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先生和曲剧
舒 乙
“曲剧”这个名字只有不到六十年的历史,始自1952年。
那一年年初,老舍先生写完了一部戏,名字叫《柳树井》,在剧种名称上,他管它叫“曲剧”,从此,“曲剧”这个名称便正式走进了艺术历史。
此前,北京的曲艺艺人们,魏喜奎和她的同行们,曾试着在舞台上将曲牌串在一起,化妆,唱着表演整出的小戏,有情节,有头有尾,宛如一种别样的歌剧。他们曾征求老舍先生的意见,他说:别叫“曲艺剧”,还是叫“曲剧”吧。他答应,给演员们写一部专门为曲剧创作的戏,这就是《柳树井》。
北京是中国文化中心,全国的地方戏剧都能到北京来演出,在嘉、道、咸年间,徽班进京,后来衍变成京戏,掀起了戏剧演出的高潮,一时琳琅满目,热闹非凡。可是,北京却没有一种土生土长的自己的地方戏。如果说“有”,也许岔曲、八角鼓、单弦,还能沾上点边。这是一种土生土长的曲艺形式,诞生在乾隆年间,在征服大、小金川战役之后,先在满族八旗军人中流行起来,逐渐传播到社会上。经过艺人们的揣磨,单弦的曲牌变得相当丰富,成了曲艺形式中的重头戏,在社会上很有影响,是一种雅俗共赏的很受欢迎的艺术表演形式。“曲剧”是它的延续和继承,似乎是一种必然。也就是说,它的出现并非偶然,是有雄厚的艺术基础和积淀的。
一九四九年北平和平解放,艺人们得到翻身解放,他们的社会地位得到了极大提高,这也为他们的艺术创作提供了极为良好的土壤。在这种政治和社会背景下,“曲剧”便应运而生。
恰恰在此时,老舍先生由美国回到了北京,回到了他的故乡。
回到北京之后,他的第一批作品居然是曲艺作品,而不是他擅长的小说。他住在北京饭店,写了不少太平歌词、大鼓、单弦、相声,做了许多次讲演,题目几乎全是有关大众文艺创作的。他认为,当时社会上文盲居多,要鼓动群
舒 乙
“曲剧”这个名字只有不到六十年的历史,始自1952年。
那一年年初,老舍先生写完了一部戏,名字叫《柳树井》,在剧种名称上,他管它叫“曲剧”,从此,“曲剧”这个名称便正式走进了艺术历史。
此前,北京的曲艺艺人们,魏喜奎和她的同行们,曾试着在舞台上将曲牌串在一起,化妆,唱着表演整出的小戏,有情节,有头有尾,宛如一种别样的歌剧。他们曾征求老舍先生的意见,他说:别叫“曲艺剧”,还是叫“曲剧”吧。他答应,给演员们写一部专门为曲剧创作的戏,这就是《柳树井》。
北京是中国文化中心,全国的地方戏剧都能到北京来演出,在嘉、道、咸年间,徽班进京,后来衍变成京戏,掀起了戏剧演出的高潮,一时琳琅满目,热闹非凡。可是,北京却没有一种土生土长的自己的地方戏。如果说“有”,也许岔曲、八角鼓、单弦,还能沾上点边。这是一种土生土长的曲艺形式,诞生在乾隆年间,在征服大、小金川战役之后,先在满族八旗军人中流行起来,逐渐传播到社会上。经过艺人们的揣磨,单弦的曲牌变得相当丰富,成了曲艺形式中的重头戏,在社会上很有影响,是一种雅俗共赏的很受欢迎的艺术表演形式。“曲剧”是它的延续和继承,似乎是一种必然。也就是说,它的出现并非偶然,是有雄厚的艺术基础和积淀的。
一九四九年北平和平解放,艺人们得到翻身解放,他们的社会地位得到了极大提高,这也为他们的艺术创作提供了极为良好的土壤。在这种政治和社会背景下,“曲剧”便应运而生。
恰恰在此时,老舍先生由美国回到了北京,回到了他的故乡。
回到北京之后,他的第一批作品居然是曲艺作品,而不是他擅长的小说。他住在北京饭店,写了不少太平歌词、大鼓、单弦、相声,做了许多次讲演,题目几乎全是有关大众文艺创作的。他认为,当时社会上文盲居多,要鼓动群