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京山三大古寺庙之太阳寺
2014-11-19 10:59阅读:4,340
X
太阳寺,又名太阳长庆禅寺,位于湖北省京山县北陲大洪山脉太阳山东南谷地,是京山历史上最大的寺院。明代马瑛《重修太阳寺记》称:“环京山皆山,而此山(太阳山)最高,遍京山皆寺,而此寺独大,是亦天下奇观也”。
太阳寺始建于唐贞元年间,复修于唐长庆年间,故名太阳长庆禅寺。宋开禧二年(1206年),敕遣侍郎苏公复修,明洪武年间(1380年前后)重建,清康熙癸卯秋(1663年)竞陵僧古锋主持重修。解放前后,寺毁,仅存龟碑两座。太阳寺座落地理位置非凡,古有“九龙下海绕太阳、三狮把口锁寺门”之称。太阳寺四面环山,有九道山梁环卫寺庙
加载中...
内容加载失败,点击此处重试
;寺口三峰高耸,左二右一,交错锁口;后有许家寨山峰矗立,悬崖峭壁,犹为雄奇。
原太阳寺院占地面积近30余亩,殿堂僧舍100余间。主体建筑大雄宝殿48根柱头落脚飞檐翘阁,金碧辉煌,极为壮观。另有祖师殿、伽蓝殿,观音殿,东方丈、西方丈、官客堂、钟鼓楼等殿宇楼堂雕梁画栋,错落有致;门楼牌坊、屏墙俑壁、佛像雕塑、字画楹匾等精工神作,气宇轩昂。太阳寺是佛教圣地,历来香火旺盛,周围数百里都有虔诚男女奔赴烧香敬佛、许愿求神。每年三月初三庙会更是太阳寺游客盛期,届时香客商贩络络不绝;寺院钟磬不断,香烟缭绕,热闹非凡。
太阳寺依山傍水,风景宜人。寺后有高峰许家寨,此峰又叫绿林寨、太阳山。山高884.9M,称为“江汉屋脊”。西汉末年(公元17年)为反抗王莽统治,新市(三阳康家榜)人——王匡、王凤揭杆发起西汉农民大起义,如今寨上仍存有点将台、练兵场及城门哨所等。
绿林寨东山下有二级四淌,第一级邓家淌、余家淌、烧箕淌,三淌汇聚第二淌——白布淌。白布淌一年四季泉瀑不断,从近百丈高的悬崖直泻而下。大雨季节凭高作势,啸天嘶谷,犹如天河落坠,观者惊心动魄。白布淌右侧有一深谷名叫“车筒沟”,两边山壁陡峭,高达近10丈,沟长近1000米,宽处有丈余,窄处仅1米余,真可谓天造地设,鬼斧神工。平日清晨云雾缭绕,如入仙境。其右侧山崖有一山洞,名曰“老鱼洞”,传说有一鱼沿河上水,跳跃过猛,跳到山崖洞里,天长日久,变成了老鱼精。此洞于半山崖中,上下无路,只能附藤攀援,好不险峻,洞中有一大厅,是历代避难处所。白布淌左侧山崖上有一奇观,曰“螺丝转顶”。一条羊肠小道拾级到山崖下,路断,唯从山崖下进洞,此路就像螺丝转顶一样延伸至山顶,路段5丈余,路旁山石嶙峋,别有风趣。
白布淌下有一平地,谓“何家冲”。这里四面环山,悬崖峭壁,古木参天,山泉回响,鸟兽聚栖,空气清新是休闲避暑佳处。冲口筑有水坝,人称“太阳池”,池内有银鱼、鳊鱼,可供垂钓。水坝下一条小河承载着溪流穿越山谷,绕经太阳寺,直奔太阳湖(高关水库)。这条河流或宽或窄,或急或缓,常年不断。两岸松竹滴翠,古藤毓秀,可点舟荡波,一览风光。
附一:
重修太阳寺记
乡贡进士里人沅阳道人马瑛撰文
太阳寺居郢州京山县北九十里深山之中,山脉本终南山至太狱衍派洪山根据八十里即为太阳山志不知何朝所建逮宋未元初,寺规宏辟,鄂郧诸国皆自罗汉岭路达襄郢房邓及东西二京宋志可考,迨开禧二年
遣侍郎苏公修葺建,名长庆苏竟客死于此,葬于寺之东谷,墓碑存焉,寺至今殿东有厨可容五百余僧,内有古石槽,说者谓普贤灵异凡斋疏入内,不待烹调,此石尚在,恐或然也,此寺僧弥百余,殿宇千楹,佛像万状,土田数百亩,镣峰峦则凌云,万万悬削临千仞,其山麓迤迤百里,后有王莽洞,前有武台山,东有川冈西有霍口层巍叠嶂古木参天,遮云蔽日,而寺据其穷谷之中,山洞有泉瀑布下流,蜿蜒绕山门,出谷口十里许,人大河余尝登之以观其概攀罗扶杖险峭可骇,半山之中,险崖深谷,犬吠鸡鸣,环山而居者数百家,言动浑朴,似非人世,而早迄午由鸟道纡回,方共齐其巅少憩,纵目四望苍菌,众山皆下,东则郧鄂汉沔湖山离远南则县治咫尺,山水纡徐西则襄鄂葱郁,荆山隐峙北,则太和远隐洪山峭立,其山巅寨址为宋元一方避兵之所,吾父由三汊河居此山士数年,而余亦生长于此山之上,及天戈扫除红巾靖四郊之垒,父子始卜居于太阳畈遂家焉,先朝有长老日春公辟居于畈者甚众,皆宦族也,夫环京山皆山,而此山最高遍京山皆寺,而此寺独大,是亦天下之奇观,然乃与众山相混淆,而名不擅于天下者,大抵山藏僻隅,路非通卫,而无杰人羽客以灵之也,当代创建寺,制则长老明兹故殿宇,绀碧佛像蹲踞瞻之,使人扳命,且剑造诸作焕然一新,力虽出于檀,那而功实倍于昔日,余一日宿寺中,老僧以寺记属余,余山人也,父子幸福、以全活使孙子得以奠安于太平之世者,兹山之力也,义不容辞,故敢据首尾,据形胜,按事迹,按事迹桥石于寺,然四方游士爱临山川者或有采焉
