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叶氏渊源(陆河叶氏族谱)
2014-09-26 19:58阅读:29,172
X 叶姓,在宋朝百家姓中位列第2571987年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杜若甫袁义达根据有关资料研究后认为,按人数多少排列,叶姓位居当今100大姓的第49位,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41%
叶,据说文:叶,草木之叶也按,所谓叶,即指植物生长的叶子宋人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注音为:叶,失涉切,今音枝叶之叶,盖摄叶音变也关于叶姓的由来,汉代应劭风俗通义·姓氏篇概述说:沈尹戌生诸梁,字子高,食采于叶,因氏焉唐林宝元和姓纂载:风俗通:楚沈尹戌,生诸梁,字子高,食采于叶,因氏焉吴志有都尉叶雄南宋郑樵通志·氏族略将叶姓划入以邑为氏之列,认为叶氏旧音摄,后世与叶同音风俗通:楚沈尹戌生诸梁,食采于叶,因氏焉吴志有都尉叶雄由此可见,叶姓是因春秋时楚国贵族沈诸梁的封地在叶邑其后裔以邑名为姓氏而产生的,并且叶姓与沈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故后世的有些叶姓家谱说:沈叶同宗考之典籍,沈姓大体上有三个源头那么,与叶姓有密切关系的沈姓到底属沈姓哪一支?沈诸梁究竟出自何姓呢?
按有关资料,沈姓主要是出自古沈国,其中一支出自赢姓(或说姒姓),系以国为氏据左传·昭公元年:昔金天氏有裔子昧,为玄冥师,生允格台骀台骀能业其官,宣汾洮障大泽,以处大原帝用嘉之,封诸汾川沈姒蓐黄,实守其祀今晋主汾而灭之矣由此可知,沈国是一个很古老的国家,与蓐黄姒等皆为少吴(金天氏)之后,地在今山西汾河流域其国为晋所灭,沈国宗族后裔以国为姓,形成最早的沈姓少吴之后为赢姓,因此这支沈姓
加载中...
内容加载失败,点击此处重试
源出赢姓但后世有些学者认为此沈出自姒姓,这是误读左传之文所至如南宋郑樵通志·氏族略就将沈列入周异姓国的姒姓,这是将金天氏之后的沈国与后来在淮河流域活动的姬姓沈国相混,并误读上引左传之文所至对此,近人徐少华在周代南土历史地理与享化一书中辩驳道:其一,沈姒蓐黄乃四国之名,杜预有明确的注解,不能读为沈姒蓐黄;其二,昭公元年之沈,传文明言为金天氏之后的汾川者,为晋所灭,不但与淮域沈国族系地域不同,且亦姒姓之国,郑樵此说纯属附会,不能成立
据文献记载,周代还有一个沈国在淮河流域活动,为姬姓沈国清朝人张澍按:沈,直深切,为台骀实沈之后,在汾川,与平舆之沈为文王第十子聃食采平舆音审者不同认为按读音,山西汾川的沈国之后与河南平舆的沈国之裔不属同支,应另为一姓
平舆之沈出自姬姓,也是以国为氏史载周代有姬姓沈国,位列子爵,又称沈子国据世本·氏族篇云:沈,姬姓但此话语焉不详周时姬姓封国甚多,有为文王子孙,有为武王子孙,还有周公子孙的封国,姬姓沈氏究竟属于哪一支脉?据元和姓纂记载:周文王第十子聃食采于沈,因氏焉今汝南平舆沈亭,即沈子国也唐兰先生据沈子也簋铭的记载,在西周青铜器铭文分代史徵一文中指出:广韵邵口思姓解唐书·宰相世系表等并说:周文王第十子聃季食采于沈实际是六朝谱系学家误以为聃耽同字而加以附会的聃季的聃,从冉,应读如南,现沈非一字现在见到这件铜器,,才知道沈国是周公之后但在左传里,周公之后除了鲁之外,受封的只有凡蒋邢茅胙祭六国,沈国可能是蒋国分封出去的按此说法,位于今河南平舆县一带的古沈国实为周公之后,但是否为蒋侯的分支尚待证实依笔者推测,平舆之沈本系东夷的一支,为赢姓,该国可能于周初为周所灭,并将其地分封给同姓支庶当时在淮域还有同属东夷集团的江黄诸赢姓小国,均在其附近,决非偶然春秋时的沈国地域在今平舆沈丘一带,故城位于古汝阳县东北今平舆县境内的洪河流域在今平舆县城北20公里的射桥乡古城村有沈城遗址,其平面略呈长方形,南北长1500米,东西宽1350米,总面积2.1平方公里春秋时期的沈国是一个小国,位于蔡陈宋郑诸大国肘腋之下,在隙缝中求生存,国小势微,倍受欺凌在晋齐楚吴争霸过程中,沈依附于楚国,因而多次受到中原诸侯之师的讨伐,战祸连绵,深受其害沈国亡于鲁定公四年(公兀前506年),左传·定公四年载:沈人不会于召陵,晋人使蔡伐之夏,蔡灭沈蔡公孙帅师灭沈,以沈子嘉归,杀之当时晋定公以盟主身份,召集诸侯在召陵(今郾城东)盟会,共商伐楚之计,沈国不来参加,从而招致灭国之祸由于蔡国是受国指使灭沈,所以,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直言沈为晋所灭今平舆县沈国故城内,还保留着押龙沟绑龙桩和斩龙台等遗址沈子嘉之后,逃奔楚国,为不忘亡国之恨,以故国沈宇为氏,形成沈姓此为姬姓之沈
