等运动;糖尿病合并视网膜病变者,避免剧烈、高强度运动。
4.慢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其中包括稳定性劳力型心绞痛、缺血性心肌病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发病后的稳定病程阶段。此类患者运动前,应先对运动诱发不良事件的风险进行分层。如果风险低,可遵医嘱进行足球、篮球等竞技运动,或散步、骑车等休闲运动;若风险高,不建议参与竞技运动,但可考虑进行休闲运动,休闲运动的强度要以不引起缺血症状为准。若运动时发生典型心绞痛,休息或服用硝酸甘油后缓解,提示运动诱发心肌缺血,要暂停运动并调整运动处方。
5.主动脉病变:部分有主动脉病变的患者能从中低强度运动中获益,但高强度运动可使患者心率增快、血压升高、血管壁张力增加、主动脉扩张,增加急性主动脉夹层风险。因此,建议患者运动前先进行运动试验,评估心率及血压反应。有主动脉夹层延展和主动脉瘤破裂风险的患者,不适合进行抗阻运动和有氧运动。
6.房颤:此类患者运动时,若心室率过快,可能引发头晕、心悸、晕厥及乏力等症状。一旦出现相关症状,应立即停止运动并接受相关治疗。另外,接受导管消融术的房颤患者,若术后1个月内未复发,可逐步恢复运动;接受抗凝治疗患者,不建议参与任何可能涉及直接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