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和语文老师较劲——“射者中,弈者胜”该作何解

2008-06-06 08:55阅读:
和语文老师较劲——“射者中,弈者胜”该作何解

前两天和女儿一起研读欧阳修《醉翁亭记》,不料对文中“酒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座而喧哗者,众宾欢也。”之“射者中,弈者胜”一句,老甘和女儿发生了理解上的分歧。

资料链接:投壶、射覆、弈

“投壶”是我国较早的酒令游戏之一。其法大概是在酒席上设特制之壶,以壶口为目标,宾主每人持矢四支,依次投入壶中,以投中多少决定胜负,负者饮罚酒。投壶既是我国古代宴会时的一种酒令游戏,也是一种风俗礼制。《礼记·投壶》记述最详,有云:“投壶之礼,主人奉矢,司射奉中,使人执壶,主人请曰:某有枉矢哨壶,请以乐宾。宾曰:子有旨酒嘉肴,某既赐矣,又重以乐,敢辞。主人曰:枉矢哨壶,不足辞也,敢固以请。宾曰:某固辞不得命,敢不敬从。宾再拜受。”可见投壶之前宾主之间的客套礼数颇多。言及投壶之方法具物时有云:“壶头修七寸,腹修五寸,口径二寸半,容斗五升,壶中实小豆焉,为其矢之跃而出也。壶去席二矢半,矢以柘若棘,毋去其皮。”又云:“筹(即壶矢),室中五扶,堂上七扶,庭中九扶。” 明代吴安国《累瓦二编》卷之十二应谐有一篇云:“有酒徒十人,群居而饮,有客请曰:‘今日之饮,无隐厥技以为剧,可乎?’其一人进曰:‘吾善于箫。’有二人曰:‘吾善于歌。’又有二人曰:‘吾善于舞。’二人善于弈,二人善于壶……”所谓壶,即指投壶。

射覆”是我国较早的酒令游戏之一。射覆,射者,猜度也;覆者,遮盖隐藏也。射覆游戏早期的耍法主要是制谜猜谜和用盆盂碗等把某物件事先隐藏遮盖起来,让人猜度。这两种耍法都是比较直接的。后来,在此基础上又产生了一种间接曲折的语言文字形式的射覆游戏,其法是用相连字句隐寓事物,令人猜度,若射者猜不出或猜错以及覆者误判射者的猜度时,都要罚酒。清俞敦培《酒令丛钞·古令》云:“然今酒座所谓射覆,又名射雕覆者,殊不类此。法以上一字为雕,下一字为覆,设注意‘酒’字,则言‘春’字、‘浆’字使人射之,盖春酒、酒浆也,射者言某字,彼此会意。”这基本上说明了射覆酒令游戏的耍法原理。

“弈”有多种词性。1、作动词——从攻如“棋局谓之弈。——《小尔雅》;今夫弈之为数。——《孟子》”。2、作名词——古代指围棋。如“不有博弈者乎?——《论语·阳货》”,弈局(棋局,棋盘);弈具(指棋盘,棋子);弈枰(棋盘);弈楸(棋盘);弈谱(棋谱)。3、作形容词——意为“大”。如:弈弈(高大的样子);弈业(大业);弈赫(盛大显赫的样子)。


女儿认为:“射者中”,其“射” 同“投’’,句中“射者中”也即言投壶事,意即投壶的投中了,玩的是投壶游戏。而“弈者胜”的“弈”是指下棋, “弈者胜” 意思是下棋的赢了。“射者中,弈者胜”描述的是行酒令和下棋两个场景——这也是教科书上的标准注解(包括字典),老师也是这样传授的。
老甘认为:“射者中”,这里的“射”,指“猜”,即射覆射着(猜中)了,是玩的射覆游戏,而非投壶游戏。“弈者胜”中的“弈”也非下棋,而是作动词用——作“攻”用——“射者中,弈者胜”说的就是行酒令一种游戏(过程)。

分析:关于“射”
1、投壶、射覆均为行酒令游戏,我和女儿的说法都有可能成立;
2、投壶需要专门器具,还有诸多礼节、程序,相对较温文尔雅,对照下文“觥筹交错,起座而喧哗者”,显然与场景有些不符;
3、文言文中有见将投壶表述为“壶”(如“善于壶”),而不见投壶用“射”表述;
4、射覆游戏所需道具相对简单,能信口制谜猜谜,也能用盆盂碗等藏物猜物,你猜我猜——符合“起座而喧哗”的场景;
5、射覆用“射”表述是恰当的。
结论:宾客玩的是射覆游戏(行酒令)。

分析:关于“弈”
1、下棋是慢功夫,半天难定输赢,在酒桌上下棋娱乐,不合情理;
2、下棋较安静,对“起座而喧哗”的场景不能呼应;
3、弈也可作 “博弈 ”讲 ,“射覆”游戏中,把“射”方理解为“进攻”一方,把“覆”方理解为“防守”一方,符合游戏状态。
结论:弈当作动词“攻”。

“射者中,弈者胜”——当理解为:“(射覆游戏中)猜的人猜中了,进攻的人获胜”。此处“弈”作动词用。

如果老甘的理解是正确的,哪么问题很严重——教科书要改、语文老师的脑袋要换。
看到此文的语文老师们,可否一表己见,点拨迷津。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