沈姓另一支出自芈姓,为楚国王族之后,系以邑为氏楚,周代芈姓国关于楚国的由来,屈原在离骚中追述楚人的先祖时曾说: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日伯庸高阳氏乃上古帝王颛顼之号,伯庸即祝融的后裔,屈原谓楚人是颛顼和祝融的后裔据司马迁史记,楚世家载: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氏
颛顼曾孙重黎在帝喾高辛氏时任火正,因功受封为祝融后帝喾又以重黎的弟弟吴回接任火正,为祝融吴回有子陆终,陆终第六子季连,芈姓,是楚人嫡系祖先季连之世,楚人已经形成酋邦王国,居于楚丘芈姓楚人早期的活动地域大体上在今河南省滑县濮阳及山东曹县一带楚人曾经居于荆木丛林之中,因而又称为荆或荆楚季连部落从居楚丘时起,就不再称芈姓部落,而改称楚或荆楚了楚人先居楚丘,后迁有熊,再徙于鄢,又经叶(今河南叶县)进入方城,最后到达丹淅之会处,以中原南部边陲的丹阳为居地,并在此建都立国
通志,氏族略载:楚有沈邑,楚庄王之子公子贞封于沈鹿,故为沈氏其地在今颍州沈邱此说有误实际上,公元前531和公元前447年,楚国曾两度灭亡蔡国并最终将蔡吞并,沈国故地于是为楚所有楚灵王于公元前531年灭蔡后,曾迁沈等六小国于楚之荆山内地,两年后,楚平夺得王位,又将这六小国放回淮域故地复国楚公子贞所封之地即沈国故地,在今河南平舆,与颍州沈邱无任何关系沈邱即沈丘,春秋时名寝丘,属楚国,故地在今淮滨临泉一带张耀征春秋沈国故城位置考辨一文指出:安徽省临泉县境的所谓春秋沈国故城,实为春秋楚国寝丘,地近胡国东汉名固始隋代于弋阳郡蓼(城)置固始,该故城废时陆路交通工具不便,漕运发达,继于颍水之滨的军事重镇丘头(武丘)置沈州与沈丘县,原固始县的主要区域分别改属颍州的汝阴县和沈丘县寝丘故城改属汝阴县所辖
自楚公子贞受封沈邑任邑尹之后,其子孙便以邑为氏,形成沈氏后来人们将沈和尹(官职)合称为沈尹在左传中曾频繁出现沈尹二字,如,鲁宣公十二年(楚庄王十七年,公元前597年),沈尹将中军,此后还有沈尹寿沈尹封沈尹朱等人鲁定公四年(楚昭王十年,公元前506年)楚左司马沈尹戌在与吴国军队打仗时战死,楚昭王封沈尹戌之子沈诸梁为叶邑尹,食采于叶(今河南叶县南)史记·楚世家,集解云,楚邑大夫皆称公,所以沈诸梁被称为叶公叶公后平定楚国内乱,终老于叶,他的子孙以他的封邑为姓氏,形成叶姓于此可见,沈叶同根之沈属芈姓,沈诸梁本姓芈,实为芈姓沈氏,所以叶公之后以邑为氏的叶姓出自芈姓
至于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说的叶姓出自姬姓,沈诸梁为姬姓之后的说法,实为误解据该书云:沈氏出自姬姓周文王第十子聃叔季,字子揖,食采于沈,汝南平舆沈亭即其地也,春秋鲁成公八年(应为鲁定公六年)为晋所灭沈子生逞,字循之,奔楚,遂为沈氏生嘉,嘉字惟良,二子:尹丙尹戊(疑为戍)尹戊字仲达,奔楚隐于零山,为楚左司马生诸梁,诸梁字子高,亦为左司马,食采于叶,号叶公一些叶姓家谱即据此认为叶姓出自姬姓,并将聃季列为叶姓第一世始祖,奉尹戊为第四十五世祖事实上,聃季为聃姓始祖,其后还有冉姓另据左传载,鲁昭公二十三年(公元前519年),沈子逞追随楚师伐吴,于鸡父(今固始县东)成为吴人的俘虏,断无奔楚之理蔡灭沈时(公元前506年)是沈子逞的儿子沈子嘉在位,沈亡国后奔楚的应为沈子嘉之后,此时方有可能遂为沈氏因此,郑樵在通志中曾对新唐书的说法进行了批驳,认为此皆野书之言盲,无足取也
叶姓并非以邑为氏一源南宋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载:后汉日南徼外蛮叶调,赐金印紫绶吴志孙坚有都尉叶雄,即其后也此言东汉时日南郡边界外有一个叶调国,曾被东汉朝廷赐给黄金铸造的系有紫色丝带的印绶东汉末年孙坚麾下有个叫叶雄的,就是叶调国的子孙叶调国,故地在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或苏门答腊岛,东汉永建六年(公元131年)曾遣使至中国,建立友好关系由此可见,叶调国人有来中国定居者,就以叶为姓