大明永乐六年(一四O八)春三月报立
皇明嘉靖十十一秘黄道 王宣庆八月吉日立
附二:题太阳寺景区诗词录
长庆寺遇常州阮秀才
七律 唐 许浑(注)
高阁晴轩对一峰,毗邻书客此相逢。
晚牧红叶题诗遍,秋待黄花酿酒浓。
山馆日斜喧鸟雀,石潭波动戏鱼龙。
上方有路应知处,疏罄寒蝉树几重。
注:许浑,唐许国师后,家丹阳,字仲晦,登太和进士、大中,为监察御史,历礼部员郎,陆郢二州刺史。所至有善政、工诗。有别墅在京口(山)丁卯桥,诗名《丁卯集》(《历史名人辞典》按语:《唐书》宰相世表,国师为安陆许氏,浑为其后,迹应出于安陆,则安陆其原籍,丹阳乃其侨之地也)。此词是许浑为郢州刺史过此所作。
游太阳寺
明 王格(1)
杖藜之度访云门,(2)
琪树琳宫日转繁。
白发自怜频岁短,
淄衣旧识几人存。
春深林鸟迎花露,
夜久空香落酒樽。
坐倚绳床寻内典,(3)
翻残贝叶欲忘言。
(1)王格,明代官员,字汝化,京山人,嘉靖五年进士,选为庶吉士,后任永兴知县,升河南佥事,分巡河北。世宋皇帝南巡时,因不肯行贿触怒宦官。适逢行宫失火,受株连。被捕杖刑,并贬谪。嘉靖十八年,受命撰《承天志》(承天府治所在地在今钟祥)穆宋时任太仆寺卿。不久辞官归籍家居五十余年,从事著述。至老不辍。有《少泉集》三十三卷传世,卒年94岁。
(2)云门、云门宗,佛教禅宗南宗五家之一。五代文
创始于韶州云门山永泰禅院,故名。指佛寺。
(3)内典,佛教徒称佛教的典籍为内典,佛教以外的典籍为外典。
附三:
京山县太阳山禅寺记
现存京山县三阳镇太阳寺村有一太阳山禅寺记碑。碑高1.9米,厚0.19米,综色石质。刻于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王格撰文,周珫篆额,马贞元丹书。碑身周边刻有精细花纹,碑文阴刻楷书19行,满行41字,记叙太阳寺之历史及住持重新恢宏庙貌、兴盛香火的功德。碑石风化严重。碑曰:
太阳山在京山县北九十里。禅寺在太阳山之阳,北对武当而大洪诸山列焉,南望京源而武台众峰峙焉,东窥郧鄂之墟,西连襄郢之野,中则有泉瀑下流,十许里汇为河,东南人于汉。其余毕崖小洞如子孙之从祖父者,难可胜数。寺不知朝代所起,初富水废县治,其前故宫街通焉。宋开禧年间,踢寺名曰“长庆”,命苏传郎重修,死而留葬。今殿东有厨,可具数百憎食。内有石槽。相传为普贤之异,可不火而炊,然石断靡微矣。繇宋以来多名僧,有如汉禅师、警延明安禅师、行遵禅师,是禅师增圣名人;达官有王文康公、张员外、李附马、张都尉及太守陈纯夫、蔡积、张商英、郭辑,或游或寓,咸有述作。皇朝初,棒芜之后,开之者则憎明兹。厥后,永乐中有得运,正统中有志密,诸僧相继修茸。成化中有法安,益大恢拓。故今殿堂楼舍,像设彩绘,秩乎可传于数十年之后,安之力为多,而里人高州故节推,吴君敬止,不时捐资财为助,嗣安而兴焉者,是为证秀。秀俗姓马氏,高大父瑛,湖广乡试第,三人其先以避兵居山下,恃山为固,今族于县甚著,居县南宾,乾元、坤元、贞元辈,并博士弟子员蔚有文,称亦瑛后。秀既衣缁,勤疆雅朴,赀用颇温,叹日:“山兴于寺,寺兴于僧,僧有余力而费寺之务者,榛山秽佛,内典所弃。故顷岁以来,自衣食之余,悉归营建。其创作有地藏殿,上悬钟虡,下设话像,壮丽甲一寺,及诸所润饰,摩一而足,遂使禅风大振,山色改观。如传灯之说不诬,六祖之名可增,则兹山数百年当属之谁矣!嘉请二十年,秀团贞元草状,属余为记。
皇明嘉靖二十一年龙集壬寅秋八月吉日立
给此博文留言吧!
有机会上热评榜!
攒金币兑换礼品!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