总之,叶姓的始祖为叶公沈诸梁,沈诸梁出身于楚国贵族,系芈姓沈氏之后,因此,与沈姓有密切关系的叶姓也是来源于芈姓沈诸梁宰叶后,政绩卓著,深受当地百姓的爱戴,他也成为叶姓历史上的第一位名人,并为叶氏后人所尊崇随着历史的发展,原是汉族姓氏的叶姓也为其他民族所共有,如今满德昂彝蒙古土家锡伯保安回苗等民族和台湾土著中都有叶姓而天下叶姓人的共同标记叶宇,则源于今河南叶县(古叶色)毫无疑问,叶县,是当今叶姓人的祖根和起源地
古迹遗址及题字
问政处遗址在河南省叶县,是叶公向孔子问政的遗址公元前489年,孔子在陈国讲学,叶公听说后,以楚昭王的名义派人至陈请孔子游楚年已63岁的孔子,经过蔡地来到叶邑叶公非常高兴请教孔子:怎样才能把国家政事治理好?孔子答曰:近者悦,远者来
叶公祠在河南省叶县
孔子溺车湾,晒书台遗址,叶县志载:溺车湾在县东四十里,相传孔子溺车于此,旧有庙,今废基址犹存晒书台在县北十里,相传孔子晒书于此,旧有庙,后废
叶公墓陵园楚叶邑位于今河南叶县镇清光绪叶县志载:叶故城在县南三十里,今旧县镇,春秋时沈诸梁邑也清一统志:今叶县南三十里,名旧县店,春秋时楚邑,楚昭王以叶封沈诸梁叶公墓在今旧县镇我国的叶姓即源于此
叶氏后裔叶健民书丹:叶氏之根,根深叶茂
叶选平为叶公沈诸梁考论题字:叶公故里
明代牛凤诗云:
神物由来拒易求,子高何事得同游
漫传牖窥惊千载,争似腾天润九州
漠漠荒台淹岁月,茫茫幻语播吟讴
水官失职无从问,安得司空却姓刘
在本文完校时,心驰神往于古今,特以诗纪之:
叶公叶县叶姓源,叶茂根深频繁衍
造福黎民承祖训,丰碑耸立人心间
叶氏统宗世谱前有一段跋:按叶氏系出姬姓周武王弟曰聃季食采于沈春秋时讳尹戌者为楚司马子讳诸梁字子高楚为叶县尹号曰叶公卒葬县之城南三十里子孙遂改沈为叶氏云该跋清楚地说明,叶氏由姬姓到沈姓,春秋时因沈子高当叶县令而称叶公,为此沈姓改为叶姓,这就是叶氏演绎的历史渊源;叶姓家谱介绍
家乘即家谱,又称家传、氏谱、宗谱、族谱等,是记载各个姓氏家族子孙世系传承之书,具有区分家族成员血缘关系亲疏远近的功用,是我国封建宗法制度的产物。随着历史的发展,家谱由官修变为私修,所录内容不断丰富,其功用也不断增加和变化。如今,家谱同各姓氏的郡望、堂号一样,不仅为区别姓氏源流,作为数典认祖、研究历史、地理、社会、民俗的参考资料,它还是姓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叶姓族谱的编修始于何时,已无从查考,就目前所见资料看,当在汉代就有了叶姓族谱,《梅州叶氏源流》载该族53世祖望,“字世贤,汉光禄大夫,灵帝时弃官隐居。建安二年渡江徙丹阳,宗谱源流自望创修”。蔡邕曾为之作序说:“……沈诸梁公,生于春秋,超迈等夷,尝慕孔子之道,而不得亲炙者,由子路之援引也,及为令尹司马于楚有功,封于叶,固以为姓,而为国之栋,故董仲舒于建元二年壬寅四月,作叶氏世爵赋,称其代不乏人……
东汉灵帝中平六年(189年)岁在己卯十一月议郎绍进爵光禄勋蔡邕伯喈顿首拜序。”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政治、社会、婚姻等方面注重出身门第,强调血缘关系的尊卑,修谱之风兴起,不但官方专设谱局编修各姓族谱,而且民间也广修家谱,此时的叶姓家谱当不在少数。隋唐开科取士,旧士族纷纷衰败,许多族谱在乱世中散佚。宋元明清各代,私修家谱风行,民间撰修有大量家谱,但保存下来的族谱多为清以后的,以叶姓族谱为例,《中国家谱目录》(国家档案局二处,南开大学历史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图书馆合编,1997年9月中华书局出版)收录现存全国各地图书、档案部门的
180种叶姓家谱和《上海图书馆藏家谱提:要》(上海图书馆编,2000年5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收录的92种叶氏族谱中,清以前编修的仅有8部,其余均为清代和民国时期所编修。
给此博文留言吧!
有机会上热评榜!
攒金币兑换礼品!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